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历经数年,学生英语知识、技能应用能力较差,语言教学内容与专业严重脱节,语言教学与职业技能、场景联系不紧密,教材选择和编排内容单一,教师队伍的语言素养和专业知识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等仍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以行业需求为背景,从教学模式、教材选用、教学方式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融入不同职业、岗位技能要素,探索新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不失为培养复合性应用型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职场英语职业技能外语技能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既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1](P3)和地区、行业、部门、农村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
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作为21世纪人才的重要人文素质之一,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不可忽缺的地位。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中都有明文规定:高等学校的外语教育旨在培养“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P1);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在完成《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1](P4)
多年来,全国各高等职业学院以创建省或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发展平台,致力于“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职业技能为要素”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发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也为区域内的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伴随着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各学院的英语教学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随着各学院发展工作的全面、深入的展开,涉及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甚至每一位教学对象的外语(英语为主)教学如何以各学院重点专业的建设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改革教学模式,有机融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协助各专业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较强后继张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应用能力较差。
尽管各学院都对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教材的选用及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但就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言,其效果的影响面和影响深度并不理想。通过抽样调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能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的并不多;能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科技资料并撰写简单的应用性英语资料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比例也不高。可以说,高职院校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但收效却不高。从表象看,这似乎并不影响高职院人才的培养。这种影响也无法从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身上找到直接的显性的迹象。但是,英语能力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人文素质之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各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的后续发展能力。
首先,各学院的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其所在经济区内的各类企业。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剧的背景下,各区域企业的业务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经济贸易相关,这当然会影响区域内企业的用人标准。会用英语交际的人才跟不会的显然有不同的机遇。其次,全国高职院校数量达上千之多,办学模式趋同性越来越明显,都在搞“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模式,如何真正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注重人才职业能力的外延厚度和张力——职业/岗位外语能力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能用英语交际,尤其是能用英语在其职业场所进行与其岗位相关的交际的人才显然更增强了他们的岗位竞争性和职业发展的延续性。
(二)语言教学内容与专业严重脱节。
目前高职院各系各专业的英语教学内容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仍然以文学性较强的内容等为主,偶尔教材中有一些经济类的文章,但内容相当浅显。即使是生活类的教学材料,其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与实际的生活相距甚远,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大帮助,譬如:学生经过1年至1年半的英语学习,他们中大多数人仍然不会用英语表达生活中最基本的“吃、喝、玩”等表达方式;其次,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性不大,甚至不相关,譬如:机电系数控专业的学生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必要的职业岗位的交际,因为,他们在校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或很少接触数控类职场英语的学习和操练。这些问题显然已经成为高职人才的职业岗位的后继发展力和提升度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改革英语教学的内容。
(三)语言教学与职业技能、场景联系不紧密。
各学院传统的英语教学仍然局限于课堂内围绕传统教材中各单元提供的话题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纯英语技能的学习和操练。这种教学与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具体的职业技能几乎完全脱节,教学活动的安排设计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场景也不相关。这很显然与提升学生的上岗适应能力,尤其是外企的上岗适应能力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如何改变教学模式,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专业职业技能相关的模拟教学活动和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应当值得重视和研究。
(四)教材选择和编排内容单一。
现阶段,选用高教出版社、外语教育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仍然是各高职院英语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途径。如上文提及,这些教材尽管都有名家把关,就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选择和编排堪称一流,但是其内容文学性太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太大,并且内容过于宽泛,与我们的专业岗位技能的相关性和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我们培养复合性的英语人才。因此,如何选择或编写符合学院各专业培养要求的教材也有必要进行探索研究。
(五)师资的语言素养和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现有学院的英语教师队伍的组成很简单,几乎清一色由各高校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组成。学院近年来为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引进了高学历硕士研究生,但他们的教学背景也几乎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没有或很少有其他专业背景。而且教师队伍中大都长期从事英语教学,有从事教学以外职业经历的教师非常少。专业教师队伍中,懂英语的不少,但是大都局限于阅读、理解英语资料的层面上,能听懂英语并且会说的教师甚少,能以流畅的英语进行教学的更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各高职学院的英语教学应以其整体发展建设为背景,以其各专业培养方案为平台,调整高职英语教学的理念,改革英语教学模式,革新英语教学方法,选择和整合与各专业知识、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教学活动(场景),通过多种渠道培养符合学院英语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各自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职场英语教学改革试验,尝试LSCD英语教学模式,即:Language Skills Contents Disciplines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技能(English Language)的培养,以各专业的职业岗位技能(Skills)发展为主线,选择循序渐进的、由日常交际到职业场所所需的教学内容(Contents),突出英语与各学科岗位技能(Disciplines)培养的有机衔接和无缝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性和职业发展的提升能力。
高职院校应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开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从调查研究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置专业及课程体系,以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中心,设计与各专业职业岗位技能相符的职场英语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以3年制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内,根据目标就业岗位技能要求,可开发“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说”、“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商务谈判”等学习领域。把目标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分解到不同的学习领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职场学习情景,进行语言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操练。
再如:3年制软件工程专业的IT英语学习领域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步提高,进行双轨平行和双轨融合设计。具体来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英语与专业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生的职场英语学习领域初级阶段(第一学期),由于学生的IT专业知识较少,教师应以IT职业岗位为学习情景的背景设计教学活动,引入简单的普通的IT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要求学生进行交际活动和读写训练;在中级阶段(第二学期),学生的IT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了一定的积累,教师可以引入较为专业的IT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以IT职场为交际背景,要求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进行较为专业的交流和读写训练;在第三阶段(第三学期),随着学生的IT专业知识、技能和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可以设置更为专业的IT职场交际情景,要求学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进行IT行业的各类交际场景的模拟训练。其它专业的英语教学亦可效仿此模式,突出与专业相关的职场英语学习领域的开发。
(二)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英语为媒介,专业内容为中心。目前,全国各大出版社已经开发了一系列高职类的专业英语,有些与我们的教学实际需求较为吻合,有些则不尽人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试点专业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也可以对现有的教材,根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职业岗位的背景,并以此来设计教学活动,以岗位职业技能为教学步进的主线,真正做到英语语言与专业技能的有效结合。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创造模拟职业场景,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模拟职业活动,通过doing来learning。从而实现英语与职业岗位技能的真正融合,提高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并帮助他们缩短实际的就业能力和今后的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提升其职业能力的后继张力。
(四)教学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恰当配备师资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符合学院示范建设要求的教学队伍是保证职场英语教学的必要条件。目前,各学院能胜任职场英语教学的教师数量太少,大部分由EGP(公共英语)教师转过来,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而且他们专业背景单一,职业经历简单。教师队伍的现状显然不能满足实际职场英语教学的需求,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首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师的意愿有选择性地让部分教师进行相关试点专业的培训;其次,可以根据英语教师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加强两支队伍的业务合作,组建跨系、跨专业的职场英语教学团队,合作教学(Team teaching)或结成教学对子(Peer teaching),实现优势互补以服务于职场英语教学。另外,也可以通过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两类教师,使其胜任职场英语教学。对专业教师的英语加大语言培训力度,使他们真正达到“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要求。[3](P156)为英语教师提供各种专业进修机会,选派优秀的英语教师通过自学、听专业教师的难度较小的专业基础课或者下企业了解专业岗位对英语的要求等进修方式,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可以聘请涉外企业人士到校任教,发挥他们的职业优势,并通过他们的介入,真正实现英语语言和职业岗位技能的有效结合,这样也有利于学校的教师观摩、学习,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的职场英语教学水平。
四、结语
各高职院校如何融入各自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拥有各自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职场英语教学是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结合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选择、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院英语教学的效果,使英语教学能真正融入各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夯实各高职院校人才的外语交际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打造有不同学院特色的人才,为不同经济区域输送能力强、素质高、潜力大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3]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7):154-157.
[基金项目]
①该文章为“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苏教高〔2007〕18号)”阶段性成果。
②该文章为200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SJB7500016)阶段性成果。
③该文章为2009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国家示范性建设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09-CCITSB008)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职场英语职业技能外语技能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既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1](P3)和地区、行业、部门、农村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
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作为21世纪人才的重要人文素质之一,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不可忽缺的地位。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中都有明文规定:高等学校的外语教育旨在培养“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P1);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在完成《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1](P4)
多年来,全国各高等职业学院以创建省或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发展平台,致力于“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职业技能为要素”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发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也为区域内的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伴随着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各学院的英语教学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随着各学院发展工作的全面、深入的展开,涉及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甚至每一位教学对象的外语(英语为主)教学如何以各学院重点专业的建设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改革教学模式,有机融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协助各专业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较强后继张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应用能力较差。
尽管各学院都对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教材的选用及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但就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言,其效果的影响面和影响深度并不理想。通过抽样调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能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的并不多;能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科技资料并撰写简单的应用性英语资料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比例也不高。可以说,高职院校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但收效却不高。从表象看,这似乎并不影响高职院人才的培养。这种影响也无法从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身上找到直接的显性的迹象。但是,英语能力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人文素质之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各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的后续发展能力。
首先,各学院的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其所在经济区内的各类企业。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剧的背景下,各区域企业的业务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经济贸易相关,这当然会影响区域内企业的用人标准。会用英语交际的人才跟不会的显然有不同的机遇。其次,全国高职院校数量达上千之多,办学模式趋同性越来越明显,都在搞“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模式,如何真正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注重人才职业能力的外延厚度和张力——职业/岗位外语能力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能用英语交际,尤其是能用英语在其职业场所进行与其岗位相关的交际的人才显然更增强了他们的岗位竞争性和职业发展的延续性。
(二)语言教学内容与专业严重脱节。
目前高职院各系各专业的英语教学内容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仍然以文学性较强的内容等为主,偶尔教材中有一些经济类的文章,但内容相当浅显。即使是生活类的教学材料,其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与实际的生活相距甚远,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大帮助,譬如:学生经过1年至1年半的英语学习,他们中大多数人仍然不会用英语表达生活中最基本的“吃、喝、玩”等表达方式;其次,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性不大,甚至不相关,譬如:机电系数控专业的学生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必要的职业岗位的交际,因为,他们在校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或很少接触数控类职场英语的学习和操练。这些问题显然已经成为高职人才的职业岗位的后继发展力和提升度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改革英语教学的内容。
(三)语言教学与职业技能、场景联系不紧密。
各学院传统的英语教学仍然局限于课堂内围绕传统教材中各单元提供的话题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纯英语技能的学习和操练。这种教学与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具体的职业技能几乎完全脱节,教学活动的安排设计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场景也不相关。这很显然与提升学生的上岗适应能力,尤其是外企的上岗适应能力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如何改变教学模式,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专业职业技能相关的模拟教学活动和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应当值得重视和研究。
(四)教材选择和编排内容单一。
现阶段,选用高教出版社、外语教育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仍然是各高职院英语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途径。如上文提及,这些教材尽管都有名家把关,就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选择和编排堪称一流,但是其内容文学性太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太大,并且内容过于宽泛,与我们的专业岗位技能的相关性和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我们培养复合性的英语人才。因此,如何选择或编写符合学院各专业培养要求的教材也有必要进行探索研究。
(五)师资的语言素养和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现有学院的英语教师队伍的组成很简单,几乎清一色由各高校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组成。学院近年来为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引进了高学历硕士研究生,但他们的教学背景也几乎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没有或很少有其他专业背景。而且教师队伍中大都长期从事英语教学,有从事教学以外职业经历的教师非常少。专业教师队伍中,懂英语的不少,但是大都局限于阅读、理解英语资料的层面上,能听懂英语并且会说的教师甚少,能以流畅的英语进行教学的更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各高职学院的英语教学应以其整体发展建设为背景,以其各专业培养方案为平台,调整高职英语教学的理念,改革英语教学模式,革新英语教学方法,选择和整合与各专业知识、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教学活动(场景),通过多种渠道培养符合学院英语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各自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职场英语教学改革试验,尝试LSCD英语教学模式,即:Language Skills Contents Disciplines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技能(English Language)的培养,以各专业的职业岗位技能(Skills)发展为主线,选择循序渐进的、由日常交际到职业场所所需的教学内容(Contents),突出英语与各学科岗位技能(Disciplines)培养的有机衔接和无缝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性和职业发展的提升能力。
高职院校应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开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从调查研究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置专业及课程体系,以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中心,设计与各专业职业岗位技能相符的职场英语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以3年制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内,根据目标就业岗位技能要求,可开发“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说”、“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商务谈判”等学习领域。把目标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分解到不同的学习领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职场学习情景,进行语言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操练。
再如:3年制软件工程专业的IT英语学习领域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步提高,进行双轨平行和双轨融合设计。具体来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英语与专业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生的职场英语学习领域初级阶段(第一学期),由于学生的IT专业知识较少,教师应以IT职业岗位为学习情景的背景设计教学活动,引入简单的普通的IT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要求学生进行交际活动和读写训练;在中级阶段(第二学期),学生的IT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了一定的积累,教师可以引入较为专业的IT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以IT职场为交际背景,要求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进行较为专业的交流和读写训练;在第三阶段(第三学期),随着学生的IT专业知识、技能和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可以设置更为专业的IT职场交际情景,要求学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进行IT行业的各类交际场景的模拟训练。其它专业的英语教学亦可效仿此模式,突出与专业相关的职场英语学习领域的开发。
(二)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英语为媒介,专业内容为中心。目前,全国各大出版社已经开发了一系列高职类的专业英语,有些与我们的教学实际需求较为吻合,有些则不尽人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试点专业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也可以对现有的教材,根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职业岗位的背景,并以此来设计教学活动,以岗位职业技能为教学步进的主线,真正做到英语语言与专业技能的有效结合。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创造模拟职业场景,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模拟职业活动,通过doing来learning。从而实现英语与职业岗位技能的真正融合,提高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并帮助他们缩短实际的就业能力和今后的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提升其职业能力的后继张力。
(四)教学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恰当配备师资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符合学院示范建设要求的教学队伍是保证职场英语教学的必要条件。目前,各学院能胜任职场英语教学的教师数量太少,大部分由EGP(公共英语)教师转过来,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而且他们专业背景单一,职业经历简单。教师队伍的现状显然不能满足实际职场英语教学的需求,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首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师的意愿有选择性地让部分教师进行相关试点专业的培训;其次,可以根据英语教师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加强两支队伍的业务合作,组建跨系、跨专业的职场英语教学团队,合作教学(Team teaching)或结成教学对子(Peer teaching),实现优势互补以服务于职场英语教学。另外,也可以通过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两类教师,使其胜任职场英语教学。对专业教师的英语加大语言培训力度,使他们真正达到“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要求。[3](P156)为英语教师提供各种专业进修机会,选派优秀的英语教师通过自学、听专业教师的难度较小的专业基础课或者下企业了解专业岗位对英语的要求等进修方式,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可以聘请涉外企业人士到校任教,发挥他们的职业优势,并通过他们的介入,真正实现英语语言和职业岗位技能的有效结合,这样也有利于学校的教师观摩、学习,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的职场英语教学水平。
四、结语
各高职院校如何融入各自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拥有各自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职场英语教学是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结合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选择、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院英语教学的效果,使英语教学能真正融入各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夯实各高职院校人才的外语交际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打造有不同学院特色的人才,为不同经济区域输送能力强、素质高、潜力大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3]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7):154-157.
[基金项目]
①该文章为“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苏教高〔2007〕18号)”阶段性成果。
②该文章为200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SJB7500016)阶段性成果。
③该文章为2009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国家示范性建设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09-CCITSB0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