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erx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開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时,要结合学校客观条件,遵循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从创新开发传统项目资源、引入新兴运动项目、开发与利用校外体育资源等方面,构建与学生身体发育、心理特点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传统项目;新兴运动;校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18-1
  如皋市江安镇实验学校是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师资素质、中考压力、操场条件、器材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体育课程内容单一枯燥,不能很好地满足体育教学需要。面对这种状况,学校想方设法开拓体育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
  一、创新开发传统项目资源
  学校现有体育课程运动项目资源已有一定数量,但为进一步适应和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项目的不同需要,学校在现有体育运动项目基础上,根据学生心智特点,通过创新课程教法、简化运动规则、降低体育难度等手段进行课程资源的创新开发,以不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如学校通过编制新的体育游戏、运动口诀,举行体育知识讲座,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此外,学校还对现有体育项目规则进行简化,如在篮球比赛中,学校对时间不做过多要求,足球比赛可以取消对“越位”的规定,排球比赛可以取消对“触网”的判罚等等。在对学生进行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时,学校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如在跳高、跨栏等技术性较强的项目教学中,学校对身体协调性较差、性格偏胆怯的学生适当降低技术难度,不苛求动作细节;对投掷项目感觉较难的学生减轻实心球重量。通过教法、规则、难度等几方面的创新,不同学生都能达到相应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
  如皋市江安镇实验学校地处如皋西南革命老区,地理偏僻,信息传播速度较慢,因传统、习惯、客观条件等因素接受新兴事物速度较慢。为此,学校尽力引进了郊游、野营、快跑、健美、现代舞蹈、攀岩、滑板等学生较为欢迎的新兴体育项目。学校在组织开展新兴体育运动时,注重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对时尚的追求引导到健康生活、主动参与、安全有益的体育理念上来,同时还注意适当改造新兴体育项目,以更好适应学生安全健康地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在开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之前,教师仔细研究,详细了解相应项目的特点,认真评估安全系数和可能所遇到的问题,以便取得更好的体育运动效果。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快跑运动时,教师都能考虑到学生现有体能,提前给学生设计好快跑路线,安排专人分段检查,负责安全,记录到达终点的名次和时间。
  三、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追求生活质量,参与体育锻炼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人们已将体育锻炼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消费预算,一种精神追求,是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家长运用自己进行锻炼的经验方法指导督促子女参与锻炼,子女也应用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与家长共同交流,一家人在共同的体育锻炼中交流感想,增进感情,其乐融融。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传统生活观念的残余,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所有的人都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我们引导家长改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对家长的带动作用、家庭对学生的督促作用,共同促进家庭体育运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
  2.组织开展社区、镇村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近年来,如皋江安参与快跑、广场舞等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多,这类形式的体育活动已成为江安社区、镇村文化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受到广大居民的热烈欢迎。随着从事社区体育活动的人越来阅读,社区体育活动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活动内容、种类更是五花八门。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民间的等各类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面对这样的喜人形势,学校力争要让社区、镇村体育活动成为学生参与校外体育的课程资源。于是,学校和社区紧密合作,每一固定时间段或每一重大节假日就举行一次有影响的、有规模的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和竞赛。这样双方齐抓共管,调动更多的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积极参与社区、镇村体育活动,从而为民间体育活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不断更新的社会。首先,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途径及时获取体育信息,通过学科活动、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及时获取体育课程领域的新动态,新变化,新趋势,不断更新和充实体育课程内容;其次,我们将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奥运会、世界杯等重要赛事、比赛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遇到重要和经典的比赛,我们还在双休日或节假日组织学生观看现场直播,让学生在了解赛事信息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为国争光、奋勇拼搏的精神。再次,我们还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阅览室、广播、电视、报刊等途径获取体育知识,并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正能量人格品行的形成。
  总之,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时,我们要结合学校客观条件,遵循新的体育课程理念,构建与学生身体发育、心理特点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深化研究,及时优化,狠抓落实,就必然能开发出更多的创意,更多的途径,更多的内容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就必然丰富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改善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效果,也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带到体育运动的行列里来。
  (作者单位: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实验学校,江苏 如皋226534)
其他文献
坚硬的秘密   你听,那只蝉又在另一个午后飞鸣,身后只有它飞过的夏季。   你头顶生长的草原,只属于告别旅行的蒲公英。   你的手指,竖起就是十棵小樹,长满阳光。   没有枝丫,没有叶子,像没有岔径的路不藏秘密,唯一的方向是通向不上锁的门。   当风飞向那十棵小树,你会用不适合流泪的眼睛呼应,带着幸福,也带着忧伤。   “其实它的疼痛不全来自麻雀,其实它会死在死亡的途中。”   你在
一、游戏中感知规律  师:上课之前,我们跟着视频来做一段佳木斯操,边做边想,这段操的动作和音乐有什么特点?(学生跟做一组佳木斯操)  生:动作重复,音乐有节奏感。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重复”的奥妙。(揭题)  二、 探究中发现规律  1.逐层深入探究规律  师:看大屏幕,这是一幅节日的广场, 你能找找里面的规律吗?(选任意一组规律为例)  生:我发现了“红旗红旗蓝旗红旗红旗蓝旗红旗红旗蓝旗红旗
在森林里面有一座黑漆漆的大房子,里面住著女巫漫妮,这房子什么都是黑色的,黑色的地毯、黑色的墙壁、黑色的椅子、黑色的桌子、黑色的床、黑色的被子,就连浴室也全是黑色的。
韩翃(hóng)是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但是他的名字得以流传,要归功于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这是他的《寒食》诗中的第一句。写寒食时节到处鲜花盛开、春光明媚的景象,若写“春城处处皆飞花”便落了寻常笔墨,诗人用“无处”“不”两次否定来强调,极写春花之无处不开,春色之无处不染,生机流动,暖意融融,有和风拂面、花光照人之感。前人对他有“意气清华,才情俱秀,故发调警拔,节奏琅然”的评价,确实非虚。  关
在逼真的伪彩色扫描图中,這种面具般的盔甲“包裹”着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的头部。当研究人员扫描这种生物的头骨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叫做骨皮动物的小骨骼网络,它的皮肤覆盖着一层类似于锁子甲的覆盖物。但既然这些巨大的蜥蜴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们为什么需要保护呢?事实证明,成年科莫多巨蜥可能会用这种盔甲来保护自己不受其他科莫多巨蜥的伤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保护性骨骼可能会继续生长——这证明了一些物种
我在默写翻译《伤仲永》时,把“世隶耕”的“隶”字写错了:上面多一横,下面写成了“水”底。而且还把它翻译成“奴隶”。语文老师走过来说:“你这字错得很好,错得很漂亮,下课后,我叫‘大师’给你讲解。”  课后,语文老师借给我一本《汉字源流字典》,并说:“明天你上讲台与大家交流学习体会,好吗?”  上课了,我走上讲台,首先板书了让我“吃一堑”的“隶”字。  “请像我一样在上面多写一横的举起手来。”我说。 
我是女孩,我要上学。重男轻女的思想、经济的原因、教育意识的薄弱,这些都成为女孩能否顺利上学的重要因素,走近她们,你会明白……  8岁女孩勇挑生活重担  茹晓燕出生在酒泉肃州区金佛寺镇。1997年,茹晓燕刚满3岁的时候,父亲外出打工遭遇不测,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  父亲的离去使这个家失去了顶梁柱,茹晓燕的母亲谢爱萍撑起了这个两个人的家。  一年后,灾难再次降落在这个摇摇欲坠的小家,谢爱萍发现自己的手
UFO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人们对它的兴趣似乎一直不减。    特别是近期网络上关于美国解密x档案涉及大量UFO的报道,使得这一事件又大热起来。    世界公认的大气领域学术权威詹姆·麦克唐纳,早在1954年和同行驾车经过亚利桑那沙漠时就曾发现过UFO,当然,还有比他更早的记录。  麦克唐纳从那以后便开始对UFO进行研究,直到生命的终结。  是他在美国气象学会组织的讲座中第一次公开详尽地讲述
恒  廣东考生  雨,淅淅沥沥,无休无止,像个乱发脾气的小孩,噼里啪啦一股脑砸在雨伞上,也噼里啪啦重重砸在我的心底……  家,就在不远处,500米就可以到了,我知道饭桌上一定有冒着香气的饭菜、锅里一定还有热乎乎的老火汤在等着我,妈妈一定在阳台上倚门眺望我吧?可是我踟蹰着、犹豫着、徘徊着,我多么希望回家的路长点,再长点呀……  哎,都是分数惹的祸。我重重叹了口气,按了按书包,又想到试卷上那个猩红的6
《教学月刊》2015年第6期刊载了张奠宙和戎松魁两位教师撰写的《正本清源,通过“数数”活动理解运算律》文章,文章的副标题是:“关于加法和乘法交换律的讨论”(以下简称《正》文)。笔者也曾撰文写过关于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思考的文章,并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拜读《正》文后,深受感触,受两位教师文末的“六个”观点的启发,又一次引起了笔者对苏教版教材“运算律”单元教学的思考。  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