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课程 关联文化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he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书法教育走出“小众”的困境,需要嵌入更加广大的课程,关联到更加多元的文化。嵌入哲学课程,关联书道文化;嵌入德育课程,关联儿童文化;嵌入语文课程,关联言语文化;嵌入美术课程,关联审美文化;嵌入环境课程,关联生活文化,是五种主要的策略。
  【关键词】书法教育;书法文化;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5-0060-03
  【作者简介】娄小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儿童书法教育一直徘徊在学生“小众”的范围内,究其原因,和有些人的局限性认识有一定的干系。有些教育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课程足够多了,已经容不下书法教育的空间,只能作为兴趣小组进行局部点缀。有些家长认为,写一手好字是孩子的第二张“面孔”,可以为将来找到好工作“挣分”,因此仅仅把书法学习作为一块“敲门砖”来看待。有些孩子认为,书法学习费时费力,已经脱离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总而言之,他们把“书法”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看小了,以至于让它陷入了“小众”的“陷阱”。
  2011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倡导在语文、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适度开展书法教育,并需要关联书法素养和文化素质。由此可见,需要建立大课程、大文化的教育策略,才能让书法教育走出“小众”的困境。
  一、嵌入哲学课程,关联书道文化
  儿童书法的学习,需要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粹,渗透进东方哲学的奥义,并关联到书法的道理。如果没有给孩子指明一条康庄大道,只会让孩子走进羊肠小道,甚至“死胡同”。我曾经听到过两个印象深刻的故事。一个是某学校老师让学生练习报纸上的“魏碑体”,久而久之,孩子们已经练得“很像”了。但是他们也离书法的道路越来越远,字写得越来越僵化,再也体会不到书法艺术的精髓了。第二个故事是,某个学生学习书法常常不循规蹈矩,得不到老师的欣赏。但是在一次书法比赛中,其他的“好”学生纷纷落马,唯有这位学生写得富有情趣,得到了最高荣誉。因此我认为,初入书法学习之门,需要走好第一步。这个第一步包括第一种心态、第一眼、第一种思想、第一种笔画、第一种方法等等。第一种心态,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气局”。小学生初写书法往往会受到“怕”的心魔困扰:害怕墨汁沾染衣服,害怕握不住毛笔,害怕写得不像……这种种的害怕会让孩子的内心思想受到压抑,也致使他们体会不到书写的乐趣。所以让孩子们“不怕”是书法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可以给孩子穿上“罩衫”,使用小一点的毛笔,写大一点的字,多给予好评……让孩子的胆量能够放开来,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西汉书法理论家杨雄曾经提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的确,只有书如其人,才能通过练好字,达到做好人的目标。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拓宽孩子的眼界,拉长孩子学习书法的时间和空间。其他的如第一眼,是要为孩子选好一本字帖。第一种思想,是要让孩子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第一种笔画,是要让孩子尽量写好每一根线条。第一种方法,是既要让孩子能够先练像字形,更要理解字形……这些就是写字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让孩子了解到书法的道理,进而感受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任何……理论最好不过的命运是,指明通往一个更加广包的理论的途径,而它则作为一个极限情形在后一理论中继续存在下去。”孩子书法哲学观的形成,也能在其书法教育中起到相同的作用。
  二、嵌入德育课程,关联儿童文化
  纵观有天下第一、第二行书,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高超的书法技巧,更加让人感动的是其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怀的自然流露。我们对于儿童的书法教育,就是要让儿童在临习之中,感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所以德育课程的融入能够让孩子加深对书法历史的了解,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对于儿童的德育渗透,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王阳明曾经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所以顺应孩子的特性,才能让孩子在书法学习中获得道德的成长。笔者认为需要关注这样的三点。一是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了解书法作品的道德内涵,从而写出儿童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儿童书法之前,往往会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了解书法作品和历史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诸如欧阳询坐在索靖所书的碑下,三日三夜而不去,可见执着。颜真卿一生忠肝义胆,满门忠烈报国,因此书法充满浩然正气……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联系具体的笔法和结构,孩子们就能加深对字帖的了解,进而在临习之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二是能让学生将其他学科中包含的德育知识转化到书法学习中去,或者将书法学习中领悟到的德育内容用于其他的学科,形成道德的贯通和融合。当然,我也常常拿其他学科中的知识,和平日常规中的要求来给学生打比方。例如用“胸有成竹”的故事,让孩子掌握意在笔先的技巧。用生活中的礼仪规范,让学生体会字形中的“避让”之趣。第三,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明理”之德,既要感受到儿童书法的过人之处,也能够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有的儿童在学习书法中,往往会产生自卑的情绪,认为自己的水平永远超不过老师和字帖,而没有认识到自己书法的独特之美。例如在童趣的表现上,在专一的态度方面,在拙趣方面,在胆略方面……教师要发现孩子的这些优点,让孩子保持这些长处,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另外,也要让孩子看到自己书法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例如面对草率的孩子,可以让其放慢运笔速度。面对胆小谨慎的孩子,可以让其先看后写,逐步改进等等。这样通过练字,让孩子成为有道德的人。
  三、嵌入语文课程,关联言语文化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建议,“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将书法课程嵌入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对文字的认识,使之感受到文字之源,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思想脉络。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将书法课程“打碎”,嵌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具体的方法有:1.通过文字分析,了解其本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授《卧薪尝胆》这一课中发现,有些学生对“奴仆”一词理解不深,认为奴仆等同于现在的保姆,从而对勾践在吴国为奴的情况了解不深。于是薛老师写了篆书“奴”字,孩子们从字形中发现奴隶是需要下跪的,是没有报酬的,是要服侍别人的,是要忍受屈辱的。这使孩子对古代奴隶的真实状况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从而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入的体会。2.通过字源分析,了解字形由来,从而防止写错别字。有些专家曾经指出,“射”字是“矮”字的误写。教师可以通过古代文字的演变,了解到“射”字的演变规律,它不是误写,而是象形字的逐渐演变。这样的理解,可以防止学生写错别字。3.通过拆字等方法,加深对字形的理解,从而写好字形。例如在写“身”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身体的姿态,在写最后一笔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位佩带宝剑的武士,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显得美观大方了。   当然,在书法的教学中,有时书法作品和印刷体之间会打架,例如书法中“变捺为点”“雁不双飞”“字形错位”等等问题,会影响到学生书写的正确率。这要求我们在某些字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区别艺术化处理和规范正确用字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需要合理地使用。
  四、嵌入美术课程,关联审美文化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理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书画异名同体说”。在现实中,一些书法作品嵌入绘画要素,或者相反的做法屡见不鲜。在绘画中要求书法用笔,在书法中提出“画字”的要求,也常见于一些书论和画论。基于这些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嵌入书法课程,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书法作品的审美理解,也能够丰富对美术造型的表现。前者表现为,通过对于书法作品的审美分析,让学生提高对书法美的认识。例如在美术《字的联想》一课中,让学生比较方形结构的字和其他结构的字,就会发现方形结构的字往往占据的面积最大,给人的视觉感受比较突出,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往往会写得小一些。在写“昊”这个字时,我们可以运用形象联想方法,把“日”画成太阳。孩子们就会发现,在《石鼓文》中的“昊”字,书法家处理得就像太阳下,一个人在奔跑一样。这样的艺术处理能够让文字的形态更加丰富。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书法作品中的字形和意趣的理解。
  而后者表现为,通过在美术学习中渗透书法课程,丰富对美术形象的创造。例如当代著名艺术家徐冰创作的《天书》,用大家熟悉的文字进行解构和建构,创造出了人们似曾相识,但是不能认读的文字。笔者在教学自编教材《走路的艺术》一课中,让学生欣赏张旭的《古诗四贴》,说说其中的线条是怎样“走路”的,有的学生说感觉到好像比较“疯狂”,好像在奔跑。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绘画作品中的“奔跑”方式,文学作品中的“奔跑”方式,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是相通的。最后,我让孩子们用“走路”的方式进行“行为艺术”的创造。大家都感受到,原来在我们生活中的“走路”,就是一种艺术创造方式。书法作品和某些现代绘画产生了“共鸣”,让我们能够由此看懂“抽象”的艺术。
  五、嵌入环境课程,关联生活文化
  将书法作品装饰校园环境,这样的做法在某些学校中比较常见,但是能否真正地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还需要我们有更多创造性的做法。首先需要形成课程的体系,让学生能够串联起对于书法的整体认知。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理论博大精深,作品丰富多样,通过有限的课堂讲解,根本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通过环境的形象展示,可以让学生建立初步的印象,再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使之能够形成深刻的记忆。例如对于“六体”书法的展示,书法名家事迹的展示,书法名作的欣赏等等,让学生产生直观的了解。其次需要和学生的日常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亲近书法,使之认识到书法和生活的密切关联。例如某些学校建立了书法广场,仿照曲水流觞设置了一排“金砖”。这样孩子们课后就能够用一支毛笔蘸水书写,既方便又能够锻炼身体,学生的参与率就很高。第三,需要开发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课余生活。可以建立教师书法社团,和其他学校进行书法互动,走进书法博物馆,邀请社会人员进行书法授课……让学生在多样的互动中,提高书写水平。
  儿童书法教育还可以有更多的“嵌入”和“关联”,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技法的学习中提升素养,在有限的课程中拓展学习的空间,在短时间的学习中获得终生的发展……从“小众”真正走向“大众”。
其他文献
【摘 要】篆引是象形文字区别于它的母体图形文字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形成的书写方法,呈现为由粗到精、由杂到纯的总体发展趋向。“引”可以理解为篆体文字符号的笔画形态特征。从书写动作、书写方法的角度来看,“引”是一个牵动的动作,牵引的当然是笔,力量前引,笔毛随之拖动,就是顺锋运笔。“引书”作为书写方法的第一层含义,应当是顺锋行笔,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确保笔画书写清晰所必须采用的笔法。  【
摘 要: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物理课程应为学生今后生活和工作作准备。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态度、科学应用”4个方面,使学生养成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与关键能力,形成核心素养。笔者以“超重和失重”为例,分析了课标的要求、不同版本对课标的处理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错误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处理教材,最后分析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导向;教
摘 要:对比分析了2018至2020年理综全国Ⅰ卷关于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试题的特点,列出2020年全国I卷理综第18题的四种解法,并就新高考形势下如何促进科学思维发展,让学生从“套用解决问题的模型”转向“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考物理;动态圆;解法比较;教学启示  中圖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
倪翔宇
期刊
【摘要】20世纪末,互联网兴起,这一全新的领域已成为书法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书法数字资源的开发,到书法社区论坛的互动,再到书法人工智能的发展,书法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互联网 ”书法教育的优势日益明显。  【关键词】书法;互联网;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3-0018-03  20世纪末互联网兴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改变
【摘 要】目前小学书法教学大多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对于方法论的探究不甚清晰。对于教法,不同的施教者各有不同,而相同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的施教者手中又会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套路。这些富有差异性的方法之间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它是不同的书法观念在教学上的体现,但是有的个性色彩浓厚,有的更趋于中庸。  【关键词】指实掌虚;中侧锋;笔性;创作要领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摘 要: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司南版《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为例,挖掘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课程资源,以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科学思维;课程资源;安培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8-0065-5  1 问题提出  科学思维作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
【摘要】书法教育是艺术的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灵魂的健康成长发挥非凡的作用。书法教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受写字教育和规范书写的影响,技能技法教育的比重更大,导致书法文化和审美教育的缺失,以致书法课少了书法味、艺术味。用艺术的眼光、方法和理念来进行书法教育,才能体现出书法的艺术价值,才能更好地实
摘 要:充分利用生活、社会资源作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教学过程。文章以高三教室一幅励志漫画为教学资源,巧设“小兔子能否成功拔出萝卜”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师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研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资源;漫画;趣味物理;教学设计;核心素養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
摘 要: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模式,微课导学是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微课导学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建立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物理知识体系,加强迁移与应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利用微课导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知识,为物理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新思路。  关键词:微课导学;深度学习;教学变革;迁移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獻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