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喜获秦俑发掘新进展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ad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6月13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始对兵马俑进行第三次发掘,秦陵博物院院长、研究员曹玮和许卫红等担任领队,发掘面积为200平方米。经过了三年的努力发掘和研究,目前已经发掘完毕。2012年6月9日,即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博物院对外发布了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的发掘成果和百戏俑坑的最新进展。
  根据此次考古发掘的迹象推测:在目前发现的兵马俑坑中,一号坑最大,秦代建筑者用土隔墙把大坑分隔开来,隔墙在一号坑内由南向北共有10面,将土坑分为11条甬道,也称“过洞”,筑好隔墙后在甬道底铺砖,整个坑底部用“秦砖”墁铺,陶俑和陶马就放置在这11条甬道里。上面架起大型木料,使它成为一个整体,棚木上铺芦席,再用土覆盖。此坑东西长230米,宽62米,距地面深约5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估计里面放置了6000多件陶兵俑、近200件陶马、几十辆战车。整个空间相当于一个可容纳上万人的剧院。需要指出的是发掘区内曾普遍被火焚烧,有明显的人为扰动迹象。
  彩绘陶俑“千人千面”
  陶俑出土时或仰或俯或侧倒,均已残破,无一完整。足下均有踏板,南北向每排踏板4件,原本面东而立,身高175~185厘米,鼓腹,翘臀。有的膀大腰圆,脸形丰满,五官粗犷;有的体形较瘦,脸形俊秀、灵气。头部发型以宽扁髻反折贴于脑后,用发绳和发卡固定;面形多“目”、“甲”字形,唇上横平髭,唇下或有一缕水滴状粜,颈下围壅颈,罩甲衣,襦长一般不过膝,下有祷或短裈,足衣方口、印角、薄底、浅帮。
  根据出土的位置,可将人俑分为车属俑和独立编排俑两类。车属俑有车左2件、车御2件、车右2件,其中有著四缘包边、小甲片札甲衣的高级军吏1件;独立编排俑有右臂直角屈肘、半握拳式俑79件,右臂垂、四指勾状俑11件。前者与持柲有关,后者多于弓弩箭菔同出。90件独立编排俑中有2件著板状首服,为军吏身份,目前仍有大量的个体不能完全复原,十余件俑头不能确定具体归属。
  陶俑表面均有施彩,用色包括绿、红、蓝、雪青、紫、白等,因“人”施彩,分部制作、组装结合,逐一绘彩,完全相同者少之又少,综合而言,“千人千面”的定位比较合适。但其中也不乏类似“孪生”,不仅有面型一致者,还有体型一致者,其造型失当的缺陷如出一辙。这种现象反映了陶工的作品风格,可作为确定具体生产数量的借鉴。
  另外,通过陶俑还可发现大量的制作痕迹,包括塑胎、修胎、安装组合和施彩等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痕,40余例刻划陶文、1例手书,内容为陶工名和数字编号。陶工名已见18例,释文有米、屈、申、聃、衔、悲、蠕、木、马、氏、勿、车、友、库、高、辰等;数字约21例,出现十以上百以下的数字中夹“十”的编号方式。
  人俑制作,头部最精。如图3,面庞丰腴,类似“田”字形,略带笑意。面部肤色表层彩绘脱落,内彩白色,额、脸颊右侧有较多残存,右眼下眼睑有细笔描绘墨色睫毛,线条极细,不足0.02厘米(图4)。
  戎马战车首现“孑盾”
  坑内发现有车、马三组,经火焚毁、扰乱,车体支离破碎,材质涉及木、竹、皮等;每乘车前驾陶马俑4匹,鞍具残缺不全,少有连贯,基本均失原位,涉及材质有皮、术、麻等;车马器数量、种类均缺,材质有骨、铜、皮、木四类。车轮等部分见条状彩绘纹饰带,图案以雷纹、云纹为主(图5)。8匹马俑均为牡马,毛色枣红色,在腹、颈等内侧施粉绿色,蹄管部分为白色。附属遗迹有鼓2处,盾1处,笼箙3处。
  漆鼓扁圆形,通体绘彩,残高9厘米,壁厚2.5厘米。鼓面皮质。鼓壁圆弧形,周长210厘米,夹聍薄胎,髹漆近无,有漆灰,织物丝质;壁面上层三排等距交错分布的枣核形鼓钉;铜环钉3枚,等距离分布,通长9.5厘米,宽4.5厘米,两侧与壁间楔木条、织物以确保牢固。彩绘图案以枝蔓、卷云等曲线为主(图6),主基调偏深重,绿彩多,另有白、红、粉蓝等。鼓迹北侧有条状漆皮朽迹,似为鼓槌遗迹。尾粗首细,残长37厘米,最宽0.6厘米,槌头部分遗失。
  笼箙(图7),长方形,长98厘米,宽50厘米,高23厘米,壁厚0.2~0.51厘米。口沿镶边一周,边条宽、厚约0.8~1厘米。器壁夹拧胎,多层,有厚层漆灰,内表面有白色朽迹,薄如蝉翼。器底层四缘包镶,镶边45°交接,宽11.5厘米,类似被褥缝制的包边。器内有残陶片、铜镞。
  漆盾1件(图8孑盾),应属车右配置使用的“孑盾”。弧肩、曲腰、平底、皮质。背朝上,包边、素色髹漆,木质握手。正面边栏绘制多层几何纹一周,线条隐约,用色有红、绿、白、天蓝等。尺寸大小恰好是秦陵一号铜车马所出同类器的一倍,即通高71.2厘米,底宽47厘米,肩最宽处40厘米,腰宽32.8~42.6厘米,盾厚0.8厘米。以前,人们以为秦人作战勇猛、不惧生死,一般不会采用头盔盾牌等防范措施,而此次考古却在一辆战车上发现了秦军使用的盾,这是三座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第一件盾。
  铜制兵器种类繁多
  此次发掘出土的兵器多数为铜质,1件铁铤箭镞、弭等骨质弓弩附件8件。刃口锋利,加工纹路清晰,未见使用痕迹。柲、箭箙、剑柄上的蒯缑、鞘、弩等,仅留下印痕、炭迹或泥土填充的残迹,而矢箙、弓韬、矛韬等,只存编织纹印痕等残迹。分为短兵器,长兵器和远射程兵器三类。
  短兵器主要有剑首、茎、镡等剑体部分和琕、璏等鞘附件。3处鞘迹,最清晰一处残长51厘米,宽4厘米,深0.8厘米,位于俑体左侧腰际。
  长兵器主要有矛5件、镦17件及秘12件残段。矛制作规整,刃部打磨锋利,后部均未见柲迹;镦一般位于竹、木秘的尾端,出土时有的銎内还残存有植物质;柲迹10处见彩绘(图9-1),径3.5-4厘米,出土一处右手紧握秘的遗迹(图9-2)。
  远射兵器包括箭镞、弩机、骨弭等遗物,另有弩、矢箙、弓韬等残迹。弩机5件,素面、无廓。骨弭6件,弣部骨片2件(图10),第一次确定了骨弭和弣部骨片的属性。
  此次发掘在提取考古资料方面特别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俑坑发掘的资料缺环。
  (责编:魏佩)
其他文献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这个地处南北要冲的“运河之都”,以其经济繁荣、风光旖旎、人文荟萃而独具魅力,成为古代人们向往的地方。明清之际,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扬州的经济地位日趋重要,加之两淮盐运使司衙署设在扬州,各地盐商多聚集于此。那些一掷千金的巨富,为了提高社会地位,或大量收藏古玩书画,或与文人墨客交往附庸风雅,或以书画送礼,从而带动了文化艺术的空前发展和思想的活跃。  清康熙二十六年
期刊
本文先摘录袁克文(袁世凯二公子)和张丹斧(《晶报》主编)有关朱书陶瓶的一段轶事。  民国九年秋,袁克文一时兴起开始撰写《辛丙秘苑》长篇笔记,目的是为乃父复辟帝制事鸣冤叫屈,所谓“兹数载间大事逸闻,不传于外者多矣,不佞以所见知,笔于之书,既以存先,公之苦心,且以矫外间之浮议”。这当然是一个颇具感召力的话题。余大雄(《晶报》发行人)得悉此事,坚恳商先生在《晶报》上连载,答应奉以重酬。为此余大雄在《晶报
期刊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将从欧洲传入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
期刊
中国嘉德作为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风向标,对艺术品行情的走向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12年嘉德艺术品秋季拍卖会已于日前在北京落槌,但拍卖成绩并不理想。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油画雕塑、古籍善本、名表珠宝翡翠等各专场的总成交额仅为17.45亿元人民币,而先期开拍的香港苏富比秋拍的成交情况也不容乐观,成交数量和成交总额均显著下降。很显然,2012年秋拍行情在继2012年春拍回调后,已呈现进一步下滑之态势
期刊
前些年,启功先生在世时,曾在日本二玄社的出版物上写过一段话,称二玄社印刷的我国宋元明时期的名画,为“下真迹一等”。启功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道德文章堪称楷模,但我并不能因此而为尊者讳,把启功先生此话当成金科玉律,因为若以此用以其他文物鉴定则甚为有害。  “下真迹一等”原出自王羲之所书“兰亭序”,唐代帝王在皇家秘藏真迹前,命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大家欧阳询、褚遂良等以响榻的方法在透光之处以白纸重叠,毛笔仔细
期刊
早在民国时期,徐悲鸿就对齐白石有如此的高度评价:“白石老人之诗、书、画、印,独树一帜,自石涛、朱耷之后,没有第二个人能赶得上他了。”而当时的大翻译家、书画家林琴南亦有:“南吴北齐,可以媲美”之评价。  白石老人在其晚年,曾自评自己的一生艺术成就:“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这其中自然有老人对自己画作的自谦之意,但从侧面也可知道,老人很看重自己的诗作。老人又自评说:“正由于爱我的家乡,爱
期刊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的战国中山国古城以及中山王族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其中尤以中山国王墓及其陪葬墓出土的磨光压划纹黑陶最为著名,造型端庄优美,纹饰流畅典雅,色泽漆黑明亮,是陶瓷艺苑中一株亮丽的奇葩,代表了中山国高超的制陶工艺。  黑色磨光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龙山黑陶以细泥薄壁著称,陶胎细腻坚实,烧成温度
期刊
2005年6月30日,启功先生在北京仙逝,闻此噩耗顿有失去一长者、良师之痛,当我速速赶至北京师范大学所设置的灵堂时,先生的亲属、朋友、学生们已在肃穆的灵堂中开始吊唁了。我与妻子献上小花圈,放在启老的遗像下面,行礼跪拜,不禁泪涌夺眶。之后几日,我又数次来到这哀乐低回的灵堂,其间不仅有国内外的朋友不能及时赶至北京,托付我代送花圈并书写挽联事宜,又见到了不少各界的朋友,言语之间又使我感到大家共同的一种失
期刊
提起黄苗子,其人其艺都值得后人津津乐道,给我印象最深的恐怕是他的《遗嘱》“……我绝不是英雄,不需要任何人愚蠢地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白流眼泪。至于对着一个普普通通的、毫无知觉的尸体去号啕大哭或潸然流涕,则是更愚蠢的行为,奉劝诸公不要为我这样做(对着别人的尸体痛哭,我管不着,不在本遗嘱之限)。如果有达观的人,碰到别人时轻松地说:‘哈哈!黄苗子这家伙死了。’用这种口气宣布我已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恰当的,
期刊
我收藏的这枚印章,高10.3厘米,长4.5厘米,宽3.4厘米,石质滋润,内含片状、絮状纹,淡淡的豆青色,属青田花灯光冻。雕工古朴,刀法深邃,印面篆刻“晴窗一日几回看”朱文;边款刻“丙午秋仲,福厂治印”八字。印纽为双竹三节形,高5.5厘米,印台为4.8厘米;黄金分割线恰到好处。初见它时,只过了一下手,瞟了一眼就放下了,没觉察到它的好处!后来我刻苦学习钻研了400多枚印章图案和资料,抄录了明清以来的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