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除了对课文进行客观的解释、复述,读出作者的原意,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外,还要允许学生有差别地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课文进行理解,在掌握原意的基础上,把作者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作者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的想出来,批判性阅读出新颖的东西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强调对课文理解的多元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善于营造出逼真、优美、愉快的有利于体验的氛围,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质疑发问,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的作用很大。思源于疑,疑在于问。问得恰当、科学、合理,会激发兴趣,开启思维,启迪智慧。教师鼓励、指导学生在不断阅读课文时,不断地质疑发问。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除了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还要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方法、思路、角度和范围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以以渔”,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比如问的角度,可以从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思维点五个点提问,也可从文章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变化处、规律处、重复处、含蓄处、细节处、最佳处、文眼处十处提问。提问的方法可用举例、类比、设疑、联想、悬念、演示、表演、操作等。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提的问题最多等。教师再有目的地巧妙选择部分与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究、分析、交流、解决。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想象是培养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迁移想像法是摆脱课文的基础的束缚,从局部地方旁逸斜出,进行相关的语言教学活动。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學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己》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达到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的那种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学会自己学习。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善于营造出逼真、优美、愉快的有利于体验的氛围,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质疑发问,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的作用很大。思源于疑,疑在于问。问得恰当、科学、合理,会激发兴趣,开启思维,启迪智慧。教师鼓励、指导学生在不断阅读课文时,不断地质疑发问。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除了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还要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方法、思路、角度和范围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以以渔”,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比如问的角度,可以从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思维点五个点提问,也可从文章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变化处、规律处、重复处、含蓄处、细节处、最佳处、文眼处十处提问。提问的方法可用举例、类比、设疑、联想、悬念、演示、表演、操作等。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提的问题最多等。教师再有目的地巧妙选择部分与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究、分析、交流、解决。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想象是培养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迁移想像法是摆脱课文的基础的束缚,从局部地方旁逸斜出,进行相关的语言教学活动。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學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己》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达到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的那种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学会自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