语文教学读与写的链接纽带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apple1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所以,怎样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与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如何找到一条有机的链接纽带,更是我们应该探求的。做好了,这条纽带就能够让学生在平常阅读教学中汲取写作的精华,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用《语文学习卡片》作为读与写的链接纽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介绍给大家,同时希望能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第一,表格由“现代文”和“古诗文”两部分组成,表格如下:
  


  这两份表格,在开学时由教师根据本册教材中课文的安排,每课一张,统一印发,由学生装订成册,这样初中三年,学生就能积累六本这样的《语文学习卡片》,如果认真地坚持下去,无疑就把教材的精华浓缩于其中,为最后的总复习打下了事半功倍的基础。
  第二,如何填写《语文学习卡片》呢?
  《语文学习卡片》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填写。在开始阶段可由老师适当指导,经过一年多的练习,把权力真正地交给学生,体现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填写的内容在课上交流后学生可自主修改。为提高学生填写的积极性,可每天每学习小组选出一份填写较好的《语文学习卡片》,放在展览台上展出,这样会大大调动学生们的填写热情。
  “作者及作品”一栏,要求学生自己查资料填写,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
  “生字词”一栏,要求学生填上自己在预习时不认识的字词。
  “雅词妙句”一栏,主要是提炼课文中的精彩词语和句子。其中“妙句”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文中的哲理句,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将来在写作中可以直接引用;另一类是精彩句式,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类句式在将来的作文中可以进行仿写。通过这一栏,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词汇、语汇的积累量,为学生提供写作时的“米”。
  如果说“雅词妙句”是为学生提供写作时的“米”的话,那么“写作亮点”就是为学生写作提供“锅”的。入选教材的课文几乎篇篇都是经典,每篇文章都会有它独特的写作技巧,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一课提炼一两个亮点,日积月累,通过教材就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技巧,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为我们提供了“顺叙(加入精彩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模式;《羚羊木雕》为我们提供了“对话式”写作模式;《春》为我们提供了“抒情修辞段——并列描写——抒情修辞段”的写作模式;《敬业与乐业》为我们提供了“引用型题目——引用型提出论点开头——递进式论证——结合实际号召式结尾”的写作模式……
  有了“米”,又有了“锅”,还愁做不熟饭吗?那么“读后感悟”则是“做饭”的一种尝试。“读后感悟”一栏,一定要强调学生把最初的真实感悟写下来。可以从两个角度写:一、单从课文的角度,写出自己读后的真实体验。二、也可以通过类比联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到课文讲完后,让学生再对照开始写的读后感悟进行对比,补充写出更深刻的体会。
  随着“雅词妙句”“写作亮点”的不断积累,在写“读后感悟”时可适当用上一些前面积累的“雅词妙句”“写作亮点”。这样,“读后感悟”就成了一篇真情流露的缩微作文。
  这样,通过读后“雅词妙句”“写作亮点”的积累,再通过“读后感悟”的真情抒写,及定期的整格(即大作文)作文训练,就有机地把阅读与写作链接起来,就真正地实现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目标。
  下面是我的一位学生在预习《雷电颂》时填写的《语文学习卡片》:
  


  这份《语文学习卡片》最大的亮点是最后的“读后感悟”,该生能在预习时抓住本课的“写作亮点”,并能运用亮点进行仿写,而且写得很有味道,真是难得。
  如果每个学生平时认真填写《语文学习卡片》,到每学期末和总复习时,再把这些卡片上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那将会为我们提供一份丰厚的“读写大餐”;若一个学生能从小学高年级就坚持填写该卡片,紧紧抓住这条读写的链接纽带,那么矗立在面前的那座作文“大山”,何苦而不平呢?
其他文献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之节选),是一篇独具审美意蕴的优秀散文,其“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引导学生品味和鉴赏散文语言,充分开掘散文教学的审美意义,在新课程理念下,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1},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回归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理解《端午的鸭蛋》的语言艺术之美?如何深层诠释“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呢?鉴于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对本文语言的粗疏概
期刊
郁达夫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说到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荷塘月色》堪称典范。每次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这篇文章中的“渐渐”“田田”“亭亭”“粒粒”“缕缕”“脉脉”“静静”“翁蓊郁郁”“迷迷糊糊”“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隐隐约约”等等许多叠词,
期刊
元人小令是元代散曲的一体,时称“叶儿”。它是有别于散曲另一体——套曲而言的。近四千首现存元人小令中,有一部分系“无名氏”所作。这些无名氏作者有的可能是些艺人,有的可能是不愿写其姓名,他们不少都处于社会的下层。我们觉得这些无名氏作品,反映社会更直接、更真实,更具有民间小令那种直率、爽朗、朴直自然的风格,因而更有价值。本文拟就其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方面略抒浅见。    一    同署明姓氏的及其他元人小
期刊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转变,成就了田园诗人陶渊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艺术关系的深化,更赋予了他的田园诗以物我交融的意境和平淡醇美的风格。而诗人的纯正心地,贵真秉性和出语的自然,使得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景与意会、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更深层中,陶诗还蕴含着深邃质朴的哲理,其《饮酒·其五》最能说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期刊
读过戴望舒的《雨巷》的读者,一定会被诗中弥漫的凄清、惆怅情调所感染。抒情男主人公“我”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和着雨中愁肠百结的丁香花,实在是一首“雨的哀曲”。  要探讨这种忧伤缘何而来,首先可以来考察作者戴望舒的个人遭际。雨巷创作的那一年——1927年,戴望舒被反动派通缉,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另外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施蛰存家。这期间他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雨巷》可能就源于作者的这段感情际遇
期刊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一些提到了他的故乡,所谓S城者也是,有的作品似乎是专门为故乡而写的,如著名的《故乡》。鲁迅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是一种交织着伤感的怀恋和惆怅的离弃的近乎矛盾的心情。因为故乡毕竟是他童年记忆中的一个乐园,虽然儿时的幻梦很快就因家道破落而失落,但回忆起来总还是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哀伤与留恋。不过,在鲁迅的内心深处,温情的回忆却无法最终使他忘却故乡所加给他的打击和耻辱,特别是他所深刻记忆
期刊
想象作文是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应如何开展想象作文教学呢?这个问题颇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尝试和探究。    一、与课本相结合,务求创新    想象离不开阅读。借助课本,把想象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是想象作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充分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人生,放飞思想。读了林嗣环的《口技》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则可以抽出时间
期刊
近几年来,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已成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作文写作的主要形式,这虽然能给考生以相当自由度的发挥空间,但同时也对初中作文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和学生似乎找到了所谓的写作“捷径”。背诵套用、粘贴组装、广泛拈来等各种方法应运而生。有一些套用、组合的作文甚至躲过了阅卷老师的法眼,登上了满分作文的榜单。这样便出现了大量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内容牵强乃至生搬硬套的文章。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非
期刊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五册收录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诗为绝句,凡二十八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不长,解读却也不易,关键是“思君不见”一句中“君”作何理解。此虽一字之微,却关涉对诗歌的创作意图和抒情主旨的把握,不可小觑,故于备课中反复斟酌,略有心得,在此不揣冒昧,提出商榷。  目前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中,比较通行的意见认为它是一首思
期刊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小说透过一幅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热情歌颂了京东北运河沿岸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它既是动态的风景画、风俗画,又是一曲乡村社会人情美、人性美的颂歌。选自教材的虽是节选部分,但其充满乡土气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言,如荷花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一、善用比喻和夸张    如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头顶着火盆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