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意象打开诗歌艺术之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yemei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思想和情感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是诗词艺术重要的审美单元。解读意象既可以“由表”赏析诗歌语言,更可以“及里”品味诗歌情感和意境,进而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解读诗歌的命脉。古典诗词的意象艺术非常发达,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就可以让学生拿到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
  一、依据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解读
  古典诗词的意象传统历史悠久,意象艺术发达。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江河湖海,天地山川无不成为诗人笔下的艺术形象。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逐渐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意蕴,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普遍的文化和心理积淀,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如“梅花”象征高洁品格;“月亮”寄寓思乡之情;“鸿雁”代表传书信使等。我们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必须具备解读这些意象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广泛地阅读,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日积月累,且能举三反一,由此及彼,见物引思,触发相关联想,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读到杨柳、酒、长亭、南浦,自然要想到送别;看到月亮、鸿雁、双鲤、捣砧,会触发思乡;而对于松、竹、梅、菊,会感怀人物高洁的品性和不屈的人格。
  对传统意象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熟记于心,能够正确解读诗歌意蕴,快速理解诗人情感。
  二、根据意象的语境解读
  诗歌意象内涵不仅有相对的固定性,同时又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因此,准确把握诗歌情感,还需根据具体语境,对诗歌意象进行多维解读。
  (一)同一意象用在不同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由于受时代、文化、和个人经历的的影响,同样的意象诗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月”,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宏阔的月反衬诗人的孤独凄苦。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宁谧的“月”映衬诗人安闲的心境。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则借凄清的“月”抒发羁旅游子的漂泊愁思。
  (二)同一意象用在同一语境里,也能表达多重含义。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意象,明指时令,也暗含杜甫和李龟年人生的失意与凄凉,还暗示唐王朝繁华不再。真是一箭三雕,意蕴丰富。
  (三)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同一内涵。如鸿雁、青鸟、尺素、雁足都有书信的内涵;西楼、长亭、南浦、驿路都跟离别有关。箫声咽,寒蝉鸣,更漏残,捣砧声,柴门犬吠,月夜钟声,画角边鼓等常常伴随着羁旅行役、游子思归的愁绪。
  (四)整体把握诗歌意象。作家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借助多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不是一个一个地解读意象,而是对一个意象群的整体把握。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仅六个名词,就勾画出一幅深秋早行图:雄鸡报晓,清冷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可远行人一串串脚印已清晰地印在结满白霜的板桥上。意境凄清冷寂,饱含羁旅游子的凄苦和寂寞的心情。
  三、依据意象的美学特征解读
  意象有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与通感性意象之分。由于作家创作时选取意象的价值取向不同,艺术技巧不同,情感倾向不同。创作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也不同。因此,美学特征也是解读诗歌意象的重要抓手。
  (一)描述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性描述直射出诗人思想情感及哲思的意象。物我同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类似《诗经》中的“赋”,通过铺陈烘托和造境。这种意象大多比较外露,描述的若干物象渗透和折射出同一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许多抒情小诗都是由纯描述性意象构成的。如王维的《山居即事》是由柴扉、落晖、鹤果、荜门、嫩竹、红莲、渡头、烟火、采菱等描述性意象构成,展现出清幽宁静,淳朴安闲的乡村生活图景,不着一“情”字,但诗人远离尘世、恬淡闲适的归隐生活情趣却浸透在字里行间。叶圣陶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对描述性意象的解读要根据具体语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学素养、审美体验等展开想象,诗中赏画,画中品诗,把零散的意象连缀成一幅幅画面,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浸润于其中的思想情感。
  (二)比喻性意象。比喻性意象是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创造的意象。这种意象能生动形象地摹写人、事、物,化抽象为具象,从而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比喻又分为明喻和暗喻。
  明喻意象是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喻词常常有如、同、似、象、若等。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难以捉摸的亡国之“愁”好比那汹涌澎湃、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势不可挡,绵邈无尽。画面动感极强,可视可见。
  暗喻意象则本体、喻体都出现,但喻词常常隐没,或用“是”、“成”等。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里的“愁”变成了一船离恨,连船都载不动,愁竟然这么沉重!“愁”不但可随水东流,而且还可用船来“载”,比喻奇特新颖,形象生动,增强了审美效果,印象深刻。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喻体的相似相同,解读时要把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相同点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进行解读,就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品味诗歌意境。
  (三)象征性意象。黑格尔说:“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象征性意象是诗人通过具体可感的“象”,传递出更为丰富深邃的人生境界和社会蕴含的艺术形象。它具有一定的隐喻性和暗示性,言象不言意,意潜象中,象出意外,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意态,又有“似花还似非花”的朦胧意趣。
  屈原堪称我国第一位诉诸青史的象征意象大师。玉逸给予其极高的评价:“《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真;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1]在此后的诗词创作中,许多诗人都纷纷效仿,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象征性意象,如松竹梅菊象征君子高洁坚贞的品德,红豆、连理、比翼、磐石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等。解读这类意象,一方面依据古诗词赋予它传统的普遍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要依据“象”和“意”的相似点、联系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联想想象,品味揣摩,“超以象外,得其环中”[2],找到那个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如李商隐的《锦瑟》,依据诗人爱情迟暮,仕途受挫,年华不在的人生经历,可以想象精美的“瑟”即象征美好的青春年华,又象征美好的爱情,还象征美好的政治理想。   (四)通感性意象。钱钟书先生说:“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有锋芒。”通感性意象,是审美主体在脑海中形成的五官开放和交流的意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各种感觉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表象,并进行审美关照的结果。如李贺《李凭箜篌引》“芙蓉泣露香兰笑”,听觉和视觉相通,化无形为有形,琴声的悲抑仿佛带露的芙蓉在哭泣、琴声的欢快仿佛绽放的香兰在欢笑,琴声时而悲伤,时而欢快,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对比鲜明,意境新奇,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的通感意象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感往往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鉴赏通感性意象,要调动多种感官,联想想象,临其境,睹其物,闻其香,聆其声,品其味,身受其冷暖,揣摩其内涵,领略其美感。
  四、根据诗人的个性风格解读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东坡选用的意象具有男性的阳刚,风格豪放;柳永词作的意象则有女性的阴柔,故而婉约。可见,由于诗人的思维惯性和喜好,不同的作家对意象的选用常常情有独钟。意象营造意境,意境表现出风格。如屈原笔下常常出现香草美人、以及楚地神话传说的意象,营造了奇幻绚丽的浪漫诗风;李白豪迈雄壮的浪漫风格,与笔下常常出现的黄河、大江、明月、剑侠等意象息息相关;“诗鬼”李贺诗风奇诡怪异,笔下常常出现奇特的老鱼、瘦蛟、老鸮、碧火等牛鬼蛇神的意象,词人李清照,词风哀婉幽怨,笔下常常出现黄花、玉簟、西风、细雨、秦楼等意象;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悲壮,笔下常常出现吴钩、危楼、苍江、金戈铁马、以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刘裕、孙权、刘备等这些意象。韦庄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对色调清冷灰暗、流动的意象有强烈的偏好。如:夕阳、落花、残月、清猿、孤帆、衰草、荒丘等。解读时抓住诗人的这些思维惯性和嗜好,就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诗人情感的命脉。
  古诗文中的典型意象,是古代诗人匠心与智慧的结晶,它沉淀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及独特的审美心理。具备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就如同掌握了解读民族情结的密码,拿到了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
  注:本文系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高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4]GHB1297
  参考文献:
  [1]王逸.离骚经序[A]《楚辞补注》卷一[C].中华书局.
  [2]司空图.诗品 雄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孟青兰,教师,现居甘肃酒泉。
其他文献
我经常想,随便站在哪个学校的操场上,如果嗓门足够大的话,大喊一声“王老师”就会有人回答,而且应者也许不止一个。我这里要向大家郑重介绍的王老师,我们也叫她阿秋。现在一闭眼睛,我还可以看得见黑板上阿秋用粉笔写下的名字“王秋珍”,很好看的行楷。一直都认为,阿秋的字是最漂亮的字,看她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那有力的动作,那完美的运笔,简直是一种享受。  阿秋的的课堂有如行云流水,有阳光有风雨,让人伤感让人欢笑
第一站:进门之旅  简历君走进了A公司的“大门”,本以为进门后会有一些“高大上”的待遇,没想到一进来就蹲进了小黑屋,和一大群各式各样的简历挤在一起。  “老兄,这到底是A公司么?听说这家公司挺大的啊?怎么给简历的待遇这么low?”简历君拍拍旁边的同行,问道。  这老兄点点头说:“你来对地方了。不过,你以为我们这是在他们公司啊?不是!大公司都把第一步处理简历的工作外包啦。我们都是在等待外包公司人员进
最慢的死亡也总是突然到来的,而泪水,总是延后才出现。接到说祖慈先生在3月30日去世的电话,愣住的我就是这样。  我和祖慈先生的相识,缘于诗歌。那是在1981年,我在读大学,给《安徽文学》投稿,通知我采用一首的签名就是刘祖慈先生。次年又用过两首。真正认识他,是1982年7月毕业,原本留校的我因为某种无法预测的险恶,被分配到望江县长岭区中学以后。那年代,被分配到区或者公社中学,基本是一辈子连县城都不可
阅读理解能力,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能力,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阅读的中心由强调接受信息转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信息”。因此,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成为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重点所在。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提出几个有效提升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一、鼓励质疑,培养自主探索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学习必须要学会质疑。为此,在
认识或接触某种事物,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称为“首因效应”,这种特殊效应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志趣选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首因效应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教学更多的依赖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  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俗话说:“先入为主”。人们看事情常凭第一印象,可见第一印象的重要。初一学生年龄尚小,世界观、方法论还没完全形成,他们对事情的分析还缺乏理性,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有着很大的片面性、随意性和迁移性。
初中语文情感式教学方法是应对近几年素质教育改革而兴起的全新的、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无论是从感官上还是从身体上的身临其境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增长,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采取的情感学习的特点及作用   (一)情感式学习的特点   顾名思义“情感式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感情
在这里,我是机耕路上那辆  “突突突突”的拖拉機  直来直往,不紧不慢  所经之处,给田野带来微微震撼  或是父亲手中的那把锄头  只要一声令下  便一头扎进皲裂的土地  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霓虹闪烁  这片广阔的田野,只盛产  油菜花、紫云英、稻穗和蛙鸣  有时,蝴蝶翩飞,蜜蜂嘤嘤嗡嗡  有时,白鹭起起落落  从一个田埂到另一个田埂  在这里,每个细小的生灵都有  顺理成章的一生  冬天也会来临
【摘 要】系级作为高校的二级单位,系级特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体现为明确的院系精神、鲜明的品牌活动和师生认可并遵循的管理制度,在培养优秀的多元化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系的全体学生是金融系的特色文化传播的受众,也是金融系特色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分析学生对文化活动的主观感受及选择,我们将对已有活动进一步了解,加之对特色文化活动的分析,我们能够大致把握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出相关建议,
学校是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的特定机构。一个没有独立品格的文化传统的学校,师生员工就如一盘散沙,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因此,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学校应有之义,是学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且富有全局性的工作。学校文化传统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辦学目标而努力。从文化的属性上来审视,教育的进步是可以用文化来解读的,也只有通过文化
角色是用来扮演的,既然说“老师的角色”,就是抛开了我们作为自然的人的一面,从老师这一职业出发,看我们的特点、身份和担当。个人认为,老师应有这么几种角色:   角色一,如果说学生是夜行者,老师就是给他一盏灯的人,是指给他路标的那个人,但绝对不是陪他把这条路走到头的那个人。明白了这个角色,很多问题就好办了。既然要送给他一盏灯,我们手头就应该有这盏灯,既是要指给他这条路,我们自己就一定要清楚这条路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