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芭芭拉少校》作为萧伯纳创作思想较为成熟时期的经典作品,是一部宣扬与鼓励女权主义思想的佳作,作品中经典的新女性形象芭芭拉展现了自己的独立自主与自强勇敢,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走出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桎梏,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信仰而努力。
关键词:《芭芭拉少校》;萧伯纳;女权主义;自强意识
一.萧伯纳与《芭芭拉少校》
萧伯纳认为,女性的角色不应当只局限于男权社会中男性的依附者和被保护者,女性自身也是有生命力的载体,女性与男性在地位上应当是平等的,二者思维并无不同。他的剧本《芭芭拉少校》的主人公芭芭拉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剥离出女性温柔善良柔弱的特质后,她们聪明能干,思想敏锐,摆脱了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固化标签,形成了具有萧伯纳个人审美风格的女性代表[1]。
《芭芭拉少校》以救世军为题材,着重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劳资矛盾。女主人公芭芭拉是一个有理想的女性,作为救世军的少校,她虔诚的信奉基督,希望能够在救世军中以上帝的仁爱拯救这些苦难穷人的灵魂。救世军的慈善行动需要金钱作为支撑,因经费短缺救世军面临困难,芭芭拉的父亲军火商安谢德夫此时出于个人目的捐赠了五千英镑,芭芭拉因为自己和父亲理想与信仰的冲突,拒绝接受这笔钱。但在身边人的劝说下,最终还是接受了捐赠,随后人们感谢安谢德夫善行的行为导致芭芭拉对救世军的幻想破灭,这位内心痛苦的少女摘下了救世军的徽章送給了父亲。在安谢德夫收买救世军时,芭芭拉选择了屈服,但是最终的结果却让芭芭拉失望。在这段历程中,芭芭拉经历了精神上的苦闷,从一个无忧无虑忧国忧民的少女转变成为了一个终于认识到社会残忍的成年人,不过芭芭拉并未放弃,她完成了蜕变,寻找到了一条更加现实的可以拯救自己信仰的道路,芭芭拉开始积极的投身于社会活动之中,以行动表明了自己身为女性却自立自强的生存准则。《巴巴拉少校》带着萧伯纳一贯的创所思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丑恶现象,刻画揭露劳资矛盾,通篇以芭芭拉这个女性人物为主线,鲜明的刻画了一个天真不谙世事的少女终于完成自我蜕变的历程[2]。
二.《芭芭拉少校》中芭芭拉女性自强意识分析
《芭芭拉少校》是萧伯纳创作较为成熟时期的作品,突出刻画了芭芭拉和父亲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并以此为切入点揭露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残酷和黑暗。芭芭拉家庭条件优越,贵族家庭赋予了她自由、奔放和充满理想主义的性格,她不顾自身家庭出身坚决要参加救世军以帮助穷苦百姓。正是基于这个理想与信仰,芭芭拉身上展现出了鲜明的女性自强意识,具体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鲜明的自我认知。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多数都是围绕在男性身边生存,以男性为主中心,萧伯所认为的女性特征,应当是有别于传统女性特征,应当以自我为中心,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她们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为取代,女人容易被固化理解为母亲、妻子、女儿,而女性也习惯了接受男性对她们的单向评价,重视男性的意见和看法,并习惯于从男性评价中获得自我认同,尤其以男性心目中温柔娴静贤惠等为立足标准,萧伯纳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全然不是这种刻板的淑女形象,他对此也并不推崇。第一章节,芭芭拉就以自身实际行为表达了她对母亲所代表着的传统女性形象的蔑视与摈弃,她拒绝像母亲一样做个上流社会接纳和认可的雍容华贵的贵族淑女,剧本写道:“她参加了救世军,辞掉了女佣,每周只花一磅,然后在某一天晚上突然将一个希腊文教授带进了家里,说是在大街上认识的。”简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芭芭拉的人物形象,她立志救助穷人,心地善良,合理花费金钱,不愿被人服侍,这正如同芭芭拉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她厌恶被空洞无力的贵族生活所束缚,厌恶女性过度的装扮修饰,不愿为取悦男人而委屈自己,期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理想与信仰。芭芭拉看重女性内在的精神世界,追求独立人格,与剧本中和她截然相反的妹妹莎拉形成了鲜明对比。故作柔弱可爱的妹妹沙拉整天涂脂抹粉,正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淑女形象,胆怯懦弱的弟弟则从男性角度衬托了芭芭拉的独立、自主和强大,当然这种强烈对比让萧伯纳笔下的女性形象遭到了不少男性读者和男性评论家的批判[3]。
对男性的抗争与控制。萧伯纳塑造芭芭拉时除了着重描写这个女性对自我价值追求的坚持外,还着重描写了她对男性的抗争与反抗,这也是她独特的闪光点之一[4]。芭芭拉从小缺乏父亲威权教导,在母亲有意无意表达出对父亲蔑视的环境中,她并未对男性威权有充分的认识,而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斯蒂文则显得过于软弱无知,由此芭芭拉凭借自己的独立、自强好尊严获取了本应属于男人的家庭主导地位。在爱情和婚姻上,芭芭拉也是独立自主的,她遵从宗教信仰和内心情感选择了和自己理想趋于一致的男性共度一生,由于她的独立性格,她所选择的男性伴侣也必然要接受她的强大和权威。芭芭拉的未婚夫库森斯在和芭芭拉的相处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即便是在两人商量结婚时,芭芭拉的表现也不是上流社会淑女所应有的羞涩、惊喜,而更多是理性、冷静。在与库森斯谈判时,芭芭拉毫不留情的开口说出只要能够将军火生意掌控在手上她不介意任何男性成为自己的丈夫时,库森斯注定只能被这个女人掌控。因婚姻为纽带,变得冷酷无情的芭芭拉将丈夫和家业紧紧的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无论是金钱上还是精神上,库森斯完全成为了芭芭拉的傀儡,芭芭拉寻找到了保证自己理想和信仰得以实现的方法,同时也让她的女性意识彻底觉醒,在婚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逐渐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新女性。
《芭芭拉少校》作为萧伯纳创作的宣扬女权主义思想的经典文学作品,塑造了芭芭拉这样一位独立自主、自强的鲜明女性形象。萧伯纳笔下的芭芭拉所展现的独立、理性、精明、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优点,突破了传统文学女性淑女与贵妇形象,唤醒了女性自立自强的意识,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成为社会实践改革与文明进步的一份子,也成为后世所称颂的经典新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王琳琳.芭芭拉少校中女性形象的悲剧形象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8):118-119.
[2]张晓倩.浅析萧伯纳作品中社会问题呈现[J].青年文学家,2020,(6):153.
[3]藤井省三,林敏洁.女主人公的形象转换:从《伤逝》到《倾城之恋》——兼谈萧伯纳的文学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56(2):75-86.
[4]何璐娇.萧伯纳戏剧中的女性观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2):66-69.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关键词:《芭芭拉少校》;萧伯纳;女权主义;自强意识
一.萧伯纳与《芭芭拉少校》
萧伯纳认为,女性的角色不应当只局限于男权社会中男性的依附者和被保护者,女性自身也是有生命力的载体,女性与男性在地位上应当是平等的,二者思维并无不同。他的剧本《芭芭拉少校》的主人公芭芭拉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剥离出女性温柔善良柔弱的特质后,她们聪明能干,思想敏锐,摆脱了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固化标签,形成了具有萧伯纳个人审美风格的女性代表[1]。
《芭芭拉少校》以救世军为题材,着重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劳资矛盾。女主人公芭芭拉是一个有理想的女性,作为救世军的少校,她虔诚的信奉基督,希望能够在救世军中以上帝的仁爱拯救这些苦难穷人的灵魂。救世军的慈善行动需要金钱作为支撑,因经费短缺救世军面临困难,芭芭拉的父亲军火商安谢德夫此时出于个人目的捐赠了五千英镑,芭芭拉因为自己和父亲理想与信仰的冲突,拒绝接受这笔钱。但在身边人的劝说下,最终还是接受了捐赠,随后人们感谢安谢德夫善行的行为导致芭芭拉对救世军的幻想破灭,这位内心痛苦的少女摘下了救世军的徽章送給了父亲。在安谢德夫收买救世军时,芭芭拉选择了屈服,但是最终的结果却让芭芭拉失望。在这段历程中,芭芭拉经历了精神上的苦闷,从一个无忧无虑忧国忧民的少女转变成为了一个终于认识到社会残忍的成年人,不过芭芭拉并未放弃,她完成了蜕变,寻找到了一条更加现实的可以拯救自己信仰的道路,芭芭拉开始积极的投身于社会活动之中,以行动表明了自己身为女性却自立自强的生存准则。《巴巴拉少校》带着萧伯纳一贯的创所思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丑恶现象,刻画揭露劳资矛盾,通篇以芭芭拉这个女性人物为主线,鲜明的刻画了一个天真不谙世事的少女终于完成自我蜕变的历程[2]。
二.《芭芭拉少校》中芭芭拉女性自强意识分析
《芭芭拉少校》是萧伯纳创作较为成熟时期的作品,突出刻画了芭芭拉和父亲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并以此为切入点揭露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残酷和黑暗。芭芭拉家庭条件优越,贵族家庭赋予了她自由、奔放和充满理想主义的性格,她不顾自身家庭出身坚决要参加救世军以帮助穷苦百姓。正是基于这个理想与信仰,芭芭拉身上展现出了鲜明的女性自强意识,具体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鲜明的自我认知。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多数都是围绕在男性身边生存,以男性为主中心,萧伯所认为的女性特征,应当是有别于传统女性特征,应当以自我为中心,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她们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为取代,女人容易被固化理解为母亲、妻子、女儿,而女性也习惯了接受男性对她们的单向评价,重视男性的意见和看法,并习惯于从男性评价中获得自我认同,尤其以男性心目中温柔娴静贤惠等为立足标准,萧伯纳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全然不是这种刻板的淑女形象,他对此也并不推崇。第一章节,芭芭拉就以自身实际行为表达了她对母亲所代表着的传统女性形象的蔑视与摈弃,她拒绝像母亲一样做个上流社会接纳和认可的雍容华贵的贵族淑女,剧本写道:“她参加了救世军,辞掉了女佣,每周只花一磅,然后在某一天晚上突然将一个希腊文教授带进了家里,说是在大街上认识的。”简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芭芭拉的人物形象,她立志救助穷人,心地善良,合理花费金钱,不愿被人服侍,这正如同芭芭拉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她厌恶被空洞无力的贵族生活所束缚,厌恶女性过度的装扮修饰,不愿为取悦男人而委屈自己,期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理想与信仰。芭芭拉看重女性内在的精神世界,追求独立人格,与剧本中和她截然相反的妹妹莎拉形成了鲜明对比。故作柔弱可爱的妹妹沙拉整天涂脂抹粉,正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淑女形象,胆怯懦弱的弟弟则从男性角度衬托了芭芭拉的独立、自主和强大,当然这种强烈对比让萧伯纳笔下的女性形象遭到了不少男性读者和男性评论家的批判[3]。
对男性的抗争与控制。萧伯纳塑造芭芭拉时除了着重描写这个女性对自我价值追求的坚持外,还着重描写了她对男性的抗争与反抗,这也是她独特的闪光点之一[4]。芭芭拉从小缺乏父亲威权教导,在母亲有意无意表达出对父亲蔑视的环境中,她并未对男性威权有充分的认识,而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斯蒂文则显得过于软弱无知,由此芭芭拉凭借自己的独立、自强好尊严获取了本应属于男人的家庭主导地位。在爱情和婚姻上,芭芭拉也是独立自主的,她遵从宗教信仰和内心情感选择了和自己理想趋于一致的男性共度一生,由于她的独立性格,她所选择的男性伴侣也必然要接受她的强大和权威。芭芭拉的未婚夫库森斯在和芭芭拉的相处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即便是在两人商量结婚时,芭芭拉的表现也不是上流社会淑女所应有的羞涩、惊喜,而更多是理性、冷静。在与库森斯谈判时,芭芭拉毫不留情的开口说出只要能够将军火生意掌控在手上她不介意任何男性成为自己的丈夫时,库森斯注定只能被这个女人掌控。因婚姻为纽带,变得冷酷无情的芭芭拉将丈夫和家业紧紧的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无论是金钱上还是精神上,库森斯完全成为了芭芭拉的傀儡,芭芭拉寻找到了保证自己理想和信仰得以实现的方法,同时也让她的女性意识彻底觉醒,在婚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逐渐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新女性。
《芭芭拉少校》作为萧伯纳创作的宣扬女权主义思想的经典文学作品,塑造了芭芭拉这样一位独立自主、自强的鲜明女性形象。萧伯纳笔下的芭芭拉所展现的独立、理性、精明、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优点,突破了传统文学女性淑女与贵妇形象,唤醒了女性自立自强的意识,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成为社会实践改革与文明进步的一份子,也成为后世所称颂的经典新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王琳琳.芭芭拉少校中女性形象的悲剧形象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8):118-119.
[2]张晓倩.浅析萧伯纳作品中社会问题呈现[J].青年文学家,2020,(6):153.
[3]藤井省三,林敏洁.女主人公的形象转换:从《伤逝》到《倾城之恋》——兼谈萧伯纳的文学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56(2):75-86.
[4]何璐娇.萧伯纳戏剧中的女性观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2):66-69.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