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网络上热议着一个话题:老师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对学生是有批评教育的权利的。老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引导者,无论是鼓励表扬还是批评教育,都是极为平常也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情。然而为何这种应该有的权利却要白纸黑字明确地出现在《教育法》里呢?我想这与近年来许多家长对老师批评孩子颇有微词有很大的关系,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敢批评,即使批评也是好言好语,委婉曲折。但是,这样的批评还有效果吗?对学生有好处吗?学生还能承受一丁点的挫折吗?
我从教将近二十年,教过不少学生,也见过不少顽皮的学生。但是让我最难忘的却是一个看起来并不顽皮的女学生。发生在她身上的事,真真让我一直在思考:接受不了批评,我们的学生该如何面对人生当中的挫折?
前几天中午,学生午饭时间还没有到,我便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当我改到一个女学生的作业时,我不禁皱了一下眉头。这个女学生叫小何,她的字平日已经是比较马虎的了,我已经几次在她的本子上写了一些鼓励她把字写好的话,但是收效并不是那么大。而她今天的作业,不但字体差,而且出现了一层又一层的“牛皮癣”——那是她写错字了,就在错字上贴上修改纸,结果错了一次又一次,修改纸就重叠了好几张,看起来就本子也“立体”起来。于是我点了小何的名字,但是一直点了两三次,她还是没有过来,我不禁加大了声音,她才磨磨蹭蹭地过来了。我翻开她的作业本,说:“小何,你的作业老师看得不是很清楚,请你给老师读一次吧!”一般同学听了老师这样婉转的批评,相信也会感到惭愧的了。小何一听,脸色马上就变得难看起来,她看了我一眼,头低了下去,站在那儿不作声。当时因为还有其他同学在问我问题,所以我就想让她好好悔过一下吧。谁知当我解决了其他同学的问题,再去问她的时候,她的眼泪大颗大颗地滴下来,我再怎么和她说话她也不理我。或许让她冷静一下吧,于是我又等了好几分钟,想再跟她好好谈。我把她拉到我的身边,说:“小何,你哭什么呢?老师也没有批评你。”这一下可好,小何一下子挣脱了我的手,大声地叫:“妈妈!妈妈!”周围的同学都围了过来,议论纷纷:“老师也没有打她,也没有骂她,好端端的哭什么呢?”还有些同学感到她很幼稚,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都笑了起来。小何听到大家的笑声,更加放声大哭。她还一边哭一边说:“我要回家!我要妈妈!”说着就收拾书包要冲出课室。课室一下子乱了起来。考虑到她的安全问题,我连忙叫同学守住门口,不让她出去。小何出不了去,只得躺在课室里滚来滚去,一边哭一边大叫。一个好心的同学递来她家的电话号码,卻被她剜了一眼,臭骂了一顿。就这样哭闹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一边拉着她一边跟她讲道理,等到她爸爸来接她的时候,她才渐渐平息下来。她爸爸说,她自小被家里人骄纵,脾气固执,而她的母亲虽然也是老师,却对自己的女儿毫无办法,事事只能顺着她,有时候她犯了错误,也只能和她聊天,轻轻地说她几句。看着她爸爸无奈的神情,我不禁沉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接受不了一点小小的挫折?
人类一直以来的教育,对于学生做得好,表扬:学生做得不好,鼓励是常用的手段,同时也伴随着批评。有时,一针见血的批评可能比多次的鼓励会让学生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事后,我也一直在反思这件事,或许在批评小何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周围的同学对小何的影响,没有注意自己的语气,也没有和鼓励的方法来促使她进步。然而,小何接受不了批评,仅仅是老师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也仅仅是因为学生个性比较固执吗?我想,这与挫折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人一生中会受到无数次挫折,只有从这无数次挫折中吸取教训,吸收经验,才能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也就是这无数次的挫折,让一个人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如何避免挫折。有人曾经说过: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现在的生活变得更为优越了。然而,正是这些优越的条件在造福孩子的同时,也使孩子们失去了接受挫折、正对挫折的机会。现在,我们经常都能听到或看到有关孩子受不了挫折而做出各种不寻常举动的新闻。让我们来看看以下两个例子吧:
某大学一位女生因在一次联欢晚会上唱歌走了调,引起观众的哄笑,竟于当晚跳楼自杀!1995年9月,北京市某重点中学一位15岁女生因为议论老师“长得肥”,受到批评,自杀未遂,导致终生残疾。
1996年,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联合调查组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在“你的主要缺点”一项调查中,接受调查的16350名小学生中,有31.2%的人选择了“胆小”,是排名第一的缺点;5560名中学生中,有28.2%的人选择了“胆小”,是排名第三的缺点。
最近,还有一些调查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的中、小学生想到的是找家长或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等等。
面对现在的学生,老师都在共同的想法:我们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究其原因,我们的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自小就像花朵生活在温室里,自私、固执、不善交际在许多学生身上投下了阴影,这也加大了老师的教育难度。试问:一句婉转的批评都接受不了,还有哪个老师敢批评学生呢?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要教育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非一日之功。这需贯穿于整个成长过程中,从小就要重视,从点滴细微小事抓起,不少父母错认为孩子幼年时尚不懂事,挫折教育得待长大些才可行之。其实,挫折教育不是故意打击孩子,故意让孩子去尝试失败和痛苦,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坦然面对失败与挫折,同时在挫折以后学会自我调节,吸取教训。挫折教育与表扬鼓励一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有的“养料”。如果缺乏挫折教育,我们的教育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挫折!
我从教将近二十年,教过不少学生,也见过不少顽皮的学生。但是让我最难忘的却是一个看起来并不顽皮的女学生。发生在她身上的事,真真让我一直在思考:接受不了批评,我们的学生该如何面对人生当中的挫折?
前几天中午,学生午饭时间还没有到,我便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当我改到一个女学生的作业时,我不禁皱了一下眉头。这个女学生叫小何,她的字平日已经是比较马虎的了,我已经几次在她的本子上写了一些鼓励她把字写好的话,但是收效并不是那么大。而她今天的作业,不但字体差,而且出现了一层又一层的“牛皮癣”——那是她写错字了,就在错字上贴上修改纸,结果错了一次又一次,修改纸就重叠了好几张,看起来就本子也“立体”起来。于是我点了小何的名字,但是一直点了两三次,她还是没有过来,我不禁加大了声音,她才磨磨蹭蹭地过来了。我翻开她的作业本,说:“小何,你的作业老师看得不是很清楚,请你给老师读一次吧!”一般同学听了老师这样婉转的批评,相信也会感到惭愧的了。小何一听,脸色马上就变得难看起来,她看了我一眼,头低了下去,站在那儿不作声。当时因为还有其他同学在问我问题,所以我就想让她好好悔过一下吧。谁知当我解决了其他同学的问题,再去问她的时候,她的眼泪大颗大颗地滴下来,我再怎么和她说话她也不理我。或许让她冷静一下吧,于是我又等了好几分钟,想再跟她好好谈。我把她拉到我的身边,说:“小何,你哭什么呢?老师也没有批评你。”这一下可好,小何一下子挣脱了我的手,大声地叫:“妈妈!妈妈!”周围的同学都围了过来,议论纷纷:“老师也没有打她,也没有骂她,好端端的哭什么呢?”还有些同学感到她很幼稚,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都笑了起来。小何听到大家的笑声,更加放声大哭。她还一边哭一边说:“我要回家!我要妈妈!”说着就收拾书包要冲出课室。课室一下子乱了起来。考虑到她的安全问题,我连忙叫同学守住门口,不让她出去。小何出不了去,只得躺在课室里滚来滚去,一边哭一边大叫。一个好心的同学递来她家的电话号码,卻被她剜了一眼,臭骂了一顿。就这样哭闹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一边拉着她一边跟她讲道理,等到她爸爸来接她的时候,她才渐渐平息下来。她爸爸说,她自小被家里人骄纵,脾气固执,而她的母亲虽然也是老师,却对自己的女儿毫无办法,事事只能顺着她,有时候她犯了错误,也只能和她聊天,轻轻地说她几句。看着她爸爸无奈的神情,我不禁沉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接受不了一点小小的挫折?
人类一直以来的教育,对于学生做得好,表扬:学生做得不好,鼓励是常用的手段,同时也伴随着批评。有时,一针见血的批评可能比多次的鼓励会让学生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事后,我也一直在反思这件事,或许在批评小何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周围的同学对小何的影响,没有注意自己的语气,也没有和鼓励的方法来促使她进步。然而,小何接受不了批评,仅仅是老师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也仅仅是因为学生个性比较固执吗?我想,这与挫折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人一生中会受到无数次挫折,只有从这无数次挫折中吸取教训,吸收经验,才能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也就是这无数次的挫折,让一个人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如何避免挫折。有人曾经说过: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现在的生活变得更为优越了。然而,正是这些优越的条件在造福孩子的同时,也使孩子们失去了接受挫折、正对挫折的机会。现在,我们经常都能听到或看到有关孩子受不了挫折而做出各种不寻常举动的新闻。让我们来看看以下两个例子吧:
某大学一位女生因在一次联欢晚会上唱歌走了调,引起观众的哄笑,竟于当晚跳楼自杀!1995年9月,北京市某重点中学一位15岁女生因为议论老师“长得肥”,受到批评,自杀未遂,导致终生残疾。
1996年,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联合调查组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在“你的主要缺点”一项调查中,接受调查的16350名小学生中,有31.2%的人选择了“胆小”,是排名第一的缺点;5560名中学生中,有28.2%的人选择了“胆小”,是排名第三的缺点。
最近,还有一些调查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的中、小学生想到的是找家长或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等等。
面对现在的学生,老师都在共同的想法:我们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究其原因,我们的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自小就像花朵生活在温室里,自私、固执、不善交际在许多学生身上投下了阴影,这也加大了老师的教育难度。试问:一句婉转的批评都接受不了,还有哪个老师敢批评学生呢?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要教育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非一日之功。这需贯穿于整个成长过程中,从小就要重视,从点滴细微小事抓起,不少父母错认为孩子幼年时尚不懂事,挫折教育得待长大些才可行之。其实,挫折教育不是故意打击孩子,故意让孩子去尝试失败和痛苦,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坦然面对失败与挫折,同时在挫折以后学会自我调节,吸取教训。挫折教育与表扬鼓励一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有的“养料”。如果缺乏挫折教育,我们的教育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