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he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除了对课文进行客观的解释、复述,读出作者的原意,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外,还要允许学生有差别地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课文进行理解,在掌握原意的基础上,把作者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作者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的想出来,批判性阅读出新颖的东西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强调对课文理解的多元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善于营造出逼真、优美、愉快的有利于体验的氛围,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质疑发问,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的作用很大。思源于疑,疑在于问。问得恰当、科学、合理,会激发兴趣,开启思维,启迪智慧。教师鼓励、指导学生在不断阅读课文时,不断地质疑发问。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除了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还要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方法、思路、角度和范围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以以渔”,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比如问的角度,可以从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思维点五个点提问,也可从文章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变化处、规律处、重复处、含蓄处、细节处、最佳处、文眼处十处提问。提问的方法可用举例、类比、设疑、联想、悬念、演示、表演、操作等。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提的问题最多等。教师再有目的地巧妙选择部分与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究、分析、交流、解决。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想象是培养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迁移想像法是摆脱课文的基础的束缚,从局部地方旁逸斜出,进行相关的语言教学活动。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學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己》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达到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的那种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学会自己学习。
其他文献
说起体育课的教学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学生先做一组准备活动,然后从头到脚活动关节,以防止在后面的教学中因没活动好出现拉伤事故。然后进行本节课重点练习的项目和内容,最后和学生一起做一些小游戏或是巩固活动,下课。长此以往,学生都知道每一个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干什么了,也就会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失去了体育课应用的吸引力。因此,在当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体育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也要加强,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多想,
在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我们要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落后陈旧的教学观,认真领悟新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以学生的感受、思想來设计课堂教学,不断的改变教学的策略,用多种方法来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道德水准、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人文素养远不适应现社会的要求,中青年当中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精神空虚和道德滑坡的现象,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人文精神成了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呼唤人文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现实的必然需要。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担负着弘扬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人文性”诚乃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教育 , 语文将褪去生命的色
一、营造探究式学习环境  当你走过一间经过精心准备的教室时,如果那种轻松、喜悦的气氛充满其中,教室内的模型、文字、画片等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激发学生去了解、探索、研究、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这种有效的学习气氛,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步。  因此,“探究式学习法”应用的第一步应是布置好教室。为此可把学生座位调整为“V”字型、“U”字型或“O”字型等形式,以便于师生间的互相合作与
当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语言文字训练尚不落实,思想教育缺乏审美性。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必须体现以语文训练为重点,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必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提出
[摘 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影响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为了保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正常,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全面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体会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和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生理迅速发育,身体快速
[摘 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探索性 学习兴趣 竞争性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新课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主题的任务。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中可根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