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学习情境,发展思维品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zhiw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但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学习情境 思维广阔性 思维深刻性 思维灵活性 思维独创性
  思维是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他程序反映现象的能力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有句名言:“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但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能有效地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就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方面。
  一、创设交流情境,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品质,表现在能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多方面联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把它推广到类似的问题中。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又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能达到1 1>2的效果。
  如在教学“十几减9”一课的例题“13-9”时,我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得出了多种计算方法:①一个一个地减。②想9加几来计算13-9。③先用13中的10减9,再加3。④先用13减10,再加1……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与交流中交换了思想,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要知道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每个人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维,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涵的思想。
  二、创设质疑情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表现在能深入地钻研与思考问题,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把握住它的本质,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在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
  如在探讨《圆锥的体积》时,学生通过“从实验器材中的3个圆锥中找出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把圆锥里装满米倒入圆柱体,观察倒入几次”或“从实验器材中的3个圆锥找出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把圆柱里装满米倒入找出的圆锥,看倒了几次”等实验操作方式,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教师引导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实践,你对实验有异议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此时,有学生指出:“实验中指的是圆柱与圆锥的容积,而得出的结论是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容积与体积并不完全相同。”产生矛盾。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谁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呢?”有学生提出如下方案:
  ①取2个等底等高的铁圆柱与铁圆锥,分别放入装满水的容器内,其中圆锥放3次,而后比较圆柱放入时溢出的水与圆锥放3次后共溢出的水是不是同样多来验证。
  ②在圆锥里装入橡皮泥,连装3个,再把3个圆锥形橡皮泥放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内,从而发现,圆柱橡皮泥的体积正好是3个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橡皮泥的体积。
  ……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2.探究性质疑
  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会被表面现象迷惑,而不能抓住事物的内在规律本质,这时,可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情境,促使学生自觉愉快地主动探究。
  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情境:第一个只露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一个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一个锐角,学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可一看却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顿感奇怪,这是为什么呢?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对锐角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得更深刻。
  三、创设辨析情境,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品质,表现在能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灵活地运用有关定理、公式、法制,并且思维不同于因式各式或模式。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思维活动受到束缚。如果教师妙设思维情境,启发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就能使思维更灵活。如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人唱一首歌要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大部分学生认为要15分钟,个别学生认为还是3分钟,这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争辩活动,在争辩中辨析何种情况下能用乘法解决问题,由于营造了良好的辨析情境,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创设活动情境,发展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思维的独创性品质,表现在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提出新的见解和采用新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确立“活动教学”的新理念,创设活动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学中创”,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完苏教版第三册认图形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剩下的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剪法如下:
  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这四个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分开,一个教学片断只是侧重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某一方面,而不应该把它绝对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创设情境,精心训练,促进学生各种思维品质的协调发展,真正使数学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著.小学数学专题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中数学的花朵主要指小学数学学习的魅力之花。小学数学看似枯燥、抽象,实际上是充满魅力的,既有数学本身的无穷规律和奥妙,又有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之妙,还有促进学习者自身发展,体现生命的创新价值之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理解与把握,提高数学教学的内在品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数学之花在课堂
摘 要: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有效沟通、有效交流的发展过程。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特征及作用的有效发挥,有助于教学双边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作者根据新课改目标要求,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互动活动有效实施和开展的策略方法,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互动教学 开展策略  教育学指出,教学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观念碰撞、
摘 要: 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一些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自卑,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必须深入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充分、科学、精心的设计。  关键词: 农村学生 数学学习 心理障碍 对策  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这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课堂教学实践的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接受和喜欢,合作学习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采取对“合作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指导课堂教学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校受到领导和广大教师的认可,并且部分教师在“合作
摘 要: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德育渗透 教师人格魅力 德育素材 数学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堂课只是很好地进行知识传授而忽略育人功能,浪费了蕴含在学科中的丰富的德育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把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链球菌引起的猪疫病的总称。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根据表面荚膜多糖(CPS)的抗原性分为35个血清型(1-34型和1/2型),其中猪2型链球菌(Streptococ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