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成都范氏源流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21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起
  范氏相传为陶唐氏后裔。春秋时,晋国上卿士会食邑于今河南省范县,后世子孙遂以邑为氏。春秋后期,晋国发生“六卿之乱”,范氏后裔徙居南阳。南阳成为范姓主要的繁衍生息地。南阳范氏名人辈出,佼佼者如范蠡、范睢等。秦汉之际,范氏已迁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安徽桐城范增,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为项羽出谋划策,被项羽尊为“亚父”。汉代有平陵侯范朋友(后裔迁南阳)、金乡侯范式(后裔居汝南)、司隶校尉范滂(后裔迁河内)等。唐安史之乱后,河内范氏、唐丞相范履冰一族向外迁徙。其入川始迁祖范隆,于广明年间(880~881年)迁居成都华阳。
  科举与仕宦
  入川范氏后裔范度,生三子:范磁、范锴、范镇。范鎡,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除陇城令,卒于官。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范镇中进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是与司马光齐名的北宋名臣。
  范氏自此遂显于朝。历经宋代10余朝,其家族成员中先后有范磁三兄弟及范百祉、范百禄、范祖禹等20余人中进士。范镇、范百禄、范祖禹、范冲等先后任翰林学士,此外也有地方官,还有教官。成都范氏既是政治家族,又是学术家族,代有名人。
  宋代自仁宗始,实行变法,但大臣中对变法也有着不同政见,围绕变法问题,出现不同政治派别,在党争中又伴随着学术之争、学派之争。范氏家族许多人经历了熙丰变法、元祜党禁和庆元党禁,范镇、范祖禹、范冲等在仕途上受到很大的影响。
  成都范氏一门在仕途上虽历受党争的影响,但有宋一代,成都范氏族人或科举、或恩荫而为官者甚众,据资料记载达四五十人之多,在成都豪门大族中尤为显著。故署名元人费著的《成都氏族志》曰:“蜀父子兄弟登科至联四世,诸子登科世又掌丝纶,人共推范氏。凡范氏父兄子弟,名位虽不尽皆通显,而施为率从厚,为部刺史、为郡守相,门第(冠)盖相望,三岁一举,中选者多记不胜书。”
  学术成就与代表人物
  1、史学成就
  成都范氏是宋代少有的史学世家。庆历五年(1045年)五月,诏命编修《新唐书》,范镇长期参与修纂,作出了重要贡献。范镇曾说:“王景彝(畴)与予同在唐书局,十余年如一日。”(《东斋记事》卷三)欧阳修也说:“范镇、王畴、吕夏卿、刘羲叟并初置局,便编纂故事,分成草卷,用功最多。”(《欧阳文忠公全集》卷九十一)此外,范镇还参加了《仁宗实录》《玉牒》《日历类篇》等史书的编撰,同时撰著的还有《国史对韵》《使北录》《东斋记事》《国朝事始》。故苏轼给予范镇高度评价:“熙宁、元丰间,土大夫论天下贤者,必日君实、景仁,其道德风流足以师表当世,其议论可否足以荣辱天下。”将其与司马光相提并论。
  范祖禹,字梦得,成都华阳人,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熙宁三年六月,由司马光推荐,范祖禹参与编修《资治通鉴》,主要负责“唐纪”部分的编纂。此外还参与《英宗实录》《神宗实录》《神宗皇帝正史》等史籍的编修,并撰著有《唐鉴》《帝学》《仁宗训典》等,其中《唐鉴》为时所重,谓“《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祖禹)为‘唐鉴公’”(《宋史·范祖禹传》)。清代嘉庆皇帝还命史臣仿效《唐鉴》体裁编修《明鉴》。明代学者顾炎武将其誉为“良史”,是当之无愧的。
  范冲是范祖禹之子,主持重修《神宗实录》《哲宗实录》。宋高宗即位后,前朝所修实录因“元祜更化”“绍述之政”之争,被认为是“厚诬”之作。绍兴四年五月,下诏重修神宗、哲宗两朝实录,以赵鼎为监修,范冲为修撰。范冲主修实录,其修史态度是十分严谨的。他又撰著《神宗实录考异》5卷,在前人所修实录基础上“明示去取之意”。修《哲宗实录》时,又别著《辨诬录》,以便后人有所鉴证。此外,范冲还独自撰修《范祖禹家传》《范太史遗事》《宰相拜罢录》《要语》及《奏议》等,惜均已佚。
  在范氏家族中,从事过史书编著的还有范仲艺、范仲熊、范仲壬、范子长、范荪等。范氏家族在其修史活动中,重视总结历史经验,鉴古知今,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2、儒学成就
  宋代理学是我国古代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成都的范氏之学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范祖禹在《资政殿学士范公(百禄)墓志铭》中写道:“唯我范氏,陶唐之裔,自蜀成都,世显以儒。”
  范镇从其兄范磁、范锴为学,又受教于庞直温,“其学本‘六经’,口不道佛、老、申、韩之说”(《宋史·范镇传》)。有《谏垣集》10卷、《内制集》30卷、《外制集》10卷、《刀笔》3卷,主要为政论性著作,注重经世,其文章“为一世所宗”(《范太史集》卷四十四)。
  范百禄秉承家学,并从双流人邓至、章餐二人受教经学。元祜四年六月,范百禄上所著《诗传补注》,受到“诏奖”,宋哲宗赞其“通经博古”(《栾城集》卷四十二)。撰著有《诗传》20卷、《文集》50卷、《内制集》5卷、《外制集》3卷、《奏议》10卷。
  范祖禹在经学方面造诣尤深。先后著述有《家人卦解义》《古文尚书说》《无逸说命解》《诗解》《范淳夫论语说》(《古文孝经说》《中庸论》《孟子解》《范氏家祭礼》《二经要语》等。史臣称其“开陈治道,区别邪正,辨释事宜,平易明白,洞见底蕴”(《四库全书提要》)。在其《论语说》中,范祖禹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他把“诚”作为贯穿始终的一个中心,既是他的最高境界,又是达致最高境界的起点。他认为,按照儒家的道不断自修,就可以最终实现圣人的境界。
  北宋末,是蜀学的转型时期,著名学派有谯定为首的涪陵学派、李焘为首的丹棱学派和李石为首的资中学派。其中涪陵学派在理学方面影响较大,联系广泛。谯定学于程颐,其再传弟子朱熹、张拭(号南轩)等,成都范氏从学张拭的就有范仲黼、范子长、范子垓(该)、范荪。“初,南轩虽蜀产,而居湖湘,其学未甚通于蜀,先生(范仲黼)始从南轩学,杜门十年,不汲汲于进取,鹤山谓其‘剖析精微,罗络隐遁,直接五峰(胡宏)之传’。晦翁、东莱皆推敬之。后以著作郎知彭州,学者称月舟先生。晚年,讲学二江之上,南轩之教遂大行于蜀中。”“乾(道)、淳(熙)以后,南轩之学盛于蜀中,范文叔(仲黼)为之魁,而范少才(子长)、少约(子该)与先生(范荪)并称嫡传,时人谓之‘四范’。”(《宋元学案》卷七十二)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魏了翁的成长,也得于范氏之学,“鹤山之初志学也,由先生兄弟(范子长、范子该)及薛符溪以得门户”(《宋元学案》卷八十)。其后,范荪吸取张拭一系的学说,在四川蒲江和湖南靖州先后各办起一所“鹤山书院”,不仅使“蜀人尽知义理之学”,而且使“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求书从学”,沟通了湖湘与巴蜀文化的交流。范氏之学后又传魏了翁、高载兄弟。
  范氏之学在经学方面主要是“究心于 致主之术”,而反对阴阳性命的纯理论探讨,极力主张排斥佛老之道。范祖禹之学传其子范冲和孙辈范仲黼等,门人有黄庭坚、司马康等。范冲著有《春秋左氏讲义》4卷。
  家族迁徙
  范氏一族自范镇始,即因仕宦向外迁徙。
  范镇,晚年家于颍昌府(洽今河南许昌),“其薨也,遂葬于汝州之襄城县汝安乡推贤里”(宋韩维《南阳集》卷二十九)。后其子百嘉、百岁亦葬于推贤里。范镇一支已迁居于汝州。
  范锴子百禄仕宦后,迁居河南偃师县。绍圣元年(1094年),范百禄卒,葬河南偃师县洛南乡土中村天池原(《范太史集》卷四十四)。
  据《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记载,进士范仲较曾祖为百禄,登记籍贯为开封府祥符县魏陵乡善利坊。进士范仲微曾祖为百之,登记的籍贯为开封府开封县吹台乡。在河南省洛阳市还出土有范子修妻刘氏墓志铭,所注时间为“北宋元祜元年(1086年)五月十六日”。以上可证成都范氏已有几支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已定居在洛阳。
  哲宗绍圣元年十二月,范祖禹被贬官,后贬于化州,死于贬所。其子范冲,绍兴八年知婺州,绍兴十年,范冲病死于婺州。范冲之子仲彪,北宋末年迁居洛阳,再迁福建崇安。
  明末清初,成都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大规模战乱,人口急剧下降。康熙三年,巡抚张德地抵达成都,所见“城鲜完郭,居民至多不过数十户,视其老幼,鹄面鸠形;及至村镇,止茅屋数间,穷赤数人而已”。在这场大劫难中,成都范氏一族或逃或亡,无从寻觅。
  今日国内范氏大都以北宋范仲淹为始祖,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使范氏子孙深以为荣,因此,范氏支系无论是否为范仲淹的后裔,在编修宗谱时都要把范仲淹指为嫡祖。成都范氏与范仲淹一族同宗,其上溯至唐均以范履冰为祖,其后分支繁复,成都华阳范氏一族则难以寻觅。但是通过家谱、史志书籍的记载,还是可以追寻到一些踪迹。
  如福建省永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永定姓氏·范姓》中记载,范祖禹后裔范如节,北宋后期因遭贬举家随迁,1095年,由湘入闽,“携家眷和五个儿子入福建的清流县,为福建范氏的入闽始祖”。范如节四世孙范滋文,约于南宋中期官任汀州府教谕。举家迁居于原汀州府的宁化石壁村,后又迁徙至上杭县城福寿坊中街,继而又随庄移居南湖村(今上杭县芦丰安乡)“繁衍生息,开基创业”。“约于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范滋文三子百三郎,字梅岗,从上杭芦丰安乡先迁入永定金砂上金古木督;十子百十郎(字远岗)之长子范大一郎从广东迁入仙师兰岗,为永定范氏的开基始祖。”林荣发所著《三明姓氏考略》与上述记载相同。上述资料将范祖禹变成了范仲淹之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以上记载在范祖禹之后无误,则福建永定、宁化石壁村范氏应该是成都范氏之后,而非范仲淹一支。
  另据台湾新竹范朝灯先生家世记载,其入台始祖为范昌睦,范朝灯是其六世孙,其三世祖范祖禹、一世祖范仲淹。按此,此记述与永定县范姓同出一辙,因此,台湾新竹范氏也应该是成都范氏之后。
  另据一些范氏家谱记载:广东陆丰、大埔、电白、阳春、兴宁一带范氏均奉范祖禹为先祖。则明末清初由广东上述一带地区迁居入川的范姓也应是宋代成都范氏之后。
  范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是一大族,历史上名人辈出,本文仅是对成都范氏一门之源流作一探索。因此,所要说明的是,无论今天的范氏是范仲淹之后,或是其他范姓之后,都有着值得骄傲的历史。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即认
从高一开始,我就在为高考作文未雨绸缪,经常阅读历年各地高考作文题.我认为,高考作文要写得好,就必须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分析,我掌握了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起担负着“育人”的使命,虽然同属基础教育范畴,却又有着不同的功能。校外教育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社会化方面,有着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此外,相比较于学校教育,校外教育的形式更具多样性,教育内容更富灵活性和综合性,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也更强。  海淀青少年活动中心明确了“聚合、融通、创新、服务”的理念,打造了阳光少年系列品牌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优势。  1.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态度的独特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探索利用生活化、游戏化的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观察,给幼儿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组织幼儿到野外郊游,观察河流、鱼虾、野鸭、芦苇荡,参观农村的蔬菜、瓜果、花卉大棚等。如清水河边种了很多杨树和柳树,夏天的时候我们带领幼儿来到河边,让幼儿观察柳枝随风飘舞的姿态
期刊
所谓复习课就是指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通过复习,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复习课的目标是通过对知识的梳理,
音乐教育是现阶段比较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种,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比较喜爱的形式之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奠定了基础,所以对音乐教
古氏源流,主要有以下几支:  古公宣父之后  《广韵》云:周太王去邠适岐,称古公,其后氏焉。  《风俗通》云:古公亶父之后因氏焉,古公犹言先公也。  《太平寰宇记》曰:新平三姓,有古氏、附氏、异氏。  周太王,即古公亶父,是黄帝的裔孙,承袭黄帝的姓氏——姬姓,古公是名,亶父是号,生活于商朝末年,居住在豳地(今陕西省旬邑县、彬县一带),领导着一个称为“周”的古老部落组织,以农桑为生计,繁衍生息,后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任务的设计和完成为中心来组织和安排教学,使语言在真实的交际中得到运用。深入探索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安排,并在网络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教学中借鉴任务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