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什么是"主体分析法"、政治主体与政治行为的对应关系以及运用"主体分析法"时的注意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主体分析法"在《政治生活》学习中的运用。
【关键词】主体分析法政治行为主体政治行为行为与主体的统一
《政治生活》涉及的知识点多且易错易混,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很难掌握,在运用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又容易相混淆导致失误。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又好又快的掌握《政治生活》的知识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主体分析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政治生活》的"主体分析法"
《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是指政治行为者,即在政治行为过程中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政治行为者,其相对的政治客体是其行为所涉及的被动的政治行为者。从总体上看,政治活动主体有两种主要类型:1.个体性的政治主体。任何政治活动首先是个人的活动,个人以一定的政治身份参与政治活动,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政治活动,如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党领袖、议员、党员、公民等。2.集体性的政治主体。这类集体性的政治活动主体是政治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主体,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主导力量。集体性的政治活动主体包括人民、阶级、政党、压力集团、工会组织、政府等。
特定的政治行为者(政治主体)总是与特定的政治行为联系在一起,特定的政治行为也总是与特定的政治行为者存在对应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所谓的"主体分析法"就是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确定若干个政治主体,在此基础上去研究与这些主体相对应的政治行为,并构建特定政治主体与特定政治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的确定
《政治生活》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公民的政治生活",其主体是"公民";第二单元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显然其主体是"政府";第三单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主要内容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此其主体主要是"人大"、"政党"和"民族"等;第四单元是《当代国际社会》,主要讲当代国际社会的构成即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国际关系,显然其主体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如果能够围绕这些主体,把握围绕它们的有关知识,那么在学习和考试中都可以做到运用自如。
三、《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与政治行为的统一
下面笔者结合《政治生活》中"公民"、"政府"、"政党"等几个常用主体来分析与它们相对应的政治行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特定的政治主体总是与特定的政治行为相统一的。
1.公民
公民是《政治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与公民相对应的政治行为散见于各单元之中,概括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①权利: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政治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C.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②义务: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D.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①积极参与民主选举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③积极参与民主管理④积极参与民主监督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6)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需要学习政治知识;贵在实践。
(7)我国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尋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8)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遇到困难,自己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受到侵害。这时,我们除了可以从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得到帮助之外,还可以求助于政府。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2.政府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与政府相对应的政治行为可以概括如下:
(1)政府的基本职能(管理和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 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
①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②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以提高决策水平。
(3)自觉接受监督,建设"阳光工程"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要建立健全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建设"阳光工程"。
3.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 作为一个执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相对应的政治行为主要是通过它的执政方式来体现的:
(1)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類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
(4)三者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以上我们比较了与"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等三个不同政治主体相对应的政治行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应的政治行为是不同的,藉此,我们可以把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体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且将它们区别开来。
在这里笔者只是比较了三个主体,《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远不止这些,大家可以参照这样的做法对其他的主体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我们也可以就政治主体的其他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如性质和地位、原则、意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以某个政治主体为中心,把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主体分析法"运用的注意点
运用"主体分析法"来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两点:
1、对政治主体要有准确的判断。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如何从练习或考题所给的材料中去分析和判断政治行为的主体,这是准确回答问题的一个前提。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指的是党的会议,政治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两会的召开"指的是人大和政协的会议,政治主体是人大和政协;"福建省委"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会会,政治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永安市教育局"是永安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个职能部门,政治主体是政府,等等,不一而足。由于很多学生对我国具体的国家机构的设置不是很清楚,容易导致判断上的错误,老师在平时应加强指导。
2、对政治主体与政治行为的对应关系要准确把握,不能混淆。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特定的政治主体与特定的政治行为存在着对应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如果张冠李戴就会带来失误。如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大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对执政党的要求就是要"依法执政";对权力机关的要求就是"依法立法";对政府的要求就是"依法行政";对司法机关的要求就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如果我们说政府要"依法执政"或者说人大要"公正司法"那就错了。再如政府职能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我们如果说人大履行了政府职能就错了。
【关键词】主体分析法政治行为主体政治行为行为与主体的统一
《政治生活》涉及的知识点多且易错易混,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很难掌握,在运用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又容易相混淆导致失误。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又好又快的掌握《政治生活》的知识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主体分析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政治生活》的"主体分析法"
《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是指政治行为者,即在政治行为过程中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政治行为者,其相对的政治客体是其行为所涉及的被动的政治行为者。从总体上看,政治活动主体有两种主要类型:1.个体性的政治主体。任何政治活动首先是个人的活动,个人以一定的政治身份参与政治活动,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政治活动,如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党领袖、议员、党员、公民等。2.集体性的政治主体。这类集体性的政治活动主体是政治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主体,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主导力量。集体性的政治活动主体包括人民、阶级、政党、压力集团、工会组织、政府等。
特定的政治行为者(政治主体)总是与特定的政治行为联系在一起,特定的政治行为也总是与特定的政治行为者存在对应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所谓的"主体分析法"就是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确定若干个政治主体,在此基础上去研究与这些主体相对应的政治行为,并构建特定政治主体与特定政治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的确定
《政治生活》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公民的政治生活",其主体是"公民";第二单元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显然其主体是"政府";第三单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主要内容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此其主体主要是"人大"、"政党"和"民族"等;第四单元是《当代国际社会》,主要讲当代国际社会的构成即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国际关系,显然其主体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如果能够围绕这些主体,把握围绕它们的有关知识,那么在学习和考试中都可以做到运用自如。
三、《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与政治行为的统一
下面笔者结合《政治生活》中"公民"、"政府"、"政党"等几个常用主体来分析与它们相对应的政治行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特定的政治主体总是与特定的政治行为相统一的。
1.公民
公民是《政治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与公民相对应的政治行为散见于各单元之中,概括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①权利: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政治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C.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②义务: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D.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①积极参与民主选举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③积极参与民主管理④积极参与民主监督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6)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需要学习政治知识;贵在实践。
(7)我国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尋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8)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遇到困难,自己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受到侵害。这时,我们除了可以从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得到帮助之外,还可以求助于政府。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2.政府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与政府相对应的政治行为可以概括如下:
(1)政府的基本职能(管理和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 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
①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②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以提高决策水平。
(3)自觉接受监督,建设"阳光工程"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要建立健全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建设"阳光工程"。
3.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 作为一个执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相对应的政治行为主要是通过它的执政方式来体现的:
(1)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類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
(4)三者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以上我们比较了与"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等三个不同政治主体相对应的政治行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应的政治行为是不同的,藉此,我们可以把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体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且将它们区别开来。
在这里笔者只是比较了三个主体,《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远不止这些,大家可以参照这样的做法对其他的主体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我们也可以就政治主体的其他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如性质和地位、原则、意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以某个政治主体为中心,把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主体分析法"运用的注意点
运用"主体分析法"来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两点:
1、对政治主体要有准确的判断。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如何从练习或考题所给的材料中去分析和判断政治行为的主体,这是准确回答问题的一个前提。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指的是党的会议,政治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两会的召开"指的是人大和政协的会议,政治主体是人大和政协;"福建省委"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会会,政治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永安市教育局"是永安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个职能部门,政治主体是政府,等等,不一而足。由于很多学生对我国具体的国家机构的设置不是很清楚,容易导致判断上的错误,老师在平时应加强指导。
2、对政治主体与政治行为的对应关系要准确把握,不能混淆。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特定的政治主体与特定的政治行为存在着对应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如果张冠李戴就会带来失误。如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大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对执政党的要求就是要"依法执政";对权力机关的要求就是"依法立法";对政府的要求就是"依法行政";对司法机关的要求就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如果我们说政府要"依法执政"或者说人大要"公正司法"那就错了。再如政府职能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我们如果说人大履行了政府职能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