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标中的有效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33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并着重培养科学思維方法。高中化学要求创新教育,但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并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和知识形成的原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而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这就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1]。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创设环境,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才可能激发求知欲望,产生创新思维,获得知识技能。教师可以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以此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等。在《焰色反应》一节中,我一上课就问学生:“大家喜欢看节日里燃放的烟花吗?要不要现在也试试?”这么好玩的东西,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我用自制的药品进行演示,实验后问:“为什么这些药品燃烧时会发出五颜六色的火焰呢?”接着进行说明与分类实验,让学生掌握焰色反应的操作方法,以及几种常见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的特征。这种巧妙设问,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同时又配合了演示实验设置的完成,使学生在“观赏—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奥妙,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欢乐、观赏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2]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互相配合、互相激发、互相补充和发展,才能最终达到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师生必须采取密切合作态度,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学生回答问题,不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积极肯定他们的参与,让回答问题成为快乐而不是负担,先做朋友,再做师长。
   二、创造有效学生思维,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好不好,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
   1.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智力是否得到挑战,个性是否得以张扬。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2.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与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吸引的关键是教师启发得当,学生活动积极有效。
   3.看精彩的回答是否从学生口中表达出来。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学习片段:(1)播放一段奥运焰火、工业废气排放、酸雨的危害和SO漂白食品的视频;(2)提出SO属于什么氧化物?和CO有相似的性质吗?(3)通过SO与品红溶液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SO的漂白原理;(4)通过SO水溶液中加BaCl溶液无现象,加HO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SO具有还原性;(5)通过把SO气体通入氢硫酸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硫具有氧化性,再从硫的化合价分析SO的氧化性和还原性;(6)组织学生讨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成分、危害;(7)开展小组协作学习:鉴别SO、CO两气体有哪些方法?如何除去CO气体中的SO?等等。
   三、设计探究实验,培养严谨的思维过程
   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在化学新课标教学中教师将知识隐含于问题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使其产生强烈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教师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用铁钉、铜片、碳棒、导线、苹果、番茄、果汁、灯泡、醋等设计原电池。又如在揭示钢铁生锈的原因,教师可以提前一至两周在教室里设置如下几个小实验:(1)干燥洁净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且加胶塞;(2)干燥洁净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不加胶塞;(3)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水经煮沸,铁钉一半露出水面);(4)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水经煮沸,铁钉一半露出水面,上面再加一层植物油浸没铁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共同讨论,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的教学实践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极为密切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时,我给学生提了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问题:苹果削皮后很容易变色,这是为什么?引入Fe变Fe;为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抗氧化性,我布置学生实验:削皮后的苹果用维生素C溶液浸泡一会后,很长时间不变色;在原电池学习过程时,我从当今的手机电池、电动车铅蓄电池谈起;在学习氯气的毒性时我联系二战中的化学武器;在《环境保护》教学中,先展示收集好的有关环境污染现状的图片,并以“酸雨”为主线,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①什么是酸雨?它是如何形成的?②举例说明酸雨的危害?③我国酸雨分布情况?④如何防治酸雨?通过现实中的例子,师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会在实践中思考,从而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有效地掌握了知识。
   新课程强调参与、合作、自主、探究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入主体角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突出学生的“学”,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学习特点,选取灵活的方式,获得学习的最佳效果。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收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106.
其他文献
探究式学习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生通过直接感受、体验、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有效地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我们在实施《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活动时,一致认为:要改变当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实施物理教学现实性、综合性、实践
新课改要求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因为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培养,学生不能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很不利。所以,新课程要求老师一改满堂讲的教学方法,提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初中学生虽然有探索知识的内在潜力,但容易冲动,好胜心特强,对开展探究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它赋予化学教学的使命是使学生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化学教学活动能否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是摆在每个从事化学教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所以,科学地、全面地进行课堂教学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
男、女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物理教师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多年来困扰物理教师的一个难题。我从男、女学生物理成绩存在的差异出发,着重进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分析,针对女同学学习物理困难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实施了一些做法。  一、男女学生成绩对比  我对我所教的2004届、2007届和2010届学生在三年学习阶段的成绩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语文、英语两科女生成绩优于男生,特别是英语
一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为什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理由很多,但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江泽民主席强调的:“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已吹遍祖国大地,探究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然而,从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效果来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令人满意。作者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从创设探究条件、教师有效指导和关注学生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式教学 有效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已吹遍祖国大地,探究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
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2009年小寒那天,主持人是以提问开头的:观众朋友们对于寒冷的冬天是什么印象呢?是凛冽的寒风?皑皑的白雪?一个提问立即使人眼前浮现出冬天的景象。这样的播报方式新颖、生动,令人难忘。其实,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恰当的提问能使教学内容衔接流畅,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师希望的方向进行,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我在平时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便对此有着切身感悟
摘 要: 有效性教学是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效益最大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作者在了解有效性教学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意义所在,最后对构建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有效性教学 策略    一、有效性教学的涵义  课改专家余文森教授说,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获得协调发展,让学生
摘 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自主探索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意图、途径、方法等活动过程。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