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处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z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把阅读与鉴赏活动的意义提到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有个性发展的“整体的人”的高度。新课改尊重个体、注重内涵、关注发展的人文性特点即由此体现。
  通过文本的阅读和鉴赏,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对个体与周围世界(国家、社会、自然)的关系产生理性的思考,从而达到客观认识和深刻理解(领悟)的程度,也就基本实现了阅读与鉴赏的目的。我把这一过程称之为“读”到“悟”的过程。
  但学生如何才能悟到我们事先设定的教学核心目标呢?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例,现今的学生生活面窄,怎么让他们体会、感受到自然的美、自然伟力的震撼?怎么让他们对自然有亲近感?因为这些自然现象他们都看不到,或者难得看到。没有感知,何来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理解?我建议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1.通过情境的设定带学生走进文本
  既然领悟是困难的,我们不妨采取“体悟”的过程:让一些学生将自己所拍摄的壮美的风景图片或制作的DV作品带到学校来互相交流,备课组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南方水乡和西北落日的美图,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受和美丽的向往。同时,让有体会的学生谈身处美境的感受,以激发其他同学形成对自然的好感、对自然美的喜爱。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江南的冬景》和《西部地平线》去领悟自然的美了。
  2.注重将学生获得的感受通过相关语文载体具体化
  《江南的冬景》与《西部地平线》侧重于对自然的感性层面的欣赏,学习时,应在文本解读中突出文章本身的审美蕴味的把握,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感受,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在文本研习的整个过程。在课堂上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一个呈现的是江南的细腻温婉,一个摆明了是西部的大气辽阔。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两篇文章有不同的描写对象,语言风格也有较大差异。差异在哪里?让学生通过阅读能体味到祖国南北截然不同的两种味道来。建议在对比中加强诵读,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和领悟。《江南的冬景》最好一边读一边能在脑中出现画面,品味作者写景的层次,所用的色彩,用语的特色,景物的意蕴;《西部地平线》则可让学生在读完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来。还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同类文章,课堂交流,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比较南北风光给人的不同感受。
  3.课前充分的预习是课外延展的保证
  “感悟自然”板块是两篇古文。它们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除了进行正常的字句疏通外,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内容上可适当做一些延伸,文言要上出深度来,必须建立在对文意较熟悉的基础上,预习工作就至关重要,文言的预习既要到点(字句落实)也要顾及面(基本文意、作者思想),教师可就重点字词提出预习要求,同时让学生查阅两篇课文的背景资料,最大限度地强化对文章的预先理解,上课就能直接切入中心内容。两篇文章解读的着眼点应放在: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发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其实这套教材暗含三个梯度,人和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要很好的让学生理解教材的用意。
  4.学习文本,放眼周围,关注社会,达到“从书中看世界”的效果
  《神的一滴》和《像山那样思考》的不同在于:梭罗的《神的一滴》更多是从感性的生存方式方面提供了一种自足的生存境界,而《像山那样思考》则带有明显的生态忧患意识,带有很多理性的思考。文本研读的展开可以从以上描述的异同中寻找切入口,也可以分别研读,加以比较。重要的还是求同,让学生学习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教学文本时,除了关注他们的思考之外,要启发学生关注寂寞的境界以及人与社会的问题。
  总之,对于新教材的教学研究和把握,空间很大,方法很多,只要我们能多思考,多钻研,我们一定会觉得这条路上风光无限,我们一定会让新课改的果园里结出丰硕的果实来。
  张青,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高述新
其他文献
散文阅读一直是高中考试的“重灾区”,怎样才能做散文阅读题,力争获得理想的高分呢?根据历年的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理思路,找线索,按线索把握主旨。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在这“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如果把握了文章的来龙去脉——线索,也就把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就可以
语文味教学虽然有浓郁的文化性,但是这种文化性与一般的文化教学还不同,语文味教学中的文化味儿是有前提和依托的,那就是生命体验。从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的课例来看,无论是“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还是“从《荷花淀》看中西文化”,都有执教者鲜明的独特的生命的印迹,这种生命的印迹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教学的文化味儿。因此,是丰富的生命体验产生了课堂教学的文化味儿,而不是相反。要说语文味儿教学流派与其他流派的不同,最核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一节中对写作的目标与内容进行了新的描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内容的变化势必引起作文教学的新一轮改革。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中,作文已成为全社会强烈关注的“焦点”,中学生作文状态的异化现象也成为全社会的“谈资”。 
《光明日报》消息,“高中课程改革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相结合,即以共同必修内容为主体,突出基础性,同时反映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要以课程多样化来推动高中教育多样性,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前不久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上表示。谈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时,刘利民提出,新的课程方案既要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要满足不同潜质学
中国作家网消息,4月18日,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致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介绍该书店创办北京首家24小时书店的情况。信寄出之后的第四天下午,樊希安接到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李克强在回信中赞三联开设24小时书店:“获知你们于近日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这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喻示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仍需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
怕作文是一般同学的通病,一些同学甚至“谈文色变”,作文之前,先畏惧了三分;作文之中,空洞乏味,往往端起架子,中心未明,便已草草收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同学们对写作变畏为乐,进而由乐而爱,把写作当成自己宣泄情感、抒发胸臆、感悟自然与人生之美的最直截的媒介和载体,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
姜广平:王教授您好!您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发表时,我们还在大学里读书,当时,学术界对您的这部主要著作反响极大。我记得当时我们不止一次通读您的这部大著。邮购或者复印了当时两期《文学评论》,您在文章中明确区分了中国现代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并把鲁迅小说置于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考察,成为新时期鲁迅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客观
红安县第一中学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于1937年秋亲自创办的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名校,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示范高中。原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多次来校视察。2002年5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李鹏亲临学校并题写校名。奥地利教育家诺特夫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真生清人等外国知名学者纷纷来校考察。  这所百年老校的优秀集体之一——语文组,是
“鞋”(鞵)字,据考证在唐代以后使用频率才逐步上升,而在这之前,皆由“履”字率领诸如“屦”、“屐”、“屣”等几个形似义近的古字来表达的。在《说文解字》《广雅》《玉篇》及《方言》等古代字词典或相关注释中,这些字往往注解为“履也”。现略作辨析,且举隅古代诗文中的用例和保留在现今成语中的义项。  一.词义外延有别  “履”在古汉语中可以说是通称,泛指“鞋子”。《说文解字》曰:“足所依也。”成语“郑人买履
乡土作文教学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它依托乡土文化进行作文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反过来,它对乡土文化也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两者可谓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笔者近年进行乡土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乡土作文教学的源泉     乡土作文教学离不开“乡土”二字,“乡土”为教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