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式”阅读法在自主式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指的是用简单的地图语言形象地描述历史。更确切地说,地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法则,将地球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通过概括和取舍用符号缩绘在平面上的图形,用地图语言描述历史现象,即用点、线、面、颜色、符号和文字阐释事物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历史地图册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功能,生动而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地图不仅具有知识的传播功能,而且具有能力培养的功效,承担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的任务。在历史自主式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历史地图来提高阅读能力呢?我称其为“地图式”阅读法。
  在讲授九年级历史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如何在地理方位上让学生把握新航路的范围,可以把地图制成幻灯片,但对于不能集中精神看黑板的学生来说,这不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是否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新航路呢?历史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提供了便利,于是,学生拿着自己喜欢的颜色笔,对照书本阅读寻找新航路的路线,再在图册上标记出来,人人都有事可做。
  那么,学生们划出的路线是否准确呢?教师便可以再次提出活动,要求学生们看书寻找相关航海家航海的信息点来应证自己的路线是否准确,这样,地图册俨然成为学生们一展航海英姿的小舞台,终于寻找到准确方位:15世纪前叶,东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陆路,从小亚西亚出发,沿黑海、里海经过中亚到达中国和印度;第二条是经叙利亚、两河流域抵波斯湾,换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国;第三条是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出红海,经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国。当时,红海以东和地中海一带的贸易,分别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垄断,后又被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诸国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寻找到一条绕过地中海东部,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课文只从一个方面进行表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条件或原因呢?教师可以将查询来的资料制成多张幻灯片,但无疑走马灯式的播放让容易分心的学生又有了可乘之机,地图册又帮助了我,上面有相关新航路开辟条件的介绍:地圆学说、造船技术、罗盘针,这样,大大减少了幻灯片的张数,也便于学生集中思想。
  从地图上的大海、大洋的阻挡,奥斯曼帝国横挡于东西方大陆之上,更从形象上便利了学生对于书本内容的阅读理解:《马可·波罗行纪》中,把东方描写得富丽繁华,介绍中国和印度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对憧憬黄金的欧洲上层分子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东方去寻求黄金。另一方面,欧洲贵族亲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东方的珠宝、瓷器等贩运到欧洲而大获其利,这更坚定了他们去东方寻金的决心。也了解了当年航海家冒着生命危险开辟出来的航路。
  怎样熟悉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呢?地图册又帮了忙,让学生对照课本知识,在地图册上画一画路线。
  ①1487年,迪亚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这是探寻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国王认识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东航行可以到达亚洲,因此,就把这个地点称为“好望角”。
  ②1497年~1498年,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
  ③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所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于是这个大陆就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④第四位探寻新航路的是麦哲伦。他率领的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1519年,麦哲伦带领5艘船,262人组成的远航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因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三个多月,很多船员因饥渴而死去。当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时,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麦哲伦在冲突中被杀,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从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于是,交错的路线又加深了学生对于新航路开辟影响的认识: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本课中,将复杂的文字变为简单的地图线条,将抽象变直观,“地图式阅读”增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探究活动,这不正是新课程的要求吗?
  由于学生有了多次“地图式阅读”的尝试与经历,因而无论看到什么地图或图册上的图片,已经不再是漫无目的的猎奇或寻找趣味,而是学会了品味历史内容、捕捉历史信息,也形成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良好习惯,观察图片、体会意义,无疑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想象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地图式阅读”不仅可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罗峰
其他文献
沥青含量是沥青混合料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分析了实验室沥青含量的检测数据,与实际对比,揭示了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而对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
在专用短程通信(DSRC)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个性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了该系统的结构、讨论了路边设备与车载设备之间通信以及信息中心与路边设备之间信息传输,介绍了系
学前街是无锡昔日最具有人文气息的地方。旧时的文庙贡院就设在这里,是无锡历史上有名的文化中心。现在虽然只剩下几间标志性的建筑,但代之而起的是几所无锡一流的学校,加上附近
无粘结筋能够在混凝土中滑动,计算时不能采用有粘结力预应力筋所用的平面假定来确定无粘筋中的应力,应采用公式和试验值比较的方法确定有关设计参数,研究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
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是阅读。作为语文教师需要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步入文化殿堂,尤其是文学殿堂,让阅读去拓展心灵视野,走进那美丽的文字、文化与文明的世界中。现以七年级语文《散步》一文为例,探讨如何以阅读去品析语言文字丰富的人文精神世界。  一、“激发情感,渲染亲情”的范读  《散步》讲述了一家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的故事,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乃至人生成功的基础。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巧用“四法”,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注意疏导 , 防微杜渐  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教师就像一个指挥员,在控制着事物的发展。作为一个指挥员既要能运筹帷幄,又要明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