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族群关系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e87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中国的族群研究领域用英文发表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而且这一趋势很可能还在加速,《亚洲族群》(Asian Ethnicity)杂志就是其中有贡献者之一。这些研究成果的绝大部分出自中国大陆以外的学者之手。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缘于相关的中文研究成果及绝大部分学者和调查人员都隶属于中国大陆的研究机构,
其他文献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本文作者自1972年开始接触日本民俗学,不断来往于法国和日本之间的独特研究经历,让作者在本文中形成内外交织的理论视角。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民俗学自建立之初以来的理论基础、主要范围和重大问题,然后从个人的研究经验出发,解释这一学科的实践内容,以及国际合作方式对研究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再次思考了人类学中重要的“主位”和“客位”概念,“主位”和“客位”问题不仅是日本民俗学面临的问题,也是民俗学和人类学共同面对的理论问题。
本文比较了保安语积石山方言中的两个程度副词oφln和gy的用法,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蕴含比较义。
钟敬文工作站 合作单位: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 制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 2006年建成,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重大项目。
杨圣敏 男,回族,1951年生,中共党员,民族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1998年被教育部评为“跨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荣获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7年荣获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杨圣敏教授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民族社会问题的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多成果,多项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
王明珂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 出生与婚姻1952年出生,已婚,有三子 学历1979.6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 1983.6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 1992.11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Ph.D)
“庙会:五彩缤纷的社会风俗画”——这是今年《中国文化报·文化遗产周刊》的一期大标题。该报用一个版带读者到几家庙会上去热闹了一番。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当时的景致:“北京东岳庙:祈福求吉好去处”;“武当山庙会:朝山进香开道场”;“佛山祖庙庙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先生发言指出:林耀华先生是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的重要开拓者,林耀华先生本人既是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界泰斗,也同时是一位值得称道的教育家和学术播种人。林耀华先生的一生,在发展人类学民族学理论,
宗教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一个新的分支,其实质是希望凸现原住民生态观。本文通过聚焦藏族信仰系统的生态观,试图阐释人的社区、神灵、佛法和有着宗教意义的自然景观(1andscape,尤其是群山)之间复杂、互惠的渗透关系。作为与其他相关学术著作的对话,本文提出了两个观点:其一是藏族圣地的生态价值不总是超世间的,而是存在于有情界、自然界中,与修行者、普通人、地方神灵和自然景观相互关联;另一个观点是,宗教仪式产生了切实的生态效应,在当地藏族人保持其生活环境平衡的过程中扮演着调节角色。
本文主要从朝觐者的个人感受及伊斯兰教有关朝觐的教义出发,探讨宗教仪式的功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