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贾冠杰,1999)。这也说明了文化是语言的基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Mary Snell?Hornby, 1988)”。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对于同一主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就可能引起误解。正如王佐良教授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一种语言里容易理解的东西在另外一种语言里却是很费解。为使翻译做到信、达、雅,尽可能接近原文的意思,这就不得不排除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语言文化、情感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不同语言文化中词的内涵意义不同,语言文化翻译应从社会文化角度探索翻译方法。比如,对于同一颜色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引起一樣联想的,我们可以采取直译法。比如黑色(black)在汉英语言中都表示暗淡、非法、坏的意义,如: black market黑市, black list黑名单, black?hearted黑心的,等。然而,汉语和英语中也有许多含有颜色词的词组,不能这样直译,而应根据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法,意译其内涵。例如,英语中green?eyed的意思本来是“眼红的,妒嫉的”,则可能被误解成“绿眼的”;还有brown sugar应该是“红糖”而不是“棕糖”,汉语中的“红茶”应该是black tea。 另外,我们不能把Blue Room译成“蓝色房间”,因为它的文化涵义在于那是总统会见亲朋好友的地方,我们通常把它译成“内宫厅(通称蓝厅)”。还有,在英国有许多茶店,然而那里不卖茶,而是提供诸如牛奶和简便的晚餐,所以我们可译之为“小吃店”。
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不同,对同一事物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和喜好。如dog和“狗”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就很不相同。以狗为喻体的词在中国多含贬义,如狗杂种、狗腿子等;而在西方狗却是忠诚、可靠、聪明、英勇的象征,是人们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宠物。例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这句话直译就成了“每只狗都有自己的日子”,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另外, a top dog之意是“身居高位的人”、 a clever dog意思是“聪明的小孩”。还有,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中国人通常自喻为龙的传人、龙子龙孙。而西方传说中, 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它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从嘴里喷火。在西方, 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如, 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 的意思是“她母亲把她看管的很严。”; She is a bit of a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 之意为“她在这里是个很跋扈的人”。另外,如cool这个词,由于英汉文化联想不同,中国人可能会理解成狠毒、冷酷、无情等意义,可在西方则为冷静、新潮等意思。所以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所代表的不同感情色彩。
地域文化是指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和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民族在比喻、审美情趣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汉英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对方位的认识体会及词语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文化自古有南来北往,从南到北。而英语文化则相反,英美人表达方位时北为先。就东风与east wind而言,这两个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完全不同。汉语中,东风指春风,是春天、温暖的象征,东风送暖,大地复苏。可见,中国人对东风情有独钟。而对英国人来说,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刺骨寒风,由此可见,英国人讨厌东风。与东风相对的西风(west wind)对英国人来说是温暖的春风,是生命的催化剂。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诗歌中就有许多赞美西风的诗句。
习俗文化就是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就从中西方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来讲,汉语和英语所用的习语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候相互问候的客套语最常见的就是“吃了吗?”如果将其直译成“Have you eaten or not?”外国人一定会感到很茫然。根据初次见面的场景,最佳翻译就应该是“How do you do?”。 “你去哪儿? (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要干什么?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对英美人来说纯属个人的私事,因此,我们汉语中常用的这些问候语在翻译时是不适宜直接翻译的,应该灵活地改为英语的日常问候语如“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afternoon, evening.)”等。另外,我们中国的售货员向顾客打招呼时常说“你要点什么?”或者“你买点什么?”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直接翻译成What do you want? 或者What do you buy? 而应相应地译为Can I help you? 或What can I do for you? 这样才符合英美人的日常生活表达习惯。
总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换言之,翻译的实质就是进行文化交流。试想一下,如果翻译仅仅是注重语言转换上的忠实和通顺,而未能再现出原语的文化,那么这样的翻译又有什么意义呢?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语言翻译的实质就是文化的翻译。因此,译者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母语及目的语方面的文化知识,做到触类旁通,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够肩负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Mary Snell?Hornby, 1988)”。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对于同一主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就可能引起误解。正如王佐良教授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一种语言里容易理解的东西在另外一种语言里却是很费解。为使翻译做到信、达、雅,尽可能接近原文的意思,这就不得不排除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语言文化、情感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不同语言文化中词的内涵意义不同,语言文化翻译应从社会文化角度探索翻译方法。比如,对于同一颜色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引起一樣联想的,我们可以采取直译法。比如黑色(black)在汉英语言中都表示暗淡、非法、坏的意义,如: black market黑市, black list黑名单, black?hearted黑心的,等。然而,汉语和英语中也有许多含有颜色词的词组,不能这样直译,而应根据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法,意译其内涵。例如,英语中green?eyed的意思本来是“眼红的,妒嫉的”,则可能被误解成“绿眼的”;还有brown sugar应该是“红糖”而不是“棕糖”,汉语中的“红茶”应该是black tea。 另外,我们不能把Blue Room译成“蓝色房间”,因为它的文化涵义在于那是总统会见亲朋好友的地方,我们通常把它译成“内宫厅(通称蓝厅)”。还有,在英国有许多茶店,然而那里不卖茶,而是提供诸如牛奶和简便的晚餐,所以我们可译之为“小吃店”。
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不同,对同一事物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和喜好。如dog和“狗”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就很不相同。以狗为喻体的词在中国多含贬义,如狗杂种、狗腿子等;而在西方狗却是忠诚、可靠、聪明、英勇的象征,是人们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宠物。例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这句话直译就成了“每只狗都有自己的日子”,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另外, a top dog之意是“身居高位的人”、 a clever dog意思是“聪明的小孩”。还有,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中国人通常自喻为龙的传人、龙子龙孙。而西方传说中, 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它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从嘴里喷火。在西方, 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如, 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 的意思是“她母亲把她看管的很严。”; She is a bit of a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 之意为“她在这里是个很跋扈的人”。另外,如cool这个词,由于英汉文化联想不同,中国人可能会理解成狠毒、冷酷、无情等意义,可在西方则为冷静、新潮等意思。所以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所代表的不同感情色彩。
地域文化是指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和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民族在比喻、审美情趣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汉英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对方位的认识体会及词语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文化自古有南来北往,从南到北。而英语文化则相反,英美人表达方位时北为先。就东风与east wind而言,这两个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完全不同。汉语中,东风指春风,是春天、温暖的象征,东风送暖,大地复苏。可见,中国人对东风情有独钟。而对英国人来说,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刺骨寒风,由此可见,英国人讨厌东风。与东风相对的西风(west wind)对英国人来说是温暖的春风,是生命的催化剂。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诗歌中就有许多赞美西风的诗句。
习俗文化就是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就从中西方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来讲,汉语和英语所用的习语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候相互问候的客套语最常见的就是“吃了吗?”如果将其直译成“Have you eaten or not?”外国人一定会感到很茫然。根据初次见面的场景,最佳翻译就应该是“How do you do?”。 “你去哪儿? (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要干什么?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对英美人来说纯属个人的私事,因此,我们汉语中常用的这些问候语在翻译时是不适宜直接翻译的,应该灵活地改为英语的日常问候语如“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afternoon, evening.)”等。另外,我们中国的售货员向顾客打招呼时常说“你要点什么?”或者“你买点什么?”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直接翻译成What do you want? 或者What do you buy? 而应相应地译为Can I help you? 或What can I do for you? 这样才符合英美人的日常生活表达习惯。
总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换言之,翻译的实质就是进行文化交流。试想一下,如果翻译仅仅是注重语言转换上的忠实和通顺,而未能再现出原语的文化,那么这样的翻译又有什么意义呢?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语言翻译的实质就是文化的翻译。因此,译者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母语及目的语方面的文化知识,做到触类旁通,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够肩负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