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鼓的“三位一体”艺术形式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苗鼓是我国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从其熏得漆黑的鼓身和古铜色的鼓面上,从苗族人的痴迷和执着中,我们感悟到渗透其中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内涵。苗鼓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既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又具有鲜明的传统艺术特性,特别是它在音乐、舞蹈与叙事上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中国纯鼓乐中独特的“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一、湘西苗鼓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功能
  
  湘西苗族经过七次大迁徙,才最后定居在武陵山脉的深山老林,过着原始氏族部落式的生活。那时,豺狼当道,虎豹成群,为了驱赶猛兽,苗民最初靠敲打树干、竹竿之类的方法来惊吓它们,给自己壮威。但日子久了,他们觉得这种声音不足以构成对猛兽的威胁,就开始寻找一些更洪亮的声音,如:将树干掏空,或将竹子做成竹帮,使其成为响器。在铜器时代,他们发明了铜鼓,开始用兽皮(主要是羊皮)做成了类似现代鼓的响器(雏形鼓)。由于牛皮的运用,最终演变出了早期的苗鼓,鼓声被用来聚集人群,和发出向大自然作斗争的信号。
  历史上,苗民多次参与反压迫的斗争,在与恶势力对抗的过程中,苗族人民需要巨大的凝聚力用以形成强大的战斗集体。在这民族的生死关头,苗鼓和号角一样起到了巨大的号召鼓舞作用,它穿山越岭,唤醒了沉睡于深山壑谷中的古老苗寨。经过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斗争,苗族鼓声与苗族人民的心脉跳动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就像苗族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所述:“苗人在环境上,苦于种族、政治、经济之压迫,无以进展,故文化知识较落人后,而所居之地,在荒山峡谷之间,出作入息,少与汉人接近……若不寻求一种娱乐,则不足以资人生乐趣、提高思想、活跃精神、促进健康。”因此,他们在劳动之余、休闲季节、喜庆之时萌发出对苗鼓的艺术追求,他们在音色、力度、节奏上对原始鼓点进行了加工,并逐渐将舞蹈艺术引入苗鼓的表演之中,特别是把本民族的劳动、文化、生活等内容和片段揉入苗鼓的舞蹈表演之中(像伐木、栽种、梳妆等)。使苗鼓具有了完整的叙事效果,逐渐发展成集节奏音乐、舞蹈表演及逻辑叙事的“三位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使本民族艺术传统和艺术表现得到充分发扬。
  湘西苗族,虽然拥有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对于本民族的风俗文化只能用口头语言进行传承。因此,湘西苗鼓的继承发展全凭言传身教,各地都有技艺精湛、舞艺超群的鼓手,这些鼓手被当地人称为鼓王,既有男鼓王,也有女鼓王,千百年来,鼓艺就是通过一代又一代鼓王传承至今的。
  当前,鼓王的承传在苗族地区仍然十分盛行。比如:每年的春节前后、农历“四月八”与“赶秋”和“椎牛”等苗族传统的重大节日中,以及结婚生子、丰收喜庆、迎客送客等热闹场合,都是他们展示鼓艺的舞台。
  苗族人民有着丰富的审美情趣与追求,他们将美的天赋和灵性融入对苗鼓的感悟之中,在苗鼓节奏和音色异常丰富的基础上,将叙事、舞蹈与表演艺术相互融合,使苗鼓文化成为中国鼓乐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苗族人民用自己的独特体验来表现美、创造美,并通过苗鼓颂扬美,湘西苗鼓可以说是体现了湘西苗族民族思想和美学追求的、富有激情的“第一苗语”。
  
  二、湘西苗鼓的节奏与技法
  
  湘西苗鼓是一种纯鼓(不加入其它乐器)表演形式,和其他的鼓乐相比,在演奏技法上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同一个鼓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和音色,即打鼓和打边,这是一种鼓点和鼓边相互配合的二重奏技法,鼓点为主奏,鼓边为伴奏,在表演过程中既有传统的节奏特色和技法体系,又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苗鼓通过其特定鼓点的节奏、速度、力度、节拍等变化来体现它的旋法特征,在音响上和鼓边一起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和声织体。
  打边是一种固定节奏,它的速度决定着鼓点的速度,起到指挥整个鼓舞套路的作用。由于打边是敲击鼓身的木质部分,其音响与鼓点有着强烈的对比,对鼓点具有和声式的铺垫作用和补充效果。
  打鼓边分为打单边和打双边两种。单手打鼓边称为打单边,其节奏有快慢、强弱之分,采用4/4拍子和1/4拍子两种形式,4/4拍子的节奏速度较慢,强弱分明,具有强烈的韵律感,1/4拍子的速度较快,节奏活泼、欢快;双手打鼓边称为打双边,其节奏在速度上只有快慢之分,情绪激昂,气氛热烈,基本采用的是1/4拍子。
  在鼓点进入之前,都要先打几个小节的鼓边作为前奏,然后鼓者在打边情绪和速度的渲染下起鼓。有时为了加强打边,常用双人打边形式,以增强音响强度,营造更为浓烈的气氛。
  湘西苗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善打苗鼓,所表现的技法堪称一绝。表演以单个的鼓为主体,但表演的人数不等,其体裁形式因鼓点表演人数而定,分为“单人鼓舞”“双人花鼓舞”“四人跳鼓”和“团圆鼓舞”等。
  在鼓槌的拿法上,就有握槌、卡槌、抓槌、板槌与虚拳等多种方式,可以拿鼓槌的一头,也可以拿鼓槌的中间。这就派生出许多不同的击鼓方式,特别是在表演过程中,受情绪的影响,击鼓方式还会有所变化,因而产生了许多其他鼓类所不具备的音色。
  表演者的身体既可以面对鼓面,也可以背对鼓面;既可以左右侧身击鼓,也可以旋转翻转击之;击鼓的方式可以是用鼓棰打、徒手打,也可以用肘碰头撞、脚踢膝顶;有正手打、反手打,还有背手打,穿裆打;既用单手打,也用双手打等等。
  如试鼓、起鼓、揉鼓、拍鼓、惊鼓、碰鼓、玩鼓、收鼓等技法,说明苗鼓具有规范的套路和章法,鼓手具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内花击鼓、外花击鼓、绕花击鼓、插杆击鼓、击鼓举旗、交替击鼓、双花击边、掀杆击鼓、下叉和下板腰击鼓等技巧组合,使苗鼓技法具有相当的难度,节奏富于变化,音色十分丰富;在击鼓技法与舞蹈动作配合的过程中,像绕胸花、六点转身、八槌转身、翻腰打鼓、平转身、仙人跳圈等高难度技法更是令人叫绝。
  类似躲逃、单立察看、左右察看、雀展翘、美女梳头、欢欢喜喜、喜笑颜开等技法增强了苗鼓的表演性。
  像猴亮相、猴摆身、猴扭身、猴抓痒、猴擦痒、转圈圈、攀藤戏秋、猴儿打秋千、丢石吓人、猴儿欢鼓等形成了逻辑性的组合技法,体现了苗鼓的叙事性。
  苗鼓力度上的对比和变化,除了性别和地区上的差异外,还随着表演情节的发展,随着表演者情绪的不断变化和推动,自始至终地贯穿在乐曲的每一个乐句和乐段之中。
  
  三、湘西苗鼓的舞蹈特色
  
  鼓和舞常常相伴在一起,有鼓必有舞,只是由于地域和民族的不同,鼓舞在形式与内容上各具特色而已。湘西苗鼓同样是一种鼓和舞的伴生形式,它之所以能使人在听觉和视觉上都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和审美愉悦,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其高超的节奏音乐艺术,还因为苗鼓舞蹈既具有强烈艺术表现力的表演性,又具有贴近民族生命内涵的叙事性。
  湘西苗鼓的舞蹈表演技巧十分成熟,拥有非常完整的技巧动作与组合体系,像专业舞蹈那样讲究基本步法、腿功、手法以及身体的协调和翻滚,并且注意与打鼓相结合、与面部表情相融通。许多优秀的鼓手还在一些特殊的表演技巧上有所突破,从而使苗鼓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
  其基本步法有八字步、绞麻花、碎碎步、移步、梭步和磋步等。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根据表现的内容产生了更为丰富的步法,如:靠步、猴靠步、猴步、踏步、斜丁步、盖步、大跳、小跳等等。在表现一些组合和大的曲目的开始阶段,常常要运用到“半蹲”“吸腿”等腿部动作,进入表现主题后,就会运用到类似武术中的“虚步”“矮桩”“弓箭步”“扫堂腿”等,情绪高涨的时候还会运用“大踢腿”“盖腿”等大幅度的腿部动作。
  手的技巧在舞蹈的表演中是最丰富和最复杂的,在变换鼓点技法的同时,还要运用各种基本手法,比如圆手、提襟、大摆、小摆、背手、勾手等,将这些手法配以各种形体动作去表达舞蹈内容。如:左手打鼓右手舞蹈,右手打鼓左手舞蹈;表现梳头、洗脸、穿衣等日常生活;砍柴、挑担、插秧、割禾、纺纱、打铁、推磨等生产劳动;猛虎下山、观音坐莲、雪花盖顶等武术动作;对各种动物(如鸡、牛、猴等)的动作模仿。
  湘西苗鼓在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于苗鼓的舞蹈语汇。如男子鼓舞中“鸡公啄米”“霸王举鼎”“大鹏展翅”“黄牛摆尾”“鹭鸶伸腿”“肩锄荷担”等,女子鼓舞中“鸡娘啄米”“美女梳妆”“左右插花”“巧妇织锦”“绣花数纱”“纶麻纺车”等。
  通过艺术形式来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是湘西苗族的文化特征。湘西苗族鼓舞不仅有抒情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苗族鼓舞,除了宣泄情感,具有审美情趣外,还具有记录和承传之功效。苗族鼓舞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富有逻辑性的舞蹈动作,生动地再现出苗族的历史文化与劳动生活等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逻辑叙事的鼓乐文化。
  如《四人跳鼓舞》的表演,从洗脸、梳头、背工具出门,到犁田、耙田、插秧、除草、割禾、打谷、挑谷子后愉快地回家,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将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完整地融入到鼓乐曲的体裁结构之中,丰富而又通俗,形象而又具有逻辑性,充分展现了自己民族独特的艺术语言。
  (作者系湖南省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一、引言世界上所有农业地区每种作物上实际上都能找到植物寄生线虫,其中多数线虫是本地所固有的,或者是早已在当地植物区系中长期定植下来的,它们或者是从野生寄生上直接转
有许多引起猕猴桃种植者关心的害虫,随着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对出口果实标准要求的更加严格,害虫的数量可能还会增加。卷叶虫: 危害猕猴桃的卷叶虫有许多种,在普伦提湾和其
稻曲病在国内和我省普遍发生,是一种历史上次要病害上升为水稻主要真菌性病害的例子。据报道在浙江、湖南、江西、江苏、福建、沈阳等省市杂交水稻上发病面积广,为害日趋严
刺槐袋蛾(Acanthopsyche nigraplga Wileman)属鳞翅目袋蛾科。国内分布除江苏外,文献记载还有北京、河北、山东、辽宁等地。国外分布日本。幼虫主要为害刺槐、中国槐,也为害
福建烟区是我国烤烟生产的主要适植区之一。烟草种植历史较久,温暖的气候条件和多种的栽培类型提示:病害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在开展防治和试验中也常遇到这一难题,为此,逐年
着重介绍了一种新的方法讨论聚合物膜干燥温度对多孔结构的影响。在膜干燥过程中,升温使膜对氢的静态渗透速率降低,表现出膜的孔率减小。 A new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di
辣椒病毒病是目前影响辣椒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病毒病的危害,使得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地挫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市场供应。 辣椒病毒病在田间的症状表
樟树是我国重要的珍贵用材和芳香油料树种,又由于树姿壮丽,冠层浓密、四季常青,而成为四旁绿化、庭园风景的优良树种。樟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11省区,天然资源丰富,福建省许
期刊
皱大球蚧是我区严重发生的林业害虫之一。主要为害小叶杨、早柳、白榆、国槐、刺槐、复叶槭、苹果、沙果、桃、杏等林木和果树,尤以白榆和国槐受害最重。此虫繁殖力强,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