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y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实现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成为最大的可能,但是不合理使用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过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会给学生造成视觉的疲劳;不科学地使用多媒体会给教学、给学生带来太多的“无关”刺激而造成注意力分散。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基本功不能体现而造成传统的教学优势体现不出来。本人通过教学的实践,认为多媒体教学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优势
  
  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的途径,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讲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好的方法。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基本功不能体现出来,传统的教学优势得不到发挥。有条件的学校,部分老师多媒体的使用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课件代替教案,以做课件代替备课,以投影代替板书。教学思路被网络媒体所左右,让原有好的教学风格被流水线的程序湮没,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风格及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网络教学媒体制约师生的思维空间,影响教学效果,最终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使以学生为主体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的基本功,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多媒体在教学中起辅助的作用,但其在师生间面对面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方面所带来的良好的效果,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都不能替代的。
  
  二、 使用多媒体教学要避免形式主义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媒体,要注重实际效果,避免形式主义。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是“绣花枕”,也不是“花架子”,它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难以突破的重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如果对于一句两句话就能使学生明白的内容,我们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与精力去制作课件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常有的现象是:学生上课开开心心,下课忘得干干净净;老师上课讲得清清楚楚,学生下课糊里糊涂。学生对课上知识的掌握只是浮于表面,接受了太多的“无关”刺激而造成注意力分散,没有寻根究底。老师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对上课的重难点没有扎实地掌握。教师应该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制定恰当的策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定位要准确——辅助教学
  
  多媒体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但它的使用功能是有限度的,不能喧宾夺主,它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充分、合理、有机地体现人脑和电脑的结合,已经成为多媒体教学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1.为教学提供广泛的素材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课本里所不能体现的,可以运用网络搜索进行大量的补充,譬如: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问题,为了使案例更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以学生周边环境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剖析,让学生有话说,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解决实际问题。
  2.把静态变为动态
  在教学过程中,把不易理解、难以描述的内容直观化,由静态变为动态。譬如:升国旗仪式的具体程序,以及升国旗时行注目礼的庄严的态度等,教师很难用语言把所要求的氛围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动态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把宏观抽象的、微观的变为直观的
  在科学的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天体的运行,宇宙空间的变化等,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播放,教师无须太多的讲解,只须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掌握。在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国体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利和弊,通过网络播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组织形式的片段,不用教师在言语上做文章,就能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的使用要注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科学地选择使用多媒体,过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影响,这是运用多媒体时经常被忽视的问题。
  1.多媒体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性地使用多媒体,容易使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学习效果。
  2.注意光源对学生视力的影响,多媒体所释放出来的屏闪的辐射,对眼睛具有相当强烈的危害,长期受这种光源的刺激,学生的眼睛会严重受伤害。
  3.多媒体教室中,为了保证图像亮度、分辨率,使学生看得更清晰,我们经常要挂上厚厚的窗帘以挡住太阳光线,窗明几净的教室好像成了地下室,在这种环境下阅读光线严重不足,对学生的视力造成严重的影响。
  
  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节约能源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媒体,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节约能源。
  1.多媒体设备投资大,折旧率高,损耗大,使用多媒体时要合理使用,加强保护。常规电教设备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幻灯机、投影仪在图像亮度、分辨率等方面都比投影机和摄像机好,而幻灯机、投影仪成本低,使用方便,维护简单,若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用,不仅能发挥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同时又节约了能源。
  2.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节约,减轻学校的经费负担。灯泡寿命是有限的,一只爱普生 EMP-5000/7000灯泡正常的使用寿命约在2时左右,目前在国内销售的爱普生投影机灯泡最新的价格在3000元。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就像艺术家,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使课堂这一大舞台充满吸引力。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正掌握好这门艺术,不仅要求学生从全局上把握知识体系,而且要从全局上把握好科学思维体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就是开创趣味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开创趣味课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第一步,激趣。  1.新而生趣。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方法:
期刊
“天衣无缝”,“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更多的是无奈。学生知识水平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的。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 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也是一种学习经验。 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以人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要求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主力,是时代前进的动力。而实践基于理论之上,用创新的思想,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创新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把学生引导到参与学习的实践中去。    一、用学生的心
期刊
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转化成语言的“吸收”。即积极情感对语言输入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    一、游戏激“趣”,激发情感    心理学研
期刊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动态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不断创新课堂的一种教学流程。那么如何建构生成式课堂呢?    一、全面柔性预设,为课堂生成敲响前奏    首先,准确把握教材。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苏教版教材素以人文性浓厚见长,而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文底蕴,没有对教材深层次的挖掘
期刊
在课内外,有不少孩子暴露出情绪方面的问题,经常表现为易怒,易消沉,孤僻等。通过对孩子们的反复观察,发现他们表现出的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正常的交往及学习生活。作为教师,就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孩子们情绪背后的苦恼,打开他们的心结,并进一步引导他们控制冲动,安慰自己,增强他们对压力的正确反应和恢复正常情绪状态的能力。    一 、做孩子心声的倾听者    研究表明,描述情绪对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有松弛作用。当孩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明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前进方向,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努力搞好教学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喜欢数学”和“会做数学”,“会用数学”,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下面就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如何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根据教材设计意图确定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选择对本节课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人的精神内核。同样,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根据文本本身所蕴涵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一、反复吟咏,在回味中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穿透文本,理解文本所蕴涵的独特的情感,就必须过好诵读这一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讨
期刊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学生普遍关心、广泛议论的热门话题。如果教学中避开“热点”走弯道,必然会使学生认为品德课是空洞乏味的说理课,从而失去兴趣。那么,如何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抓住“热点”,渗透思想教育呢?    一、“知己知彼”,摸清存在的热点问题    所谓“知己”,其一,是教师要通过借助报刊、电视等媒体了解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其二,就是要下工夫,吃透教材,理解教材,能运用教材的
期刊
主要内容:新课堂教师要改进观念,变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为创设情景主动 参与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合作学习,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看见不如亲身体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自己动脑、动手由亲身体验发现的东西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终身受用。著名数学家玻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因为这种方法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要提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