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大片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ubuj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消费心理,但同时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了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好莱坞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单单是一味迎合观众,更重要的是把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中国电影繁荣的背后,也应该发现其浮躁和趋同,在一步步迈向商业的同时,也一步步失去传统。唯有商业与传统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亮出中国商业大片的民族品。
  关键词:传统 商业 电影 冲突与融合
  
  一、痛并快乐着的中国商业片
  
  2000年华语古装片《卧虎藏龙》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原创音乐、摄影、艺术指导4项大奖,商业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融合。也许是由于商业化大片国内外市场回报的巨大诱惑,一大批国内导演先后拍摄古装巨制上映,形成了中国大片的制作发行模式。影片《英雄》摄取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十面埋伏》过度追求华丽与美艳《无极》过分强调感官冲击力,都忽略了对文本的构建与升华,作为本土电影《夜宴》“中国味道”却相对平淡,“东洋风味的汉文化表达”让观者诧异,限定了艺术品格的高度《三枪拍案惊奇》在媚俗的颜色和表演中,只是又欣赏了一遍小品。形成了中国古装大片的叫座不叫好的现象,这主要是忽视了影片的伦理色彩、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华丽的形式与苍白内容形成了巨大反差,奥斯卡情结、商业化追求和故事的弱化是导致中国大片状况的原因。也许是应该说,新世纪以来中国大片开创了商业电影的制作发行模式,境内外民间资本的投资、著名导演的执导、大腕明星的加盟、大张旗鼓的宣传、全球市场的拓展,对于中国电影的走向国际化具有毋容置疑的意义,也改变了好莱坞大片几乎垄断中国电影市场的局面。
  故事弱化也是中国大片问题的症结。大多存在着重形式轻故事的弊病,导致场面大情节少的缺憾。但这并不能显著地提高观众洞察人物内心和故事内在脉络的能力。从总体上看,中国大片并非完全一无是处,在走向国际市场上至少探索出一条可行道路,开拓出了中国商业化大片的模式,在视觉的;中击力上也是有所突破的。同时,中国大片的短处与弱点也是十分明显的,既应有竞争奥斯卡的雄心,也当摆脱奥斯卡至上的情结。在关注国际市场的同时,精心结构影片的故事情节,努力拓展影片的文化内涵与人性深度,克服题材单一化、审美统一化、故事幼稚化的弊端,在注重中国大片的商业性同时,仍然注重与传统结台的艺术性,创造出中国式的经典大片,真正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好莱坞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吸收电影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探索,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具有艺术个性的电影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同时,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也得益于它支持一些电影艺术家不放弃认为电影是一种艺术的观念。正是由于好莱坞对电影艺术的重视,所以才产生出了像《现代启示录》、《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名单》这样的优秀影片。虽然好莱坞盛产商业片,但好莱坞也是把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结合得最好的地方。因此,吸取外资和好莱坞经验,中国电影因此发生的变化,可能是有益的,可以把中国传统个性与西方现代经营融为一体。
  
  二、“大片”背后国际化和本土化。
  
  西方文化中关于境界观内容的东西也有不少,如《精神现象学》就是说人的精神层次论的,但在西方它毕竟不是主流,原因可能是西方文化习惯于横向的因果性思维,而东方文化长于纵向的发展性思维。作为世界级的导演,张艺谋对审美有种特殊的感悟,同时,他通过电影艺术手段对境界观、自由观的审美感受,会给观众带来很高艺术享受,同时也会展示中国文化的审美特色,当然,这也要求审美者的审美品质达到一定水平,如对自由形式的品味,对神秘氛围的感应等。国产大片试图走向世界,——其实主要是走向好莱坞,也是国人的“奥斯卡”情结在作祟,试图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并不相同的市场。面对着文化上的焦虑,内部的文化趣味和外部的会有相当的差异,使得这些电影在国际化和本土性格之间有了难以弥合的裂痕。现在中国的观众对于大片似乎有一种“负面期待”,以至于每一部大片都成为了一场文化事件。数十次冲击奥斯卡,也只有李安的《卧虎藏龙》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引发了众多导演们一发不可收拾的武侠梦。《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卧虎藏龙》都是在一个特殊时期下,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西方的某种需要而获奖。中国走向世界的民族电影目前多是对西方观众那种猎奇的接受期待的满足,对中国主流文化和主流生活的展示并不多,大多数人的生活,而是流干边缘化,执着于过去。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了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比如美国的大片处处体现美国精神,积极向上、健康温情,在输出意识形态的同时还让人甘之如饴。比如《阿甘正传》里面对美国精神的宣传《拯救大兵瑞恩》对个人生命的重视。而中国大陆电影在国际化语境中,却迷失了,缺乏一种自觉的独立性。
  中国商业大片只要不丢弃本土化的创作思路和叙事原则,就能够在国人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大片形象和口碑,同时也不妨碍中国商业大片更好地打入海外电影市场,乃至最终真正地亮出中国商业大片的民族品。
  
  三、共通的话语方式
  
  《阿凡达》主题其实也很简单,但想象力和科技弥补了其不足,也很轻松地展现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方式。像一些纯情韩剧《八月照相馆》、《假如爱有天意》还有日本《四月物语》之类的能够受追捧,都是因为宣扬了真的美的东西,纯净不矫饰。东方人的感觉往往很细腻,很生活化。有一种含蓄婉约之美,这个是西方人所没有的。中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点,价值观的变动和给自己定位的调整、命运、心理状态的变化、现实生活与生俱来的戏剧性,是西方电影目前还不可能替代的文化优势。其成功手法可以供中国电影借鉴,但核心必须是中国自己的,而不是被同化。本土化的成功在2006年的夏天,一部《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颇受赞扬,叫好又叫座。把一个国际商业化的故事彻底本土化了,在好莱坞的结构之下,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在它的背后,人们看到了当今的社会拜金主义、诚信危机泛滥的焦灼现状,让人感受到人物塑造的真实性。《疯狂的石头》对于中国内陆电影来说无非是个巨大的贡献。中国电影市场上需要这样的现实的喜剧,虽然可遇不可求,但是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它的成功有许多的原因在里面,但是那种本土化的手法也是值得学习的。
  《赤壁》是传统文化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产物。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强大的明星加盟,吸引了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其次,吴宇森呈现给我们的三国故事,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用自己的拍摄风格和演绎方式为观众酝酿了一场实实在在的惊天宏伟的战役,再现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风格。吴宇森先生没有真把《赤壁》当历史片来拍,是以娱乐为目的面向全世界观众的一种尝试。这场著名的火战更多的是吴宇森先生所要呈现给众人的全新角度的尝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大片的“温情”结合。
  国内外经验证明:电影业内成功的营销模式,都是根据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消费心理而特意打造的。电影观众追求新奇,因此电影要持久拥有观众,本体语言上的不断创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阿凡达》的面世,给世界电影注入了不仅是力量,也带来了一种动力,一次革命。中国本土电影在学习中前进,需要把自己的传统与世界商业文化潮流结合,使两者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又能相互融合,创造新的天地。
其他文献
[摘要]开心网因其娱乐性、互动性的特点,成为大批年轻白领喜爱的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厂商将开心网视为优质的广告平台,纷纷将自己的产品植入其中。但随着植入式广告数量的增加,用户有了不好的游戏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对开心网的植入式广告进行冷静的思考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开心网 网络游戏 植入式广告    作为国内第一大社交网络的开心网,在2008年3月成立以来,凭借“争车位”、“朋友买卖”、“
摘要: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以其新奇的拍摄手法和独特的创意表现,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让·皮埃尔·热内在把握大众审美期待的同时不失个人风格,以超现实的奇幻影像传递出人世间的情感之光,不仅让观众得到视觉上的娱乐与享受,更使他们获得内心深处的感动,使人们产生对于人生的思索与感悟,重拾那份对美好事物的深情与执着。  关键词:风格 奇幻 主题 感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黑店狂想曲》、《
摘要 在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由于君权最终决定着儒生的身家性命,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和儒学“儒雅”风范价值取向的长期影响,使得儒生逐渐形成退避妥协的柔性人格。相形之下以血性勇气胆气为主要特征的剑客人格虽不入主流,但其具有的刚健进取风貌很好地弥补了儒生人格刚性不足的缺陷,《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就是这种剑客人格的代表,反思这两种人格之间的差异,能够使我们民族的文化人格朝更为健康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 儒生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电影娱乐类杂志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为摆脱危机,包括《大众电影》在内的电影娱乐类杂志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商业化操作。在进行商业操作的同时,《大众电影》编辑们并没有放弃精英立场和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在对国家电影进行监督、提升读者的欣赏水平以及关注国家热点新闻等方面都有明显体现。  【关键词】 《大众电影》  商业化  精英立场  【Dol】10.396
[摘要] 将存在的荒谬,人性的虚伪,现实的异化推演到一个极端的境地,我们就走进了楚门的世界,这个看似奇思妙想的黑色喜剧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存在的寓言。知识、技术与权力融为一体,成为异己的力量,无情的拷打着人性的脆弱,楚门由影像中的被观赏的“他者”,走向实实在在的真人的生活,经历了一个浮士德似的“成人”的旅程。他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真实、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意志。  [关键词] 存在 荒谬知识
[摘要]在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与北京“人文奥运”建设的互动中,北京奥运如何充分利用电视传媒实现“人文奥运”的有效宣传,电视又怎样借助对人文奥运的传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与社会影响力,是本文研究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本文立足于电视传媒与“人文奥运”宣传的双重视野,深入分析了两者的需求与互动,并就电视传媒如何做好人文奥运宣传提出了建议,以期对于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与“人文奥运”的有效传播提供理论支持与实际参考。
[摘要] 美国影片《刺杀肯尼迪》是一堂很好的公民教育课。影片教育观众,公民要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因为再好的制度也只是外在形式,必须时刻警惕和监督政府滥用公权。公民要有正义精神,即使这件事情与我无关,即使可能会伤及个人利益,但为了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公民也要探索真理、维护正义。影片更是在教育中国的电影艺术家,电影是国家主流文化的载体,拍摄影片就要以民族国家命运为重,以鼓舞和激励公民精神为重。  [关键
摘要: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一场并非多余,相反,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多重的审美价值。小丑的问答和歌曲戏谑式地揭示了人的生存之境。这一场言说死亡,也在呼吁再生的意志,它可以被看作第五幕的序曲,并汇入全剧的主题。从审美的角度看,莎士比亚使诙谐与严肃共存于同一情节之中,既带给观众娱乐,也令观众沉思。第五幕第一场有着民间诙谐文化的风格,人物无所顾忌的思绪活跃而富有张力,却又导向澄澈庄严的思想之境。
[摘要]在流行甜蜜爱情片的今天,叶念琛影片中所表现的残酷爱情震撼了不少观众,这与香港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大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在残酷爱情的故事表象下,潜藏着滋生于后工业时代土壤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后现代的游戏性、复制性、反讽、戏拟等在片中随处可见。  [关键词]叶念琛 后现代 残酷爱情    如果说中国大陆还没有产生完整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及文学的社会土壤,那么香港这个被英国殖民统治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
摘要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一部很“挤”的电影,和我们过于挤压的生活没有在心理感受上拉开距离,人性的简单化处理瓦解了悲剧感的可能,东方元素的堆砌挤占了对人性的丰富与关注,在大量金碧辉煌的道具的排场之下,“人”竟然被忽略了,整个画面尽显缭乱的拥挤感。  关键词 商业大片 《满城尽带黄金甲》 电影    以前,热闹和拥挤会是我们对城市的感觉,也是对过节的感觉。不管什么时候,成都春熙路永远都像过节一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