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教学相长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lo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底层的光芒”板块的第二篇文章。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不幸者的善良。命苦心善是老王的特点。文章突出地描写了他的“苦”和“善”。命苦从“三独”、“三破”中体现,即破旧三轮、独干,身体残破、只剩独眼,在破旧小屋独处可见其生活艰辛之苦。心善可以从“三送”中体现出来,既“送冰”、“送钱钟书去医院看病”、“送鸡蛋香油”可以看出。文章通过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以作者的视角来看老王,他的不幸之至与善良之至更得以体现。从中我们也看出作者的善良,即照顾他的生意、送他鱼肝油、送冰送人送香油照价给钱、担心生计、询问病情、常感愧怍。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从更深的层次讲,这是不幸者对厄运中的人的爱,也是厄运中的人对不幸者的爱,这是人类的至亲之爱。
  李健吾曾经评价杨绛的作品风格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其中。”因此,在教授杨绛作品《老王》的时候,我从感情出发,也就是从文章结尾体现主旨的句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入手,注重在平易自然的语言中通过细节的挖掘体会其中的韵味,这是教学这篇课文的根本思路。在处理课文时,将“通过品味作者平淡质朴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倾注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的深层情感;从作者“幸运”、“愧怍”的情怀中提升学生对知识分子崇高境界的认知,进而提升自身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挖掘老王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底层光芒”作为教学重点。以“深入理解‘愧怍’的含义,提升学生对作者崇高境界的认识”为教学难点。为此,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通过主旨句,追问原因,分析老王的苦和善。二、再通过主旨句流露的愧怍之情,分析作者的善良。继而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作者其实也是不幸者,从而是学生探究对知识分子崇高境界的认知,进而提升自身对生活的感悟。结合课堂学生的反应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在分析老王苦和善的环节中,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主要原因应该是没有充分结合文本去分析,尤其是老王送香油和鸡蛋部分,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不够到位。学生对老王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上,而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的,在教学的预设中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在这点上理解不够透彻,就无法尽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二、自身在文本的解读和引领方面还很欠缺。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仔细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在引领的过程中离不开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更离不开问题的设计。巧妙的问题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文本,解读文本。我在这一方面明显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应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盲点设计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分析作者情感的时候,如果将问题设置成“老王刚死去的时候杨绛内心就感到愧怍了吗?”就可以引发学生去探究文本,“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由“不安”到“愧怍”经历了一个过程,这就是杨绛在不断叩问自己灵魂的过程。
  三、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而且容易低估学生的能力,看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我就着急了,然后就把答案说了出来。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在自我理解与倾听他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习中闪现思维的火花,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例如,在研习老王的苦和善时,学生对老王的理解不深,那么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老王的人物形象。课堂要在动态的过程中承担情感启迪和价值观指引的任务,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并让学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这样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現。
  《老王》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通过这节课我对《老王》的文本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只有给学生更多的留白,老师也要勤于钻研,与学生一同深度走进文本,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这也正是我们青年教师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中学。
其他文献
一堂语文课的每一分钟都是珍贵的,语文教师应致力于让它成为学生最美的生命时光,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课堂的话语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去碰撞思维的火花,享受阅读的快乐!  下面是我的课堂实践。  一、导入  平常我们在评价一篇作文时,可能会说到“主题鲜明”这个词,可是一篇小说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不是好小说的标准,好的小说应该是主题多元的。  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专题是小说的主题。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读过《丹
2015年10月8日瑞典學院将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看到这则新闻,作为高三语文老师,我对成为时代苦难和勇气丰碑的女作家心怀敬仰。以什么方式同学生分享这则新闻带来的喜悦和思考,朗读、看视频、评论这些毫无新意的方式被我一一否定。我希望以一种带有学科特色的,更有语文味的,适合高三学生学情的方式来呈现新闻的价值和思考。在这样的想法下,
人的惰性与生俱来,基于此,很多教师通常习惯在课堂上用规定的作业、密集的考查来督促管制学生,学生的学习便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方式。教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难有成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构建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感,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因此,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
[摘要]细节描写不仅有助于形象刻画、故事情节的推进,而且能促使独特环境的呈现和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节描写的应用,应力求真实、典型、有价值。构建细节常用的方法是“聚焦”和“分解”,细节描写的表述则常常借助炼字、勾勒、对比与比喻等手法,以增强其生动性和表现力。  [关键词]细节描写 艺术功能 聚焦分解    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进行描写或对典型情节加以具体的、生动细致的描绘。作家李准说:“没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水文化的相关知识,了解水文化的精神品质。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准确把握水文化的精髓。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挖掘掌握水文化的相关知识。  2.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地渗透水文化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课前:知识链接  教师课前布置两个问题:  1.世界上和水有关的节日有哪些?它们
《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现被收进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也有人认为是其甘于守贫、苦中作乐,这些理解都未免失之偏颇、止于肤浅。细品此文,拙以为中国文人之传统品性,才是梁先生在艰难苦涩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豁达、乐观、幽雅生活的力量源泉,《雅舍》一文折射出的,恰是中国文人传统品性强大而又可贵的光芒。  《雅舍》一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战爆发,国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要求“以味论诗”。他把“滋味”看作是品诗的重要审美标准。其实,要想真正做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就必须进行“对话”,才可以真正走进文本、品味文本。其实,“对话”不仅存在于鉴赏诗词中,还存在于整个人类活动中,更存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何谓“对话式”阅读教学?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与阅读相关者的多重对话活动,更是思维的碰撞,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契合。其
传统的初中作文更偏向于重理轻情的方式,过于强调功利性、规范性和应试性,却忽略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俗话说:“世间并不缺少美,我们所缺少的只不过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用心关注生活,那么就可以充分激发写作灵感,将生活中的一切都化为己用,这才是作文写作的最高境界。  一、关注生活,方可关注真实  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从清晨第一缕阳光,到临睡之前和父母的相处,每一个人在
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完美衔接,不仅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还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很多教师意识到,必须立足课本,授之以渔,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但是,他们“授之以渔”的方式是课堂上肢解课文然后条分缕析,他们以为课外让学生反复做关于课文的大量练习就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以为囿于每册课本中的那十几篇重点课文,就是阅读教学的全部,殊不知这犹如困学生于“井底”,使之缺少感触语言的
苏教版八上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一直为历代文人称道,也是各级考试命题者重点关注的语句。因为它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月光清澈透明的静谧之感和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苏轼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但是,笔者始终对此句中“竹柏”的释义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