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的群众参观行为可以将其分为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以及参观时的场景因素等多种类型,所有因素都贯穿于参观的全过程,而多方面的因素会导致观众对博物馆的印象产生影响,并且还会对以后的参观行为造成影响。所以在进行现代化的博物馆建设时,工作人员需要注重观众在博物馆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对其参观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我国现代化的博物馆建设,使博物馆的整体工作质量得到提升。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参观行为;影响因素;意义分析
博物馆是各个城市在建设时的一种公益性设施,博物馆在进行藏品的征集和研究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观众展现展品所具备的历史和科学等气息,使观众在欣赏藏品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教育,可以说博物馆观众虽然并不是博物馆组成的一个部分,但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如果博物馆没有观众博物馆,就成了储藏各种文物以及自然标本的无生命的仓库,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对博物馆观众进行行为研究是近年来相关工作人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观众参观行为以及影响因素
1.潜在观众的参观选择
在参观博物馆之前,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潜在的博物馆,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观众是否会参观博物馆。而随着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已经并不是远离人们视线的建筑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和传媒等设施,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很多博物馆的相关信息,而人们也可以通过对博物馆的网站和相关的评价进行浏览了解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这样的因素会导致参观者在没有参观博物馆之前就对博物馆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并且做出主观性极强的整体判断。社会文化环境则直接决定了博物馆在社会大众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形象,例如我国《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播放,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定的博物馆热许多城市的博物馆的参观量都明显增加,而这种现象就是外在因素对观众的参观选择造成影响的主要表现。
2.在多种因素下影响的互动型参观模式
在对博物馆进行参观时,诸多因素都会对观众的参观效果造成影响,而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主要是通过一种互动性的体验模式来获得不同的信息的,这些具体的互动信息是观众在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以及参观时的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所产生的博物馆参观整体体验。对于90%以上的参观者来说,在参观完博物馆的各种藏品后,藏品所蕴含的信息都已经变得十分不完整,尽管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尽可能通过短短几十秒的参观为观众,呈现出文物的真实样貌。但对于大多数的参观者来说,这些文物往往为过眼云烟,其价值和状态都是不可能在观众的眼中获得长久的保存的。所以在进行参观行为的分析时,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切不可将重点放在如何加深参观者参观印象的方向,应当放在如何引导参观者选择一个更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参观,而这样的互动型参观模式,就受到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互动型的参观模式,赋予了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并且也能够使观众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博物馆,这对于藏品的新的意义构建来说有着良好的效果,给予观众藏品与自我之间的交流,为产品赋予新的现代化价值。
3.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的使用与满足
在近年来社会学和行为学的研究調查结果中发现,一旦博物馆观众决定了要使用博物馆就满足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理论明确指出,一旦观众决定了要参观博物馆,就会在自我的主观印象中对博物馆产生一定的心理期待,由于博物馆属于一种具有文化性质较强的场馆,所以大多数观众都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获得某些精神方面的满足以及收获,而观众在博物馆参观行为中所获得的满足感程度,会极大的影响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水平以及对观众今后是否二次参观博物馆的选择产生影响。而在完成了参观后,观众会按照参观前对博物馆的预期期待和参观后的行程,对博物馆的展览实际影像进行对比,这样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而参观是否达到了观众在参观前的心理期待,对于本次参观是失望还是满足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而这一影响往往会直接影响博物馆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和期待水平,从而影响观众对博物馆的参观行为。
如果观众在参观时对博物馆感到满意,那么在下次参观时就会优先考虑博物馆这一公益场馆,反之如果观众对参观感到失望,那么下次在做选择时,观众可能会选择其他的方式来进行休闲。观众对于博物馆印象与期待不仅局限于某个博物馆或者个人观众,对于某一次博物馆的参观体验的好坏也会对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印象产生影响,并且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会导致这种印象转移到其他的博物馆上,甚至观众还会对这种博物馆的印象和期待,转移给周围的人导致他人对博物馆的印象和期待造成影响。
二、博物馆优化管理的主要方式
1.科学的编写文物保护方案
在对博物馆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管理时,工作人员需要合理的制定完整的文物保护方案。有一部分博物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已经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完整的文物保护方案,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其落实度较差,并没有按照相关的方案进行合理的工作,并且工作人员也没有制定完整的监督标准,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整体难度,而在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而博物馆也需要认识到制定合理的文物保护措施的重要性。博物馆在进行文物保护的工作时,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特点和实际状况来进行文物保护方案的编写,编写中不仅需要确认文物保护的原则,更加需要确认文物保护的基本流程和相关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文物保护方案实施的有效性。
2.选择数字传感系统来进行微环境的监测
文物的微环境检测,对于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极为重要。在进行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过程中,大部分的文物本身的自身稳定性较低,博物馆微环境中包含粉尘和水分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在这些微环境的影响下,会对文物本身的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难度。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传感技术,在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管理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在工作中应用数字传感技术,不仅能够有助于对传统文物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还能够在文物环境监测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博物馆应用数字传感器的过程中,可以在各种重要的文物周围设置相应的数字传感器,其主要目的是对文物周围的各种微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随后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准确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对文物存放的温度和湿度来进行合理的管理以及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文物保护措施的实施,借此来满足博物馆持续发展的需求,促进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的顺利实施,这也有助于提高文物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3.合理的进行文物分类
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对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做好有效的文物分类。通过有效的分类和保护,能够促进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不管在进行文物的分类保护时,工作人员需要针对不同文物的类型做好有效的保护措施设置例如在进行文物的分类时会根据文物的不同标准来进行分类,而在进行不同类型文物的保护时,需要由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负责,一方面明确文物的分类标准,另一方面还需要将不同的保护需求作为文物分类的要点,这样不仅能够使文物保护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还能够使博物馆的保护资源配置得到有效的调整。
博物馆对于文物的合理分类来说极为重要的。分类保护管理在文物的保护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后期对于文物保护的措施,选择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对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对每一个不同时期的文物进行保护时,需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科技和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满足不同类型文物的保护需求。
三、总结
观众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活动,不管对于观众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令人向往的文化殿堂,只不过是观众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的一种娱乐方式,观众想要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渠道更为广泛,不仅仅是通过博物馆参观来获取,无论博物馆将自身标榜了多高,观众总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将其拉回到现实中,这并不是观众刻意为之而是宣传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就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叫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在进行博物馆的宣传以及观众的参观体验中多下功夫了解我国的文化教育现状,尽可能将优化的方式应用于博物馆与观众的交流中,这样才能促进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是博物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瑞芳,张春晖. 博物馆观众参观服务质量感知评价实证研究——以西安博物院为例[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7(01):14-19.
[2]杨盼盼,郑怡然,方毅芳,刘刚. 浅析智慧博物馆建设的现在与未来[J]. 中国仪器仪表,2021,(01):63-68.
[3]潘宝. 建构异域与重构个体:人类学视域中的博物馆与观众[J]. 东南文化,2020,(06):157-161.
[4]牟嘉忻. 博物馆观众的精细化管理——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为例[J]. 文博学刊,2020,(04):65-75.
作者簡介:赵云(1987-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武陟,职务/职称:助理馆员,学历:本科,单位:河南博物院,研究方向:博物馆研究。单位所在的省市和邮编:河南郑州 450000
(河南博物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参观行为;影响因素;意义分析
博物馆是各个城市在建设时的一种公益性设施,博物馆在进行藏品的征集和研究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观众展现展品所具备的历史和科学等气息,使观众在欣赏藏品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教育,可以说博物馆观众虽然并不是博物馆组成的一个部分,但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如果博物馆没有观众博物馆,就成了储藏各种文物以及自然标本的无生命的仓库,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对博物馆观众进行行为研究是近年来相关工作人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观众参观行为以及影响因素
1.潜在观众的参观选择
在参观博物馆之前,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潜在的博物馆,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观众是否会参观博物馆。而随着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已经并不是远离人们视线的建筑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和传媒等设施,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很多博物馆的相关信息,而人们也可以通过对博物馆的网站和相关的评价进行浏览了解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这样的因素会导致参观者在没有参观博物馆之前就对博物馆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并且做出主观性极强的整体判断。社会文化环境则直接决定了博物馆在社会大众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形象,例如我国《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播放,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定的博物馆热许多城市的博物馆的参观量都明显增加,而这种现象就是外在因素对观众的参观选择造成影响的主要表现。
2.在多种因素下影响的互动型参观模式
在对博物馆进行参观时,诸多因素都会对观众的参观效果造成影响,而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主要是通过一种互动性的体验模式来获得不同的信息的,这些具体的互动信息是观众在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以及参观时的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所产生的博物馆参观整体体验。对于90%以上的参观者来说,在参观完博物馆的各种藏品后,藏品所蕴含的信息都已经变得十分不完整,尽管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尽可能通过短短几十秒的参观为观众,呈现出文物的真实样貌。但对于大多数的参观者来说,这些文物往往为过眼云烟,其价值和状态都是不可能在观众的眼中获得长久的保存的。所以在进行参观行为的分析时,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切不可将重点放在如何加深参观者参观印象的方向,应当放在如何引导参观者选择一个更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参观,而这样的互动型参观模式,就受到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互动型的参观模式,赋予了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并且也能够使观众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博物馆,这对于藏品的新的意义构建来说有着良好的效果,给予观众藏品与自我之间的交流,为产品赋予新的现代化价值。
3.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的使用与满足
在近年来社会学和行为学的研究調查结果中发现,一旦博物馆观众决定了要使用博物馆就满足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理论明确指出,一旦观众决定了要参观博物馆,就会在自我的主观印象中对博物馆产生一定的心理期待,由于博物馆属于一种具有文化性质较强的场馆,所以大多数观众都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获得某些精神方面的满足以及收获,而观众在博物馆参观行为中所获得的满足感程度,会极大的影响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水平以及对观众今后是否二次参观博物馆的选择产生影响。而在完成了参观后,观众会按照参观前对博物馆的预期期待和参观后的行程,对博物馆的展览实际影像进行对比,这样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而参观是否达到了观众在参观前的心理期待,对于本次参观是失望还是满足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而这一影响往往会直接影响博物馆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和期待水平,从而影响观众对博物馆的参观行为。
如果观众在参观时对博物馆感到满意,那么在下次参观时就会优先考虑博物馆这一公益场馆,反之如果观众对参观感到失望,那么下次在做选择时,观众可能会选择其他的方式来进行休闲。观众对于博物馆印象与期待不仅局限于某个博物馆或者个人观众,对于某一次博物馆的参观体验的好坏也会对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印象产生影响,并且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会导致这种印象转移到其他的博物馆上,甚至观众还会对这种博物馆的印象和期待,转移给周围的人导致他人对博物馆的印象和期待造成影响。
二、博物馆优化管理的主要方式
1.科学的编写文物保护方案
在对博物馆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管理时,工作人员需要合理的制定完整的文物保护方案。有一部分博物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已经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完整的文物保护方案,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其落实度较差,并没有按照相关的方案进行合理的工作,并且工作人员也没有制定完整的监督标准,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整体难度,而在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而博物馆也需要认识到制定合理的文物保护措施的重要性。博物馆在进行文物保护的工作时,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特点和实际状况来进行文物保护方案的编写,编写中不仅需要确认文物保护的原则,更加需要确认文物保护的基本流程和相关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文物保护方案实施的有效性。
2.选择数字传感系统来进行微环境的监测
文物的微环境检测,对于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极为重要。在进行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过程中,大部分的文物本身的自身稳定性较低,博物馆微环境中包含粉尘和水分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在这些微环境的影响下,会对文物本身的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难度。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传感技术,在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管理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在工作中应用数字传感技术,不仅能够有助于对传统文物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还能够在文物环境监测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博物馆应用数字传感器的过程中,可以在各种重要的文物周围设置相应的数字传感器,其主要目的是对文物周围的各种微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随后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准确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对文物存放的温度和湿度来进行合理的管理以及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文物保护措施的实施,借此来满足博物馆持续发展的需求,促进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的顺利实施,这也有助于提高文物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3.合理的进行文物分类
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对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做好有效的文物分类。通过有效的分类和保护,能够促进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不管在进行文物的分类保护时,工作人员需要针对不同文物的类型做好有效的保护措施设置例如在进行文物的分类时会根据文物的不同标准来进行分类,而在进行不同类型文物的保护时,需要由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负责,一方面明确文物的分类标准,另一方面还需要将不同的保护需求作为文物分类的要点,这样不仅能够使文物保护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还能够使博物馆的保护资源配置得到有效的调整。
博物馆对于文物的合理分类来说极为重要的。分类保护管理在文物的保护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后期对于文物保护的措施,选择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对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对每一个不同时期的文物进行保护时,需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科技和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满足不同类型文物的保护需求。
三、总结
观众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活动,不管对于观众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令人向往的文化殿堂,只不过是观众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的一种娱乐方式,观众想要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渠道更为广泛,不仅仅是通过博物馆参观来获取,无论博物馆将自身标榜了多高,观众总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将其拉回到现实中,这并不是观众刻意为之而是宣传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就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叫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在进行博物馆的宣传以及观众的参观体验中多下功夫了解我国的文化教育现状,尽可能将优化的方式应用于博物馆与观众的交流中,这样才能促进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是博物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瑞芳,张春晖. 博物馆观众参观服务质量感知评价实证研究——以西安博物院为例[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7(01):14-19.
[2]杨盼盼,郑怡然,方毅芳,刘刚. 浅析智慧博物馆建设的现在与未来[J]. 中国仪器仪表,2021,(01):63-68.
[3]潘宝. 建构异域与重构个体:人类学视域中的博物馆与观众[J]. 东南文化,2020,(06):157-161.
[4]牟嘉忻. 博物馆观众的精细化管理——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为例[J]. 文博学刊,2020,(04):65-75.
作者簡介:赵云(1987-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武陟,职务/职称:助理馆员,学历:本科,单位:河南博物院,研究方向:博物馆研究。单位所在的省市和邮编:河南郑州 450000
(河南博物院 河南 郑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