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隽永 温润雅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xy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的代表作,历来作为游记散文的典范而广为传颂。该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写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奇异景象。
  毋庸讳言,《登泰山记》在写作手法上继承了传统山水游记的艺术,但更多的是突破与创新,其独到精妙之处颇多,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现概述如下:
  一、选材新颖,另辟蹊径
  巍巍泰山,素有“五岳之尊”之称,向来以其险峻壮观而闻名天下。致使千百年来为之倾倒、为之泼墨者无数,所传名作亦无数,若循旧路,实难出新。于是作者另辟蹊径,以“‘乘风雪’登泰山”入题,将泰山置于雪花纷飞的背景前,愈显其雄伟壮丽,翻出新意;在此基础上,描绘坐观日出之奇观,将本来就具有非凡魅力的泰山日出置于“大风扬积雪击面”的自然环境中,愈令其别具风味,又翻出一层新意。
  二、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登泰山记》篇幅短小,但视域广阔,景点颇多,这就要求作者在材料的取舍上必须费一番功夫。
  文章开篇,作者即以极为俭省的文笔,从大处落笔,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如在目前。并以寥寥数笔勾勒出“最高日观峰”,为下文写在此至高点上观日出做好了铺垫。以下写旅程行踪、登山经过及到达山顶后的所见景物,用墨亦省,且次序明了(由下及上,由近及远)。“观日出”的描写则是全文浓墨重彩之处,亦是最精彩之处,作者把这一活动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步骤来写,层层烘托,逐步深入,把日出的场面描摹得极为壮观绚丽。最后记叙泰山的地理特征,结束全篇,与文首内容遥相呼应,完成了文本“浑圆”的结构。
  总而言之,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层层推进,章法严谨。作者对材料的剪裁也十分精到,详略得当,浓淡有致,浓而不酽,淡而不薄。
  三、语言凝练,善用修辞
  姚鼐乃至整个桐城派散文的语言风格皆可以“简洁平实”论之,在表面看来较为理性的行文中凸现其艺术内涵引人仔细揣摩玩味,这无不表明作者炼字、炼句和炼意的深厚功底。如文章第二段,作者在交代旅程行踪时,用一长句“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阴,至于泰安”。句中“乘”、“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的连用不仅由远及近地交代了行程路线,而且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具体而言,“乘”字含主动意,极言作者游意之急、游兴之浓,把他顶风冒雪赶路的情形跃然于纸上;河用“历”,山谷用“穿”,长城用“越”,用字准确,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生动传神,动感十足,并且暗示出地形的险要。又如文末记叙泰山的地理特征时,以“多”与“少”这一反义词组为核心构建句式——“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杂树,多松”,错落有致,一“多”一“少”,正反相对,形成了巨大的语言张力,看似无意、未经雕琢,实则为作者深厚字词锤炼功夫之生动诠释。
  其次,文中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亦使文章增色不少。如第二段,在描绘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观时,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句,兼用拟人、比喻修辞格:一个“负”字,赋予“苍山”以生命,使之人性化,新颖传神,境界全出;“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之比喻生动巧妙,言作者历经艰辛,登上山顶后俯视所得奇观:徂徕群山,在夕阳的映衬下,宛然一幅柔美雅致的山水画,而环绕山腰的云雾犹如纱带一般,俏丽可人。在此,作者营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绝妙意境和审美氛围,读来如入仙境。
  再次,映衬和烘托之表现手法的运用亦堪为本文显著的艺术特色:如作者不言泰山之高,偏于侧面以“其级七千有余”言之;不言日观峰之险峻,偏以“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及“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烘托之;不言泰山天气严寒,偏以“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暗示渲染之……另外,文中尚有很多动静、色彩的对比和衬托,也很值得我们反复玩味。
  综上所述,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記》从立意到选材,从谋篇到语言,皆可圈可点,正如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云“典要凝括,读此益服其状物之妙……具此神力,方许作大文”。这一文本,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可视为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之理论主张的成功实践,不愧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称之山水游记的范式当非溢美之词,无疑为现代散文写作尤其是游记体裁的写作带来启发。
  作者单位:河南永城市黄口乡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传统的初中作文更偏向于重理轻情的方式,过于强调功利性、规范性和应试性,却忽略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俗话说:“世间并不缺少美,我们所缺少的只不过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用心关注生活,那么就可以充分激发写作灵感,将生活中的一切都化为己用,这才是作文写作的最高境界。  一、关注生活,方可关注真实  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从清晨第一缕阳光,到临睡之前和父母的相处,每一个人在
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完美衔接,不仅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还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很多教师意识到,必须立足课本,授之以渔,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但是,他们“授之以渔”的方式是课堂上肢解课文然后条分缕析,他们以为课外让学生反复做关于课文的大量练习就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以为囿于每册课本中的那十几篇重点课文,就是阅读教学的全部,殊不知这犹如困学生于“井底”,使之缺少感触语言的
苏教版八上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一直为历代文人称道,也是各级考试命题者重点关注的语句。因为它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月光清澈透明的静谧之感和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苏轼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但是,笔者始终对此句中“竹柏”的释义持有
《老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底层的光芒”板块的第二篇文章。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不幸者的善良。命苦心善是老王的特点。文章突出地描写了他的“苦”和“善”。命苦从“三独”、“三破”中体现,即破旧三轮、独干,身体残破、只剩独眼,在破旧小屋独处可见其生活艰辛之苦。心善可以从“三送”中体现出来,既“送冰”、“送钱钟书去医院看病”、“送鸡蛋香油”可以看出。文章通过我与老王的交往为
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的体式为“新材料作文”。针对“新材料作文”,有人说写议论文是趋势,写记叙文就死定了。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并非如此,“新材料作文”对文体根本没有限制,完全可以写记叙文,且有偏爱之迹象。江苏高考阅卷负责人曾指出:一般说来,写记叙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识、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取得好成绩。  但在平时的“新材料作文”的练习中,写记叙文的人数依然寥寥,笔者曾作过深入调
调味料一:查——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查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大多数课文在上课前或上课后都可以要求学生查相关联的资料。查资料不仅可以了解作家、作品,还可以积累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克服课堂的局限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好习惯。  案例:学习《丑小鸭》一课前,我布置学生课外查找作家及作品的资料。学生不但了解了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世界童话文学的创始人,还了解他的作
缘起: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的目光投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无一例外地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之一。与学生学法的改变相适应,“探究式教学”即成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引人注目的研究和探索课题。  再者,很多中学生又普遍存在“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现象和心理。“扫清字词障碍,弄懂文章意思”也几乎占据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与精力。在这样的现状
所谓“评课”,就是指对课堂实施情况的整体评价。评课对教师的专业提升很有必要,也很有实效,是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有时我们的“评课”也显现出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建立关于“评课”的评价体系和基本规程,把它纳入日常教学工作的范畴,让“评课”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教学“评课”的评价体系和基本规程呢?  一、确立评课的新理念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精华中的精华。但由于时代久远,文言文教学中受到文字、读音、文意(义)、句式、修辞、官名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言”,而忽视了“文”的解读,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高中文言文教学已经深深陷入文言文就是翻译的“泥潭”。从而,出现了“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的不正常现象,甚至严重影响了学
高中语文选修“文化经典阅读”模块的教学应当如何实施?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前言中说:“学习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中国文化经典的深沉哲思,将引领你们走近先贤圣人,领略这些思想家的风采。”  换句话来说,应当是了解一种文化思想的来龙去脉,知道这种思想从何处而来,今天在何处,未来去往哪里。  以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为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一道中国文化思想的盛宴,在这里,我们可以尽享儒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