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而“归”“归”何处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h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是一个特别温馨的午后,或许是一个特别美妙的清晨,故事反正发生在一个大家心情俱佳的时候,没有过于焦虑的当下事,没有过于斧凿的烟火味,孔子和他的几个爱徒开始闲聊起了人生。人生这码子事,说小很小,小到衣食住行;说大很大,大到国家社稷,天下苍生。
  师生闲聊中,说些什么呢?五谷杂粮?人生苦短?对于孔子来说,自己经历了酸苦,甚至屈辱,甚至生死,但日渐老去的时光让孔子念念不忘心里的“志”。谁能了解并传达自己的志呢?这是一个心有戚戚焉的事情。于是孔子委婉地开了话头,于是顺着这个话头,弟子们纷纷开口言起自己的“志”来。志嘛,有小有大,一个有治理“干乘之国”才能的子路被孔子轻轻一“哂”,这微笑里有一丝勉强。但孔子毕竟是圣人,不会无礼地直接否定自己的学生,不过那笑容里毕竟含有那么一点点的失望。接着又询问其他弟子的“志”。第二个学生谦虚地表态了:虽然我没有让“干乘之国”强起来的本事,但我让一个小国家富起来的本事还是有的。孔子看到第三个学生依然没有点到自己的心脉,有点急切地问起第三个学生,第三个学生更为谦虚:说自己的本事比起前两个同学差多了,不过自己做一个“会合”时的“小相”还是可以的。听了第三个学生的回答,孔子开始有点按捺不住了。不等第四个学生把一首完整的曲子弹完,宁愿让他“铿尔”地“舍瑟而作”,也要打断他,最后曾皙的回答没有让老师失望,曾皙描述的暮春郊游图和孔子心里升腾的盛世远景完全吻合在一起,没有提前的预演,就这样师生彼此相知了。终于可以顺心顺意地把“志”传下去,于是孔子情不自禁心满意足地表示赞同。
  現在我们来看看曾皙描述的群贤春游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曾皙“咏而归”的“归”是“归向”何处呢?曾皙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发生在祭坛的场景。这个场景里有太平的春光,有盛世的春风,有一群代表着儒学精髓的年轻人,冠礼后穿上春服,带领更年轻的儒家后继者,在纯净的沂水里净身,在舞雩台的祭坛处修身,与人世,与天地,与万物和谐相处,“万物莫不遂其性”在这里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曾皙从这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这个境界,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既是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是道德上的修养追求,它是太平盛世的缩影,同时也是孔子的“志”:一个儒家的大同世界,一个儒家礼乐治国的终极梦想。
  孔子一生皆以周公为学习的榜样,周公的政绩在于“制礼作乐”。孔子认为礼乐既可以安定人间秩序,又可以协调人际情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孔子带领三干弟子,穷其一生的努力,无论在政治、教育还是生活领域,都在做一件事情:承礼启仁。他认为“礼崩乐坏”,就是指礼与乐只存形式,而无真实的内心情感,即仁,所以要推行“仁”。“仁”是孔子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启发每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内心有一种“自我需求”的力量,不断地去“行善避恶”,从生存与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发展到礼法与情义的人我互动阶段,最后达到无私与至善的超越自我阶段。孔子是这样解释“至善”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无私的努力过程,达到至善,实现儒家的天下大同。
  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曾皙的“咏而归”是“归”向人间至善,不再局限于人的世界,而是把天地万物连贯为一个整体,归向“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和“与天地参”的“天人合德”境界。
  那么儒家的这种“归”与道家的“归”是一样的吗?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的是自然,走的是一条隐逸之路,属于道家的“归”;《论语》中的“咏而归”,不是归到田园,而是回到人类社会中去。唐代诗人王绩“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也是一种太平盛世的气象,满眼都是人间社会的温情,也是儒家的“归”。道家的“天人合一”和儒家的“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道家的“合”是人一步步走向“天”,其桥梁就是道家所称的“道”,可谓“道法自然”。儒家的“合”是天一步步走向人,其核心就是儒家所说的“仁”,可谓“我为仁人”。“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性”,更多指向“人性”“仁道”,所以曾皙描述的“归”景是一个充满人性、仁道的社会——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2600年前,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传志,虽然他的政治理想注定地失败了。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1992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曾经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一生有如一条上升的弧线,指向无限而圆满的境界:知天、畏天、顺天、乐天,人性向善之后,固执择善,止于至善,化解穷达顺逆,无惧死亡,怀着终极关怀走在人生正途。孔子的儒家之“归”启发了历代黎民苍生,也是全人类的最高智慧的礼乐“归”处。
其他文献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有令人难过的一瞬:为何语文课堂迎接的是迷茫而呆滞的眼神?为何倾注关爱的学生见面不打招呼?……通过阅读与思考,发现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只关注学生语文成绩,与学生交流不多。深刻反省,探究教育根本,才发现,要关注学生情感道德教育,让语文教学充满德性关怀。而德性关怀表现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更多的从学生知识掌握的习得方法进行关怀,充分考虑学习语文的情感与心理因素。  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
偃师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全市所辖8镇3乡1区、226个行政村,人口60.9万,总面积668.58km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偃师市的主要河流伊河、洛河沿线的工业企业发
高中物理是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课程,该阶段的物理教学以基本物理现象解释、分析以及应用为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具有抽象性、思辨性、逻辑性的物理认知结构。要从自身教
【摘要】 在我国胆结石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由其以胆囊结石为主,困扰着千家万户。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胆结石的发病率很高,因此胆结石治疗方法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对于胆结石的不断的探索,结石的形成机制已经被人们所掌握,现今胆结石的治疗方法也日益成熟,主要包括溶石、药理及物理排石、震波碎石以及各种途径的取石术。   【关键词】 胆囊结石;胆结石  1 概念:胆囊结石,是胆结石的一种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
人年轻的时候多喜欢李白的诗,到中年晚年就开始喜欢杜甫的诗。彼时的我,正为诗仙着迷,沉醉于李白的豪放飘逸。身处逆境时喊出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或者吼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心中的闷气也疏散了不少,实在大快人心。正如老师所说,当时十分不喜杜老夫子。杜甫太沉重、太抑郁,让人喘不过气来。  如今,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杜甫的诗,似乎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个青衣素服的文人,他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研究与思考的首要问题。提高教学效率的一大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趣有益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拓宽他们的数学思维,让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探究,掌握知识的本质,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理念;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有学生具有自主性,才可能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打破原有的“以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各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目标都已
作文可谓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写好作文是决胜语文高考的关键一环。如何让学生在紧张而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篇既符合作文材料要求,又“文”“理”兼备的优秀作文,这是一线教师一直努力探索和想要突破的问题。本文通过一些教学实例,对该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高考作文文体的选择  分析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题,从命题形式看,均为新材料作文,尤其是近两年考察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类作文材料大多以感性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产生的污水的水量和水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用原有的污水处理技对污水进行处理很难达到令人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