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农田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c88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酶是参与有机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关键成分,其活性可以用作衡量土壤健康的指标.了解土壤酶活性对农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评价土壤健康状况、建立可持续耕作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不同农田生产方式下农田土壤酶活性分布及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以果园、蔬菜大棚、水田3种农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农田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S-CAT)、脲酶活性(S-UE)、水解酶活性(FDA)、中性磷酸酶活性(S-NP)分布特征与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农田土壤酶活性因耕作管理方式不同,存在较大差异(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蔬菜大棚<果园<水田,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蔬菜大棚<水田0.05),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水田<蔬菜大棚<果园.前3种土壤酶活性的变异系数大于16%,为中等变异,中性磷酸酶为强变异.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是土壤全钾TK(P=0.002)、水解性氮HN(P=0.002)、呼吸通量SR(P=0.002)、pH(P=0.008)、有效磷AP(P=0.016)、全氮TN(P=0.002)和阳离子交换量CEC(P=0.040).在上海农田的主要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呼吸通量、pH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农田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不同类型农田土壤进行土壤健康评价时,应合理选择针对性的酶活性指标.
其他文献
为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早稻-再生稻稻田的氨挥发排放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耕3次(T4),观察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氨挥发、田面水NH4+-N变化及产量,以期为早稻-再生稻稻田有效降低氨挥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9年水稻各生育期不同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占施氮量的6.6%—18.8%、5.6%—13.7%、9.5%—25.2%和7.9%—21
为探究武夷山高海拔天然针阔混交林改造成毛竹人工林后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为今后制定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方案提供参考,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选择相邻的天然针阔混交林和毛竹人工林(50年前由天然针阔混交林改造而来)为研究对象,采集两种林分的表层土壤(0—10 cm)和亚表层土壤(10—20 cm),分析了土壤碳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全量、土壤无机氮含量、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脲
农田N2O排放和产量的形成与施肥和水分的关系密切.为了探究不同降水年型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田不同施肥方式处理下土壤N2O减排增产潜力,进而提出基于减排和稳产增产的优化施肥方式,利用沈阳市1990—2019年共30年降水数据进行降水年型划分,以马铃薯田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氮梯度,分别为不施氮肥(0 kg·hm?2)、低氮(60 kg·hm?2)、中氮(120 kg·hm?2)、高氮(180 kg·hm?2)4种施氮水平,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N2O气体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
为揭示中国北方农田生态系统的水热通量动态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变化响应和能量平衡过程特征,利用榆树市玉米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站2015年、2018—2019年水热通量观测数据,分别对榆树市玉米农田水热通量的小时、日、月份、年际变化特征,潜热通量(Fl)、感热通量(Fs)受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因子的相关影响,土壤含水量、水热通量的季节变化和降水,各年份Fl、Fs和降水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得出各变量的季节分布和降水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还对净辐射、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土壤热通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中国危害最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为有效评估和预测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的危害程度,以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基于2×2列联表,测定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指数、生态位重叠指数,应用方差比率法(Rv)、χ2检验、匹配系数Ochiai(IO)和贡献定律法,对群落中17个主要物种进行生态位、种间联结和群落稳定性分析,以期为喜旱莲子草植物群落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群落中共发现草本植物18科38属41种,其中喜旱
城镇化水污染对中国的水安全压力日益严重,而微生物在净化污水上潜力巨大.为筛选优良净化城市污水的优势真菌和细菌,揭示各菌株去除污水特性及规律,对来源于武夷山市污水处理厂处具有代表性的再力花(Thalia dealbata Link)、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L.)、花叶芦荻(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等植物根际土壤中的5株高效细菌(B)和5株高效真菌(F),分别投加到高、中、低质量浓度人工模拟污水和无菌超纯水对照组中,测定经12、24、36、48 h
为了提升5G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assive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MTC)终端上行数据传输时无线资源预分配的频谱利用率,提出了一种利用终端业务特征与小区静态波束的资源预分配方法.该方法先根据小区中的mMTC终端分类与静态波束对终端进行分组,并计算分组中每类终端在不同波束中的出现次数即波束个数;再根据波束个数与业务QoS级别的组合优先级策略计算资源预分配优先级来进行无线资源预分配,并且能够达成降低mMTC上行小包数据的时延目的.
公路路堑边坡不利的地形、土壤条件使得植被恢复和坡面安全受到挑战.客土喷播技术是一种应用于边坡防护的生态护坡技术.为了研究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在进行客土喷播后,对应的长期生态恢复效果和水土保持效益,以广东省惠河高速公路客土喷播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2020年将近18年的路堑边坡植被调查数据,分析了客土喷播边坡的植被生长特征和物种组成变化,并利用水蚀预报模型对坡面植被的水土保持效果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客土喷播初期,植被能够快速覆盖坡面,3个月实现48%—61%的整体植被覆盖率,第2年后峰值盖度稳
利用微生物修复环境中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近年来已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生物可利用性低是该修复过程中的主要瓶颈.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其良好的增溶性以及环境友好性而备受青睐.因此,筛选既能降解PAHs又能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仍然是PAHs污染修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以菲为目标污染物,通过透明降解圈和排油圈、表面张力实验从河南信阳一处多年垃圾焚烧场地筛选分离出一株具有菲降解和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双重功能的菌株GHP1,并从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三方面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采用高效液
作为国家“新基建”的首选,5G承担着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重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万物互联的基础.在国家工信部的指导下,我国通信技术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移动公众网经历了1G引进、2G跟随、3G突破、4G并跑后,在5G发展上进入了“第一梯队”.移动通信系统从1G到5G的发展演进过程中,网络和应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机制也从最初不成体系逐渐发展演进到日趋完善.因此,系统梳理1G到5G移动通信的信任模型、安全架构以及安全机制,分析5G面向垂直行业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