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打造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pc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和价值认同的危机,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常州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必须以打造生态文化为基础,开展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生态知识和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树立生态消费观和生活方式以及优秀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才能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特色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
  一、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和自觉实施,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只有从文化层面上对人的观念进行调整,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支撑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和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自觉性。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新的转型,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挑战和人类面向未来的新机遇提出来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暴露了人类生存的文化危机,因此,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和价值问题,是目标和意义的选择问题,而非技术和经济问题。它提醒人们,如果人类文化仍然以人与自然的分离对抗为主题,那么这种文化将很难再继续发展下去,必须对传统文化的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具体包含物质层、精神层和制度(政治)层三个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精神文明领域的生态文化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今人类面对生态危机而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时候,也使文化的转型成为必然。生态文化的本质是尊重自然、效法自然,肯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性,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为核心和信念,反对以人类或人的需求为中心,主张在人类的价值实现过程中惠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在两者的互益活动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建设通常包括生态体制、生态社会及社会风气两大方面。生态体制建设是基础,生态社会及生态社会风气建设是主要任务。
  常州作为苏南重要的一个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时实现生态、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早日建成“空气清新、河湖清澈、生态宜人、环境宜居”的美丽常州。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其核心的生态文化的打造,实践证明目前在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开展中,物质和技术硬件方面的改进和提高只是一方面,文化和观念层面的生态和谐和保护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保障。企业和市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是导致目前常州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最大的难题和阻碍。
  二、常州生态文化构建的原则
  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而且总是在其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刚出现的一项新生事物,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尤其是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和普及参与原则
  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百姓提供一个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生态文化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吸引公众参与,要使人民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建设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唤起他们的生态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工作是要通过企业、社区和个人进行的,如选择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植树造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节水、节能等,群众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实践是生态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丰富营养;其次,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可以将民意真实及时地反馈给政府也有助于政府的正确决策。
  (二)科学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是一种带有强烈的自然科学和经济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色彩的文化,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规则。
  (三)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来说,既存在共性的一面,也存在差异的一面。在生态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性质一致的前提下,在建设基础和实现途径方面又是有区别的。针对具体的人文环境、人群结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制定自己的生态文化发展策略,形成地区发展生态特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将传统人文与现代景观交融,历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水乡古城的城市特质彰显。
  三、常州生态文化构建的途径
  建设生态文化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它要求从物质形态上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制度形态上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普及教育
  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普及教育,倡导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形成具有生态价值观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系,倡导和树立节约意识和绿色、科学、健康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的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和生态经济等生态知识和理论,树立广泛的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和教育,建立相应的企业生态文化、社区生态文化和校园生态文化,让生态文明和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公众自觉的责任和义务。
  (二)生态知识和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党和政府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和政策、人才、科技, 以及舆论、法制等良好的环境。其中政策是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杠杆。生态知识法律法规等的健全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要对现行的不利于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有关内容和不够完善的法规进行修改,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制定有关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和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加强对资源浪费、生态破坏行为的法律约束和经济惩罚,规范企业和个人生产和生活,建立良性的生态运行机制。
  (三)树立生态消费观和生活方式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行为。对资源的浪费意味着对他人和后代生存权利的剥夺。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要大力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科学消费。不负责任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使用能效标志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
  (四)优秀生态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在我国五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里, 孕育着源远流长的自然生态文化。虽然对某些自然物的崇拜和保护含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总体上形成了一种敬畏生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代际交流世代传承和乡规民约的形式有的已经深深形成和积淀于居民的思维模式和日常生活中。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 一定要注重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挖掘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结合当代社会和地区的现实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文化学习和再教育, 让扎根于老百姓中的生态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同时, 民间的这种生态文化传统,也是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作为常州来说,就是保护城市文化特质,加强对历史建筑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遗址的维护,彰显“古、水、文、秀、活”的城市文化个性,形成“好山好水好风光,龙城龙园龙文化,古寺古塔古运河,名人名馆名建筑”的城市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学院生态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生态文化 建设研究[J].生态文化,2004,(1).
  [2]王玉德.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辨析[J].生态文化, 2003,(1).
  [3]姜德琪.關于城市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学 决策,2008,(1).
  [4]刘志礼.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选择[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5]刘玉林.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 京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惠民在线”论坛为例,通过论坛的启动,实现了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沟通门槛,增强了党领导和管理经济、社会等领域事务的方式创新,夯实了党在虚拟社会的执政基础。  关键词:虚拟社会;党的执政方式;创新  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网络问政逐渐成为人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和形式。近年来,广东省惠州市委市政府敏锐地
期刊
摘要:无论是什么性质的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就成为众多院校教学工作者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话题之一,本文将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例,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对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创新性行为进行一些初步研究。  关键词: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  一、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期刊
摘要:《隐藏在深层次的历史真相》是一部考据出来的著作。以东北革命史为对象,对40个专题分别进行考订,以追求历史真相为研究的目标。  关键词:考据;《隐藏在深层次的历史真相》  从《隐藏在深层次的历史真相》的名称看,就知道王连捷、谭译的这部新著是一部写严肃历史的学术专著。这部专著面世以来,对时下产生的意义和启示是多方面的。  其一,作者在《隐藏在深层次的历史真相》大標题下,考证厘定者多达40题,揭示
期刊
摘要:赣州城,位于江西南部,是赣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粤赣通衢要道,历史上素有“铜上杭,铁赣州”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2月,苏区中央局为执行临时中央的“进攻路线”,组织红军攻打赣州一个多月。结果非但赣州没有攻下来,红军却遭到重大伤亡。  关键词:军事行动;赣州  一、苏区中央局执行临时中央“进攻路线”,准备攻打赣州;毛泽东认为赣州素有“铁赣州”之称,坚决反对攻打赣州  当红
期刊
摘要:女性历来被看作男性的附属,在男权社会一直扮演着可悲的角色。无论是在地位还是在性权力上,抑或是尊严上都得不到应有的权力。众多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可悲命运,但同时也存在着抗拒这种不平等对待的女性代表,她们展现出了女性寻求自己为“人”的权利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了女性怎样做人的问题。  关键词:女性;人;男权社会  在神话中,造物主就造就了两种人——男人和女人。这就是人类的祖先,亚当
期刊
摘要:全球化生成的风险社会和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分化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呼唤大庆精神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在这种拓展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要克服把大庆精神万能化和断定其已经过时的不良倾向,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引入关涉人们日常生活的现实案例、利用基层社区团体等群众组织建设和使大庆精神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方式,凸现大庆精神对广大民众日常精神生活的价值和彰显其在人们日常物质生活中的在场。  关键词:大
期刊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及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先锋工程”项目为例,结合介绍“先锋工程”项目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阶段性效果和项目评价,分享了探索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载体的实践与研究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载体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已经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不同阶段的国情、世情等情况下,为了适应本土化需要,我们国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着理论的创新,这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过程。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发挥作用,展示生命力,体现应有的价值。本文主要从新中国成立,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实践的变化,显示出生命力的角度展开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
期刊
摘要:不管过去了多少年,1931年9月18日,都是铭刻在中华民族心灵上永远的伤痛。本文概述在东北这片土地上不屈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侵略,谱写着顽强斗争的英勇赞歌。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党领导;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史称“九一八”事变。从此,在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不屈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开始了长达14年艰
期刊
摘要:彭真认为,实践是锻炼和培养干部的最好途径,干部只有在丰富的实践工作中才能增加才干,增长本领;实践是检验干部的“试金石”和“照妖镜”,评价干部的标准,一个是政治品质,一个是业务能力,这一标准的评价一定要通过实践;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实践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实践的检验也就是群众的检验;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是实现人民对干部监督和检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干部;实践;群众;人民代表大会  实践的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