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x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完美衔接,不仅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还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很多教师意识到,必须立足课本,授之以渔,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但是,他们“授之以渔”的方式是课堂上肢解课文然后条分缕析,他们以为课外让学生反复做关于课文的大量练习就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以为囿于每册课本中的那十几篇重点课文,就是阅读教学的全部,殊不知这犹如困学生于“井底”,使之缺少感触语言的机会,视野变得狭窄,无法准确表达,作文言而无物。
  那么,怎样实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呢?我们的做法是立足课内经典,以“典”带面,辐射课外,大量阅读。
  一、课前导读,重在激趣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其实何止是“诵诗”,读小说等其它作品,尤其是读古典或外国经典作品,都需要“知人”。“知人”可以让学生学会阅读联系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与作品及其文学评论等,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感觉“想爱阅读也容易”。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以讲故事等方式,引领学生课前延伸阅读以“知人”,同时激趣。如,在学习《最后一课》前,我们先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作家,我们暂且以他自传作品中的主人公“小东西”称呼他,他叫哥哥为“雅克母亲”,因为“雅克”像母亲一样供“小东西”吃穿,要“小东西”安心写作;自己心爱的姑娘爱上了“小东西”,心疼之余,还是那样祝福弟弟;得知弟弟身处险境,便不顾一切地去救他,以致最后染疾而逝……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在祖国危急的关头,“小东西”应征入伍。他此时已经是知名作家,他的长篇自传小说《小东西》和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很受读者欢迎。战争给予他新的创作源泉,人民反侵略的精神给予他强烈感染。他是一位多产作家,名字叫都德。
  这就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积极投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利用手中资料,或上网去图书馆查找阅读都德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创作情况及他人对其评价等有关资料。课前对都德的引导阅读,使学生知其人、明其心、爱其文。知其人,使学生对其人其事其文蒙生兴趣,并且意识到:生活是创作之源,写作是“情动辞发”;明其心,使学生对《最后一课》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不再费解,对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感同身受;爱其文,使学生不满于课文的学习,为拓展阅读都德,实现课内外阅读衔接奠定基础。
  二、课中交流,旨在“启法”
  课堂上,让学生先自读。语文的味道是读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自读,可默不出声、可低吟轻诵、可声情并茂、可圈点批注……可用自己喜爱的任意方式,入情入境,细嚼慢品。再小组内交流自读感受、体验、困惑、收获,后由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班内交流强调“攻其一点”,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谈深谈透,同组成员或其他小组围绕“这一点”补充或质疑,以相互“启法”——启迪阅读方法,最后由教师点拨,进一步明确方法。
  如,有小组谈到,本文“小而巧”,仅仅三千多字,表现的却是爱国主义大主题,作者“以小见大”,真可谓构思巧妙,匠心独运。首先是小舞台。不以悲壮惨烈的战场为背景,而是立足于一所小学校的小课堂。其次是小题材。上课、下课,贪玩小学生的迟到、逃学,司空见惯,然而,就是在这样平凡而又细小的题材中,演绎出一幅爱国主义的感人话剧。其三是小人物。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一个怕被提问、想逃学的懵懂无知的顽童,在最后一课上受到极大震动,开始觉醒,对自己过去没有学好法语深为悔恨,对祖国语言有了深刻认识并依依不舍。小主人公带有稚气的叙述所流露出来的亡国之痛,令人至为感动。还有从前的镇长、邮递员、郝叟老头儿……即便是作为爱国情感激发者、提升者的韩麦尔也是个小人物。最后我点拨学生:分析一篇文章“以小见大”的特点可从分析时空、选材、人物等方面着手,即便是写“大人物”也要着眼其细枝末节,这样,文章才会更真实更人性。学生对怎样阅读“以小见大”的文章就有了深刻理解。
  再如,有的小组谈到,本文更“巧”在语言似信手拈来般自然,含蓄隽永。对于幼稚、贪玩、厌学的上弗郎士,作者用“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活画出他想要逃学的心态;当听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特意补缀“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一句,鲜明地表露出小弗郎士思想转变的契机;他在做了深刻反思,理解韩麦尔先生的心境后,又满怀激情地“冒出”一句:“可怜的人!”正是思想感情的变化、升华,使他将老师所发的字帖想象成“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听到鸽子的叫声,没再感到像“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一样动听,而是联想到侵略者不可能强迫“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表现出对敌人的蔑视和对学用祖国语言的执著,可谓“情”动于中的自然流露。有同学质疑:“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那我们汉语呢?同学们讨论明确,这种说法同样是“情”的作用,可谓“情到深处不讲理”。有同学补充:不仅如此,“情到深处无需语”,比如结尾,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最后我点拨学生:阅读的关键是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中情有迹可查、有踪可寻,那就是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把握了关键的“情”字,联系上下文,从修辞角度、描写方法、结构作用等方面揣摩品味语言,“虽幽必显”。
  实践证明,立足课本,以教师为主导,在自读细品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交流中相互“启法”,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得法”,不失为一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捷径”,这比由教师一味地“分析”有用得多。当然,小说有其自身的文体特点,这需要我们点拨时适切地引领学生从文体角度把握阅读的共性方法,比如,从理清情节脉络着眼、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等,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阅读方法。不同作者,不同作品,往往风格迥异,所以,还要引领学生因“人”、因“文”制宜,把握阅读的个性方法。一句话,要兼顾共性与个性。
  三、课外拓展,意在积淀   课外,非指时间安排在课堂之外,是指读物取之课本之外。为了确保拓展阅读实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采取每单元精读一篇、略读其他的策略,节省出课堂时间拓展阅读。精读旨在“启法”,略读与拓展强调“依法用法”,意在积淀。“法”,有赖于反复操作而熟练。课文是例子、引子,更是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感悟多了,也就掌握了“技法”,丰厚了积淀,最终形成阅读力。
  学习了《最后一课》,我这样引导学生拓展:读了本文,你一定期待阅读都德吧?老师建议你们尝试利用课内学的方法,阅读都德的《柏林之围》。学生“依法”阅读,发现《柏林之围》同样以小见大,即以一个瘫痪老军人为描写对象,以其选择的能够参观法军凯旋而归仪式的住所为舞台,把爱国主义重大主题浓缩在其幻想生活里。同样“情”贯文中,韦医生对老人的敬仰与小女孩对爷爷的爱和爷爷对法国的爱交织一起;儒弗上校身着军服,站在高楼阳台上欢迎法军凯旋的细节,同样是“情到深处不讲理”;结尾“身材高大的老人挥着手臂,跄跄踉踉,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了下去”,作者不着一字评论,同样是“情到深处无需语”、“此处无声胜有声”,读之令人感到,“高大”的不仅是老人的身材,更是老人的形象。只不过《柏林之围》透过韦医生的眼见耳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则集线索人物、中心人物于一身。我又推荐他们阅读都德的《月曜故事集》,建议他们,可以背诵一些精彩片段,适当做一些摘抄类、感悟类、赏析类、评价类读书笔记,办一期手抄报……总之,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任何形式,为成果展示做准备。展示课上,学生的表现令我动容。他们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感受都德小说的独特魅力,畅谈从中感受到写作的技巧对自己写作的启示,以及心灵的启迪。他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有的美读,有的背诵;有的展示读书笔记,其中有积累的如珠妙语和品评赏析,有独特感悟和联想想象,有读后意犹未尽的续写仿写……这样,学生自然积累了阅读经验,产生阅读成就感,感受到阅读乐趣,倍增阅读动力。
  就这样,我们立足课内“一篇”经典,课前定向导读、课中相互交流并拓展阅读空间,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激发起学生大量阅读的兴趣。
  总之,只要畅游在阅读的海洋里,学生就会间接获取名家的写作经验,积累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丰富写作素材,培养良好语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所独有的一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杨耀春老师在他的《中学语文课堂文化建设思考》一文中讲到:“课堂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课堂为阵地、以关注人的发展、以促进师生精神发展的内驱力。  一、对高中语文课堂文化现状的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化不仅指课堂教学活动本身,而且包含影响、决定课堂中师
近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纷纷走红,让人深思。相比于当下综艺荧屏的光怪陆离,这些节目流程简单,规则单一,然而收视率却一路飘红,节目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也许才是其获得高收视率的密码。在国人的文化自豪感日渐弱化的当下,这些节目对呼唤文化传统的回归,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推动力。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
一堂语文课的每一分钟都是珍贵的,语文教师应致力于让它成为学生最美的生命时光,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课堂的话语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去碰撞思维的火花,享受阅读的快乐!  下面是我的课堂实践。  一、导入  平常我们在评价一篇作文时,可能会说到“主题鲜明”这个词,可是一篇小说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不是好小说的标准,好的小说应该是主题多元的。  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专题是小说的主题。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读过《丹
2015年10月8日瑞典學院将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看到这则新闻,作为高三语文老师,我对成为时代苦难和勇气丰碑的女作家心怀敬仰。以什么方式同学生分享这则新闻带来的喜悦和思考,朗读、看视频、评论这些毫无新意的方式被我一一否定。我希望以一种带有学科特色的,更有语文味的,适合高三学生学情的方式来呈现新闻的价值和思考。在这样的想法下,
人的惰性与生俱来,基于此,很多教师通常习惯在课堂上用规定的作业、密集的考查来督促管制学生,学生的学习便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方式。教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难有成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构建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感,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因此,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
[摘要]细节描写不仅有助于形象刻画、故事情节的推进,而且能促使独特环境的呈现和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节描写的应用,应力求真实、典型、有价值。构建细节常用的方法是“聚焦”和“分解”,细节描写的表述则常常借助炼字、勾勒、对比与比喻等手法,以增强其生动性和表现力。  [关键词]细节描写 艺术功能 聚焦分解    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进行描写或对典型情节加以具体的、生动细致的描绘。作家李准说:“没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水文化的相关知识,了解水文化的精神品质。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准确把握水文化的精髓。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挖掘掌握水文化的相关知识。  2.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地渗透水文化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课前:知识链接  教师课前布置两个问题:  1.世界上和水有关的节日有哪些?它们
《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现被收进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也有人认为是其甘于守贫、苦中作乐,这些理解都未免失之偏颇、止于肤浅。细品此文,拙以为中国文人之传统品性,才是梁先生在艰难苦涩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豁达、乐观、幽雅生活的力量源泉,《雅舍》一文折射出的,恰是中国文人传统品性强大而又可贵的光芒。  《雅舍》一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战爆发,国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要求“以味论诗”。他把“滋味”看作是品诗的重要审美标准。其实,要想真正做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就必须进行“对话”,才可以真正走进文本、品味文本。其实,“对话”不仅存在于鉴赏诗词中,还存在于整个人类活动中,更存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何谓“对话式”阅读教学?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与阅读相关者的多重对话活动,更是思维的碰撞,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契合。其
传统的初中作文更偏向于重理轻情的方式,过于强调功利性、规范性和应试性,却忽略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俗话说:“世间并不缺少美,我们所缺少的只不过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用心关注生活,那么就可以充分激发写作灵感,将生活中的一切都化为己用,这才是作文写作的最高境界。  一、关注生活,方可关注真实  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从清晨第一缕阳光,到临睡之前和父母的相处,每一个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