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思教学促教学有效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w3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有效教学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立足于新课改对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
  
  教学必得有效,实施有效教学,悄然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教师如何促教学有效呢?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了优秀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即使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几十次重复而已;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而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当然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可见,有效教学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一定能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一、教学前的反思——为了实践的反思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在他的《语文退思录》里这样写道:我从事语文教育已有四十余年,……退思往事,失误之处不少,不只是方法上的失误,更要紧的是观念上的因循和迷惑。观念指导行为,行为决定成败,专家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在教学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才可能不断地提高我们有效教学的水平;退而思之,不如思考在前。所以近几年我在备课时养成了课前反思的习惯。
  如我在设计《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第一课时)时,就曾几次修改方案,不断地反思与探索。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有“石镰与陶器”和“古老的村落”两个子目。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况,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了落实课标,我最初的设计是用石镰、石斧新旧石器对比导入新课,觉得直接、形象。后来仔细一想,又觉得这样做有点拘泥于教材,似乎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于是就打消原先设计的念头,重新设计导入。课前我找到了陶埙(图片)——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乐器,又买到了用埙吹奏的乐曲当堂播放,让学生猜测其产生的时间,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经过课前的反思调整,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中的反思——在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中反思主要指向课堂教学,用于解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当学生在学习教学难点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时,我们应反思如何进行有效调控;当课堂教学中某一环节不能按计划进行时,我们应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实践证明,课中有效的反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我讲“文人的世界”,请学生介绍北宋的文学、诗歌成就时,学生兴趣浓厚,口若悬河,课堂气氛很热烈。但是请学生列举温州在宋代的文学、诗歌、戏曲等方面成就的例子时,课堂上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不是耷拉着脑袋,就是瞪着一双双无辜的眼睛。温州地方课程曾经对这方面的知识做了介绍,我想,大概是学生对这门不考试的科目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也没有看,结果没有同学知道这方面的知识。怎么办?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除非及时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灵机一动,我手机里不是录了一段温州鼓词吗?立马打开手机播放温州鼓词。然后问学生知道多少?学生都说在电视里看到过,但没有仔细看和听。我就提醒学生:“这是我们温州的宝贵文化,不要让它失传啊!还有南戏,你们平时有看过吗?”大家都摇头。于是我就播放温州精品文化的精彩片段,学生因为极想了解,所以特别聚精会神地看。这样,就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环节并不像教师课前所预设的那样,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用心反思,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轨道。同时,因势利导,把这意外发“难”及时纳入教学中,让它成为教学中难得的资源。
  
  三.教学后的反思——对实践的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和改进教学的策略,是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下面是我在讲解《季风的影响》中关于 “季风的不利影响”这一内容时的最初课堂实录。屏幕展示长江洪水的图片 ,要求学生看图片思考问题:说说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生:带来台风,洪水。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生:无语。师:自行根据课本总结:夏季风是降水的主要来源,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或来得迟、退得早,雨季的长短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引发涝灾或旱灾,从而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生产。明白了吗?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课后,学生迷惘的表情不时地触动我。我知道季风的不利影响是本课的小难点,单凭我 “苦口婆心”的讲解,过于抽象,效果差强人意!我在思考:能否借助信息技术铺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呢?于是我进行了修改,下面是我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实录。
  季风投诉台(展示洪涝和旱灾的对比图片)设问:投诉台接到了什么投诉?
  生:有些地方发生洪水,而有些地方却缺水,发生旱情……师:季风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生:沉思无语。师:读图活动(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自制东部地区雨带推进图),其实夏季风和冬季风每年都会有激烈的PK,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它们PK的场景,大家可要仔细观看,想想为什么季风有时引起洪灾或有时引起旱灾。师演示,并配上讲解:每年5月,夏季风开始登陆,此时的冬季风势力还十分强大,阻挠其北上,僵持不下,所以双方就在我们东南地区第一次交锋,当时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南一带。而进入6月,夏季风开始增强,来势汹汹,冬季风只能退让,当然它也不肯罢休,招来援兵助阵……所以夏季风是降水的主要来源,当然夏季风本身不稳定,季风来得早、退得迟,就会引发涝灾;或来得迟、退得早,就可能引发旱灾,从而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生边看演示边听讲解,不时发出:呵呵,真有趣,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可见,反思后进行整合修改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自然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此外,每位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也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如:有一次,我在给某班上完历史社会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认真的王某和张某在那节课上居然始终专心致志。后来,我仔细回想,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多媒体准备好?”王某和张某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堂上对他们热爱劳动的行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他们喜气洋洋,那堂课上争先恐后地发言,全神贯注地听讲,显得特别积极。对他们的变化我给以相应的激励,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囊中,并在此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想类似这样追求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
  当然,关于教学反思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发展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历史与社会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探索,才能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需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肖成全等.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邵丹玮.中小学教育,2005.
其他文献
“天衣无缝”,“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更多的是无奈。学生知识水平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的。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 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也是一种学习经验。 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以人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要求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主力,是时代前进的动力。而实践基于理论之上,用创新的思想,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创新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把学生引导到参与学习的实践中去。    一、用学生的心
期刊
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转化成语言的“吸收”。即积极情感对语言输入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    一、游戏激“趣”,激发情感    心理学研
期刊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动态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不断创新课堂的一种教学流程。那么如何建构生成式课堂呢?    一、全面柔性预设,为课堂生成敲响前奏    首先,准确把握教材。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苏教版教材素以人文性浓厚见长,而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文底蕴,没有对教材深层次的挖掘
期刊
在课内外,有不少孩子暴露出情绪方面的问题,经常表现为易怒,易消沉,孤僻等。通过对孩子们的反复观察,发现他们表现出的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正常的交往及学习生活。作为教师,就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孩子们情绪背后的苦恼,打开他们的心结,并进一步引导他们控制冲动,安慰自己,增强他们对压力的正确反应和恢复正常情绪状态的能力。    一 、做孩子心声的倾听者    研究表明,描述情绪对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有松弛作用。当孩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明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前进方向,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努力搞好教学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喜欢数学”和“会做数学”,“会用数学”,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下面就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如何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根据教材设计意图确定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选择对本节课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人的精神内核。同样,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根据文本本身所蕴涵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一、反复吟咏,在回味中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穿透文本,理解文本所蕴涵的独特的情感,就必须过好诵读这一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讨
期刊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学生普遍关心、广泛议论的热门话题。如果教学中避开“热点”走弯道,必然会使学生认为品德课是空洞乏味的说理课,从而失去兴趣。那么,如何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抓住“热点”,渗透思想教育呢?    一、“知己知彼”,摸清存在的热点问题    所谓“知己”,其一,是教师要通过借助报刊、电视等媒体了解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其二,就是要下工夫,吃透教材,理解教材,能运用教材的
期刊
主要内容:新课堂教师要改进观念,变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为创设情景主动 参与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合作学习,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看见不如亲身体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自己动脑、动手由亲身体验发现的东西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终身受用。著名数学家玻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因为这种方法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要提出的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实现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成为最大的可能,但是不合理使用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过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会给学生造成视觉的疲劳;不科学地使用多媒体会给教学、给学生带来太多的“无关”刺激而造成注意力分散。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基本功不能体现而造成传统的教学优势体现不出来。本人通过教学的实践,认为多媒体教学应着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