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化运动的优秀战士

来源 :世纪桥·纪实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ab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优秀战士姜椿芳同志诞辰100周年。姜椿芳是党在黑龙江早期革命的活动家,黑龙江左翼文化的领导者,同时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图书出版家,新中国文化教育、编辑出版、外语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一、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国斗争的革命者
  在民族危亡之际,姜椿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组织抗日救国活动。1928年10月2日,《大连日报》披露张学良欲有条件同意日本修筑“满蒙五路”的新闻,消息传到哈尔滨后,立即引起各界群众的愤慨。广大市民纷纷罢工、罢市,举行示威游行,一致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11月4日,全市十余所大、中学校集会并成立“哈尔滨学生维护路权联合会”。在第三中学举行的演讲会上,姜椿芳以“吾辈的责任,志在救国”为题进行了激昂的演讲,并被选为该校学生会代表和其他学校的同学一起参加了11月9日举行的全市大中学生反对修“五路”的游行示威。1931年夏,姜椿芳参加了抗议日本侵略者挑起万宝山事件的宣传活动。在反日宣传中,他加入了反帝大同盟,不久又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后,他积极发展了一些团员,建立起新安埠街道团支部,并担任团支部书记,从而锻炼了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不久,他在三十六棚、地包、正阳河等工人居住密集地区的铁路工人子弟和青年学生中组织了读书会,组织阅读进步文艺作品,讲述苏俄革命的故事;姜椿芳还给大家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帮助他们提高政治觉悟。
  九一八事变后,姜椿芳按照党的要求,发动团员和积极分子参加反日集会和游行示威,到街头讲演,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揭露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当爱国将领马占山、李杜等率领部队顽强抵抗日寇,发动了壮烈的江桥抗战和哈尔滨保卫战后,姜椿芳发动团员和积极分子组织募捐、组织慰问团,支援和慰劳抗日前线的战士。这一时期,中共满洲省委从沈阳迁到哈尔滨,抗日英雄杨靖宇任哈尔滨道外区区委书记、东北反日总会会长,就住在姜家。杨靖宇经常与姜椿芳谈国际形势和苏区情况,使姜椿芳更加了解了这位忠诚的共产党人和他不平凡的斗争经历,同时,姜椿芳更加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地下工作的方法。在杨靖宇指示下,姜椿芳多次组织共青团员和反帝大同盟会员,利用群众集会的机会,散发大量反日传单,鼓动民众抗日救国。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了哈尔滨。4月8日,日伪在南岗体育场举行庆祝伪满洲国“建国”大典,姜椿芳在地下党团组织安排下,带领20余名党团员和反日会员进入会场,散发大量反日传单、漫画。当晚,街头的几处牌楼被拆毁了,霁虹桥两侧悬挂的灯笼被烧毁了,街道上的宣传画板被墨汁涂黑了,广大市民都拍手称快。同年,四月初八(浴佛节),姜椿芳利用这一时机,组织一些党团员和反日大同盟会员,每人用提兜装一只鸽子,分散走入哈尔滨极乐寺潮水般逛庙会的人流中。鸽子放飞后,拴在它们腿上的纱布自动展开,一幅幅反日口号一览无余,把庙会变成了宣传抗日的阵地,群众无不欢欣鼓舞。 这一年,姜椿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中成立了共青团哈尔滨市委,他被任命为团市委宣传部长,团市委机关就设在姜椿芳家。其父母不顾危险为党的活动站岗放哨,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搬家十三次。7月,团中央批准姜椿芳担任满洲团省委宣传部长,主要任务是编辑出版《满洲青年》(后改为《东北青年报》),把党、团中央和满洲省委的决定和通知,以及东北各地反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武装抗日的胜利消息等,及时传播给团员和广大青年。1933年初,中共满洲省委调姜椿芳到省委宣传部当干事,在省委宣传部长何成湘的领导下,主编《满洲红旗》(后改为《东北人民报》),并为省委起草各种文件、宣言和传单等,同时,姜椿芳还领导着一个秘密印刷所和一个秘密发行站。此外,他还利用英亚电讯社的条件,与共产国际进行联系。姜椿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兢兢业业地参与党的地下活动,积极推进黑龙江的革命事业。
  二、文化抗日活动的优秀战士
  民族危亡之际,一些身处黑龙江的文化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冒着生命危险,以纸笔为武器,在文化战线上向敌人宣战、开展斗争;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唤醒民众、动员民众、鼓舞民众抵御日寇侵略,因此被誉为“黑夜里的灯光,沉寂中的呐喊”。姜椿芳就是其中的领导者与积极参与者。紧张的时局和困苦的生活磨砺了姜椿芳。17岁的姜椿芳开始撰写文章,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先后在《国际协报》副刊《绿野》上发表了《电灯》和《寻找职业》两篇小说。描述贫苦市民和失业者的疾苦,控诉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从1929年至1935年,姜椿芳用绿波、江鸥、泥藕等20多个笔名在哈尔滨的许多报纸的文艺副刊上发表了40多篇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及俄国文艺作品的译文。他在满洲省委的带领下,与金剑啸、罗烽、舒群一起领导着哈尔滨的左翼文化运动。他和金剑啸促成了哈尔滨左翼作家与俄侨左翼文化的联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身边俄侨革命文学和中东铁路苏联职员及其子弟在铁路俱乐部举办的各种红色演出,相当敏感地接触了苏联人或进步俄侨在哈尔滨的文艺活动。他们买票观看俄侨剧团在商市街俄侨会堂演出的由舒姆斯基导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访问追随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派画家苏伏罗赤夫,他们不遗余力地为陷入奴隶地位的东北人从苏联和俄侨那里“偷运军火”,并充分地利用哈尔滨“红色之路”的地缘优势,把左翼文学的影响扩大。后来,人们把哈尔滨称作北满进步文学的摇篮,姜椿芳当之无愧的与金剑啸、罗烽、舒群、萧军、萧红等一大批左翼作家被誉为北满革命文艺的开拓者。
  1935年4月,共青团员袁亚成创办哈尔滨口琴社,共产党员姜椿芳、金剑啸、任震英,共青团员侯小古都是骨干成员。当时,袁亚成受雇一家洋行在哈尔滨开办一所业余学习口琴的学校,以推销口琴。袁亚成与姜椿芳商量,姜将此事汇报给党组织。组织上认为,成立口琴学校一来可以带动更多的进步人士参加爱国运动,二来可以通过合法的形式宣传进步思想,唤醒日伪统治下的广大民众。这样,姜椿芳积极帮助袁亚成做好开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参加口琴社学习的多是有知识、有爱国思想的热血青年。姜椿芳、金剑啸等都积极参加口琴社的活动,以利用这一合法团体教育广大青年,联络、团结更多的文化界人士开展反满抗日斗争,使口琴社成为宣传爱国思想、进行爱国活动的场所。口琴社还多次公开演出反映日寇入侵的《沈阳月》等吹奏曲,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1936年4月,金剑啸接兑了日本浪人创办的《大北新画报刊》。姜椿芳、金剑啸充分利用日本人办的报刊不受伪满当局检查的特殊条件,把它变成我们的宣传阵地。画刊继续出版以后,除了登载一些名画、名胜照片外,每期都穿插些宣传国际国内大事,如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贺龙领导红军取得胜利,国民党“剿共”失败等消息,还登载一些带有反满抗日倾向的进步文艺作品,深受读者欢迎。6月10日出版的第11期画刊上刊登了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病危的消息和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公演高尔基剧作《底层》的剧照,引起了社长山本的怀疑,他向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做了检举,于是姜椿芳和金剑啸等人被日本特务逮捕。敌人多次对姜椿芳严刑拷问,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暴露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因敌人毫无证据,关押35天之后被营救出狱。三天后,姜椿芳与家人转移到上海,并与上海地下党取得联系,从此又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   三、在艰苦条件下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姜椿芳在建国以后曾领导参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毛泽东选集》和中央文件俄文版的翻译编辑工作。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首倡者之一和第一任总编辑,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之父”。然而,这位译著等身,共译剧本、小说、诗歌、学术论著40余种的共和国文化界没有留过洋,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甚至连中学都没有毕业。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与在哈尔滨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
  16岁时,姜椿芳举家迁到哈尔滨谋生。随后考入东省特区第三中学(今哈三中)学习。为了能让他在待遇优厚的中东铁路局找到一份工作,其母请了一位白俄侨民教他俄语。这位俄语教师不懂汉语,只能用生硬的英语来解释俄语。这种“曲线”学习外语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姜椿芳却凭着之前在常州教会小学学过的一些简单英语,借助翻看英语辞典,坚持学习从未接触过的俄语。第二年秋季开学后,因拿不出学费,姜椿芳只好辍学就业。他几次参加中东铁路的招聘考试都无功而返,后来,在同乡的介绍下进入铁路工务段工作。但他没有放弃学习,而是一边工作一边坚持学习。当时的邻居大多都是通晓俄语的铁路专家,姜椿芳一有机会便去他们那里请教,借些俄文书籍起早贪黑地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他的俄文有了很大的长进。同时还通过坚持读报,对社会生活、国家政治和世界形势,有了比较系统、明确的看法,逐步树立起追求进步的世界观。1930年春,经中共地下党员刘天任介绍,姜椿芳进了“英吉利亚细亚”通讯社,担任俄文翻译和编辑。姜椿芳在通讯社的工作就是每天下午三点从《俄文晚报》上找出适合中国读者的消息,并赶在晚七点截稿前,翻译出新闻稿。当时姜椿芳俄文水平并不高,要在4小时内译出新闻稿,只能靠勤翻字典,多查资料。为保住这份工作,姜椿芳广泛地阅读俄文报刊,背诵俄文字典,听俄语广播,想方设法和苏侨对话,翻阅资料了解新闻背景……高强度的翻译工作使姜椿芳的俄语水平显著提高,为他后来成为翻译家,为人们留下丰盛的精神食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那个时期所有东北的各种消息,尤其是关于各地义勇军和抗日部队的消息,以及来自上海、天津等地工人斗争、农民运动、社会名流营救被捕共产党人的消息,都是他通过通讯社这个渠道发送出去的。
  1987年12月17日,姜椿芳因病在北京去世。新华社随后发消息说:“中国大百科全书刚刚屹立在世界百科之林,中国百科事业的奠基人却与世长辞了。”今年,正值姜椿芳百年诞辰,我们深切缅怀其为推动黑龙江革命和全国文化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弘扬他为理想、为事业全身心投入的高尚品质,学习和继承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刻苦的求学精神,争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其他文献
摘要:赣州城,位于江西南部,是赣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粤赣通衢要道,历史上素有“铜上杭,铁赣州”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2月,苏区中央局为执行临时中央的“进攻路线”,组织红军攻打赣州一个多月。结果非但赣州没有攻下来,红军却遭到重大伤亡。  关键词:军事行动;赣州  一、苏区中央局执行临时中央“进攻路线”,准备攻打赣州;毛泽东认为赣州素有“铁赣州”之称,坚决反对攻打赣州  当红
期刊
摘要:女性历来被看作男性的附属,在男权社会一直扮演着可悲的角色。无论是在地位还是在性权力上,抑或是尊严上都得不到应有的权力。众多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可悲命运,但同时也存在着抗拒这种不平等对待的女性代表,她们展现出了女性寻求自己为“人”的权利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了女性怎样做人的问题。  关键词:女性;人;男权社会  在神话中,造物主就造就了两种人——男人和女人。这就是人类的祖先,亚当
期刊
摘要:全球化生成的风险社会和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分化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呼唤大庆精神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在这种拓展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要克服把大庆精神万能化和断定其已经过时的不良倾向,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引入关涉人们日常生活的现实案例、利用基层社区团体等群众组织建设和使大庆精神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方式,凸现大庆精神对广大民众日常精神生活的价值和彰显其在人们日常物质生活中的在场。  关键词:大
期刊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及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先锋工程”项目为例,结合介绍“先锋工程”项目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阶段性效果和项目评价,分享了探索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载体的实践与研究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载体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已经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不同阶段的国情、世情等情况下,为了适应本土化需要,我们国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着理论的创新,这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过程。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发挥作用,展示生命力,体现应有的价值。本文主要从新中国成立,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实践的变化,显示出生命力的角度展开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
期刊
摘要:不管过去了多少年,1931年9月18日,都是铭刻在中华民族心灵上永远的伤痛。本文概述在东北这片土地上不屈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侵略,谱写着顽强斗争的英勇赞歌。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党领导;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史称“九一八”事变。从此,在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不屈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开始了长达14年艰
期刊
摘要:彭真认为,实践是锻炼和培养干部的最好途径,干部只有在丰富的实践工作中才能增加才干,增长本领;实践是检验干部的“试金石”和“照妖镜”,评价干部的标准,一个是政治品质,一个是业务能力,这一标准的评价一定要通过实践;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实践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实践的检验也就是群众的检验;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是实现人民对干部监督和检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干部;实践;群众;人民代表大会  实践的观
期刊
摘要: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和价值认同的危机,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常州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必须以打造生态文化为基础,开展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生态知识和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树立生态消费观和生活方式以及优秀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才能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特色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  一、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和自觉实施
期刊
摘要:欧阳钦在担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工作的期间,两次视察通河,深入指导通河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歐阳钦;视察;通河  欧阳钦(1900-1978),湖南宁乡人。早年在长沙长郡中学学习,后入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参加了中国旅法学生爱国请愿活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8月,到苏联入军事训练班学习。1926年回国,入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北伐战争。欧阳钦同志是忠诚
期刊
金色的阳光洒在中国大地。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共和国迎来64岁华诞。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分享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感怀对于伟大祖国的责任与使命。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共和国编年史上写下新的一页。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接力棒,开启复兴之路的新征程。今天的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发展活力,重要领域改革有了新进展,政风民风呈现新气象,从“神十”飞天到“蛟龙”探海,从就业机会的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