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战争》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2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冬天的战争》以前苏联为了改变列宁格勒方向的边界安全而对芬兰发动的侵略战争为题材,导演通过画面的表述,向观众再现了战争的惨烈状况,导演也以此强烈地表达了战争毫无理性的毁灭性。
  关键词 战争 芬兰 电影 帕克·帕类克
  
  《冬天的战争》是一部芬兰电影,电影主要是以前苏联为了改变列宁格勒方向的边界安全而对芬兰发动的侵略战争为题材。2008年有一部波兰电影《卡延》入围了当年的奥斯卡外语电影评选。这部电影同样是反映1939年苏联为了改变西部边界而对波兰发动侵略战争,以枪杀波兰战俘为题材。相对于芬兰电影,波兰电影可能被中国的观众所了解。然而,对于芬兰电影大家可能很少接触到,以上世纪苏芬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中国观众可能更是观者寥寥了。
  在一段对苏芬战争发生的简短介绍中,电影以苏军第23步兵团军队日志和参战人员回忆为主要内容展开。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和一个上了岁数的老年妇女,他们一起注视着即将出征的儿子和丈夫。主人公马提和弟弟帕维出现在画面中。1939年10月13日,兄弟二人整理行装后,准备去军队报到。马提的妻子抱着孩子,怀着不安的心情目送着丈夫,而母亲则追出去嘱咐马提照顾好弟弟帕维。导演通过马提安慰母亲苏芬两国会达成和解的对话中,表现芬兰人并不希望看到战争。
  在军队集结地的场景中,导演呈现给观众一片繁忙的画面——接到战争动员令来报到士兵很多,但是芬兰军队却没有办法为他们提供军服,有些士兵只被发给了武装带和帽徵。他们就这样不得不穿着便装去前线参加战斗。接下来导演通过在火车上士兵的对话来表现芬兰政府和人民还是希望通过英、法、德、瑞这些欧洲国家来斡旋避免战争。
  可是当战争不可避免的开始的时候,芬兰人民拿起武器无所畏惧,勇敢的去面对侵略者。接下来导演给观众表现了战争惨烈的一面,在阻挡苏军进攻战斗中,老兵约瑟被炮弹击中阵亡,这位参加过1918年国内战争的老兵在战争一开始就牺牲了,这预示着马提与帕维和他们的战友们将面临的一场艰苦的战斗。在战斗中马提兄弟和战友们用步枪、机枪、反坦克炮等轻兵器,阻挡着动用飞机、坦克和重火炮等作战的苏军进攻。导演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芬兰军队就是在这种军事不对等的条件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情景。
  战争的间隙,受伤的帕维得到了短暂的休假。当亲友们询问帕维战斗情况时,帕维显得相当冷漠,不愿意过多地去谈论残酷的战争。当帕维去女友家作客时,女友的父亲和帕维谈起了从报纸上看到的战争情况。女友的父亲能为有一个杀死了三十个敌人的女婿而自豪。可是当帕维听到这些情况后,只是解释到这都是报纸的报道,实际的战况比报道要惨烈得多,没有人会希望战争发生。笔者在这想到了另一部经典的战争电影《西线无战事》,主人公保罗在回家休假过程中,原来学校的校长让保罗讲一下真实的战争,当保罗看到那些比他年纪稍小,充满战斗热情的学生们的时候,保罗同样是用血的事实来告诉学生们战争是多么的残酷。保罗希望让学生们从冲动中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
  回到影片中来。在去前沿战岗的路上,帕维被一发炮弹炸得身首异处,这一切就发生在哥哥马提的面前。马提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只能把被炸碎了的尸体一点点收集起来。在马提回家休假的时候。母亲和马提谈起了弟弟帕维的葬礼,母亲告诉马提说抬棺材的亲友们感觉帕维的尸体在棺材里像水一样在四处流动。而目睹弟弟牺牲情况的马提只能安慰母亲那是一种错觉。在和妻子短暂的相处了几天之后,马提又将重返前线。
  通过对马提兄弟俩休假的画面表述,导演向观众传达了芬兰军人对这场残酷战争的认识,以及他们也有家庭和亲人,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可是当侵略者来侵略家园的时候他们又不得不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国土与家园。充分表现了芬兰军人的英雄主义精神。
  重返前线的马提和战友们再次投入到残酷的战斗中,面对着在坦克和飞机掩护下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芬兰士兵只能用轻武器和“莫洛托夫”燃烧弹样简陋的反坦克武器来一次次的阻挡住敌人的进攻。面对着涌入战壕的苏军士兵,马提和他的战友们只能用匕首、刺刀和枪托来和敌人进行肉搏。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有的士兵精神崩溃了,采用自杀式的进攻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但是马提和大多数的战友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可是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马提只能看着自己的战友在战斗中一个个的离开自己。芬军的防线在苏军的进攻下,一点点的在向后退却。在敌人一次更加凶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后,面对着如潮水般涌来的苏军士兵,阵地上只剩下马提和另外一名士兵,两人躲在一个弹坑中,都已经绝望了。也就在这个时候苏军停止了进攻,在前线欢呼。这时有飞机投下传单,原来苏联和芬兰已经达成了协议,战争结束了……
  纵观全片,导演用自己的手法诠释了自己对战争的残酷。通过画面的表述,向观众客观地反映了芬兰在战争开始时在武器装备和军事实力方面与苏军的差距。作为战争片,虽然没有那种史诗般的战争场面,但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依然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同时也表现了芬兰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爱国精神。虽然,面对强敌,但是以马提亲兄弟为代表的芬兰士兵,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土与家园,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这部影片应该可以被称为芬兰版的《西线无战事》。
其他文献
摘要 在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由于君权最终决定着儒生的身家性命,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和儒学“儒雅”风范价值取向的长期影响,使得儒生逐渐形成退避妥协的柔性人格。相形之下以血性勇气胆气为主要特征的剑客人格虽不入主流,但其具有的刚健进取风貌很好地弥补了儒生人格刚性不足的缺陷,《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就是这种剑客人格的代表,反思这两种人格之间的差异,能够使我们民族的文化人格朝更为健康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 儒生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电影娱乐类杂志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为摆脱危机,包括《大众电影》在内的电影娱乐类杂志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商业化操作。在进行商业操作的同时,《大众电影》编辑们并没有放弃精英立场和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在对国家电影进行监督、提升读者的欣赏水平以及关注国家热点新闻等方面都有明显体现。  【关键词】 《大众电影》  商业化  精英立场  【Dol】10.396
[摘要] 将存在的荒谬,人性的虚伪,现实的异化推演到一个极端的境地,我们就走进了楚门的世界,这个看似奇思妙想的黑色喜剧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存在的寓言。知识、技术与权力融为一体,成为异己的力量,无情的拷打着人性的脆弱,楚门由影像中的被观赏的“他者”,走向实实在在的真人的生活,经历了一个浮士德似的“成人”的旅程。他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真实、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意志。  [关键词] 存在 荒谬知识
[摘要]在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与北京“人文奥运”建设的互动中,北京奥运如何充分利用电视传媒实现“人文奥运”的有效宣传,电视又怎样借助对人文奥运的传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与社会影响力,是本文研究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本文立足于电视传媒与“人文奥运”宣传的双重视野,深入分析了两者的需求与互动,并就电视传媒如何做好人文奥运宣传提出了建议,以期对于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与“人文奥运”的有效传播提供理论支持与实际参考。
[摘要] 美国影片《刺杀肯尼迪》是一堂很好的公民教育课。影片教育观众,公民要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因为再好的制度也只是外在形式,必须时刻警惕和监督政府滥用公权。公民要有正义精神,即使这件事情与我无关,即使可能会伤及个人利益,但为了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公民也要探索真理、维护正义。影片更是在教育中国的电影艺术家,电影是国家主流文化的载体,拍摄影片就要以民族国家命运为重,以鼓舞和激励公民精神为重。  [关键
摘要: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一场并非多余,相反,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多重的审美价值。小丑的问答和歌曲戏谑式地揭示了人的生存之境。这一场言说死亡,也在呼吁再生的意志,它可以被看作第五幕的序曲,并汇入全剧的主题。从审美的角度看,莎士比亚使诙谐与严肃共存于同一情节之中,既带给观众娱乐,也令观众沉思。第五幕第一场有着民间诙谐文化的风格,人物无所顾忌的思绪活跃而富有张力,却又导向澄澈庄严的思想之境。
[摘要]在流行甜蜜爱情片的今天,叶念琛影片中所表现的残酷爱情震撼了不少观众,这与香港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大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在残酷爱情的故事表象下,潜藏着滋生于后工业时代土壤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后现代的游戏性、复制性、反讽、戏拟等在片中随处可见。  [关键词]叶念琛 后现代 残酷爱情    如果说中国大陆还没有产生完整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及文学的社会土壤,那么香港这个被英国殖民统治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
摘要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一部很“挤”的电影,和我们过于挤压的生活没有在心理感受上拉开距离,人性的简单化处理瓦解了悲剧感的可能,东方元素的堆砌挤占了对人性的丰富与关注,在大量金碧辉煌的道具的排场之下,“人”竟然被忽略了,整个画面尽显缭乱的拥挤感。  关键词 商业大片 《满城尽带黄金甲》 电影    以前,热闹和拥挤会是我们对城市的感觉,也是对过节的感觉。不管什么时候,成都春熙路永远都像过节一样,熙
摘要:电影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消费心理,但同时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了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好莱坞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单单是一味迎合观众,更重要的是把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中国电影繁荣的背后,也应该发现其浮躁和趋同,在一步步迈向商业的同时,也一步步失去传统。唯有商业与传统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亮出中国商业大片的民族
[摘要] 作为重要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本雅明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尤其对20世纪中期的集合美术和波普艺术产生理论指导作用,标志着现代艺术向后现代的转变。  [关键词] 审美规范 美学 理念 波普艺术 机械复制    我们正面临一个文化的新阶段,在动机和本源上代表了一种摧毁现代主义文化遗产的强烈欲望。这种新的感性对各种观念已经毫无兴趣,对复杂整一的文学结构也不感兴趣,这些是我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