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凝视与情感互惠:坦桑尼亚田野作业反思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z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由笔者在坦桑尼亚田野中面临的错误的访谈问题、主客翻转场景以及情感互惠实践的呈现,梳理了田野作业中自我与他者的凝视、反凝视及相互凝视的过程,对凝视机制下的主客体关系进行了反思,并认为田野作业应当超越单向的凝视造就的权力结构,在平等主体相互凝视的过程中,借由视差视域的转换,实现主体的互惠。同时,海外田野既提供了反思的机遇,也对研究者自我客体化的反思提出了挑战。
其他文献
期刊
在梳理有关韦伯通用社会学和韦伯经济社会学论述基础上,总结概括出运用韦伯式分析研究法的实用法则,为有意从事此类研究的中国学者提供工具性的指南。研究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韦伯对社会学的一般性分析,第二部分集中介绍他的经济社会学,最后一部分讨论他对中国经济的分析。之所以这样安排,而且不建议读者直接阅读第二或第三部分,是因为不了解韦伯的经济社会学,是不可能理解其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的;同样,不了解他的具有普适性的社会学思想,也无法理解他的社会经济学理论。
雇主-雇员之间的劳动关系往往“嵌入于”非正式的社会纽带中。劳动关系的这种“嵌入性”是否有利于雇主实施有效的控制与激励,研究者对此存在争议。争议源于经济社会学家并没有区分和论证,劳动关系的“嵌入性”同时具有规范性和工具性特征。雇员服从于附着于社会关系的非正式制度,是为了谋求工具性利益。当雇员可以从备择性机会结构中获取等量收益时,社会关系对其行为的约束力会弱化。采用对两家民营企业的个案比较论证了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作为重要的备择性机会结构,能够在劳动关系的正式化和制度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015年11月14-15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国一东盟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70多所高校的代表23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有14个大会主题报告和五个分会场论坛(“教育人类学的本体论与学科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与教育”“文化传承、乡土知识与学校课程”“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发展”“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质
期刊
期刊
高丙中教授拥有多学科的教育背景,活跃在诸多研究领域,相对比较重要的是,他引领了中国社会科学海外民族志实践的新潮流。高丙中先生1962年出生于湖北京山县。他16岁进入湖北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硕士阶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故事学家祁连休先生研读民间文学。随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张紫晨、钟敬文先生的指导下攻读民俗学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他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成为费孝通先生指导的博士后。
海外民族志研究内生于中国人类学的传统,近年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新潮流。中国学人偶尔有在境外做实地调查研究的例子,但是作为学术事业的海外民族志是在21世纪初期从北京大学开始推动的,而后逐渐有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多学科的学术创新领域。早先的研究尝试在周边国家进行,后来扩展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地。高丙中评述了这个发展过程,并认为,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已经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关注,即以微观社区实体为对象的蹲点研究、由多点构成代表性的区域国别研究和以世界社会为对象的研究。
以在南部非洲多年来的实地调查与田野体验为例,论述了赴非洲做田野调查的几个主要问题及方法;同时强调历史文献法与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是做海外或异文化研究的必经之路。在认识到跨文化比较中搜集事实的困难以及人类学个案研究的局限之后,认为人类学者要在知己知彼、面对面交往互动的前提下,努力从微观、特定的个案走向更宏观、一般的总体,进而拓展个案研究的意义与用途,满足更广阔的民众与国家需要。
以在突尼斯进行的田野调查为个案,讨论研究者在进入海外田野与研究对象构建关系过程中的礼物的作用,并分析在这种互惠的互动关系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身份和关系的变化,从而探讨进入海外田野时的互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