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715893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28日,在自贡蜀光中学报告厅,来自石家庄精英中学的张云霞老师为自贡市的语文同仁呈现了一堂“高效6 1”模式的示范课,整个教学流程无不让每一位观者深受触动。作为其中一员,这次观摩课堂的过程,我的收获颇丰,也给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全国高中语文新课改已有十年之余,而四川省新课改却刚刚起步,在这三年探索的路上,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深感改革的必要与必然,但除了学习一些理论的课改知识,我更渴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课堂示范。观摩示范课便是一条快速成长之路,无疑张云霞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听罢这堂课已有两年,却依然能清晰回忆整个流程,对于其中深有感触的细节,我愿以笔记之,用心思之。
  一、“导”环节——简洁、精到
  张老师以“边疆”一词导入新课,在简洁的导语背后是对文本的深入的把握。用一段2分半的宇宙视频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整个导入语简洁、精到、语言规范可谓无一句多余的话。
  二、“思”环节——还课堂于学生的开始
  精英中学每节语文课上所使用的“导学案”都是当堂课下发,这样就要求学生必须课上思考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于是,在五分钟的导入新知后,便开始了长达二十分钟的“思”环节。整过过程学生安静地自主学习,张老师只需巡视课堂。
  还记得在等待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会场开始有了躁动,有的人在感叹这个过程好漫长,教师怎么可能憋着二十分钟不言一句?也有人感叹这样真好,一堂课都不用说几句话,就让学生自己做题。
  而我,我在思考导学案可不可以提前发?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显而易见,若导学案提前发当然可以节约课上这二十分钟,还不用漫长的等待。但学生学习的兴趣却会逐渐失去,因为导学案的提前下发已经在告诉学生下堂课学什么,怎么学。
  那么,二十分钟能完成多少道题,怎样才能达到高效呢?我认真地阅读手中精英中学的导学案,我发现他们的导学案很有特色,一句感悟在大脑中闪现——让语文借鉴数学教学!
  例如
  【深入学习】中的例一: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释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本文运用例多种说明方法,请仿照例句,分析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書上划出原句,把解析写在横线上。
  例:“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下1万个太阳或1亿个地球。”此句运用例打比方、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恒星比作肥皂泡的同时与地球作比较,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恒星大而脆弱的特点。”
  思考我们平时的“设问”只有“导向性信息”,而本题中却增加了“示范性信息”,你们发现了吗?语文也可以像数学一样教,不用多言,即可让学生在自己模仿答案的过程中,掌握这一类题的思维过程,可谓事半功倍。过去,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最后遇到同类题时,学生仍无从下笔,不知如何组织语言作答。
  而此时,教师还会责备学生:“这种题都不会做,我不是讲过吗?”是的,过去的我们是讲了,也许真是讲得太多,却忽视了学生“思”的重要性。学生的思维要动起来,更要有方向,有导向的动起来。数学教学重视例题答案规范的示范过程,语文教学亦可如此。
  三、“议、展”环节——学生的舞台
  “6 1模式”是否高效,在“议、展”环节便可体现,整个过程,学生积极踊跃,举手发言,饱含激情,声音洪亮,用语规范,举手时用语:“我展示、我质疑、我纠错、我补充、我挑战”;展示时用语:“某问题我认为是……,理由是……,解答思路是……”。
  而张老师仅是倾听,不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甚至在学生面前示弱,以鼓励学生。评价语言以激励为主,且针对每一个学生而有所不同,并不是我们所见的一律肯定,一律说“很好、不错、你真棒”之类的话,让学生感觉缺乏真诚。
  四、“评”环节——知识的系统与画龙点睛
  《宇宙的边疆》这个课时的定位是“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框架,品味本文准确严密、生动优美的语言。”该环节张老师针对学生未展示到的内容,对易混点进行强调,并且紧紧扣住本课时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对知识点进行规律性梳理与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便是我深有感触的细节,记之,思之,学习之……
  当然,任何模式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可以随意复制的。在教学的探索路途上,我们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学情,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作者单位:四川自贡市富顺县第三中学校。
其他文献
在灭秦和楚汉相争的年代里,樊哙是作为武将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特别是在鸿门宴上闯帐救主的忠勇表现更让他彪炳青史。然而当重读《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时,却感到司马迁对樊哙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认为樊哙等人是因人成事,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先看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樊哙的。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
一、难题——习作现状扫描  在当前习作教学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简单,引导不得当;二是学生的写作简单,缺乏真情实感。教师的具体表现为缺乏写作指导,缺乏针对学生习作的系统训练方案。通常的教学情形是,先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就要求学生动笔完成,导致学生随便应付,匆匆写一篇交上。对学生来说,写作的素材看似很多,生活中什么都可以写,但写起来没感觉,表达不生动,读起来味同嚼蜡。  例如,在
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程对“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具有独特功能。  如何使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都攀登到相应高度获得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呢?这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说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唐朝诗人郑谷有一首著名的诗《淮上别友》: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在唐代的诗坛上,郑谷虽然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地位那样高,但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写诗的水平当然就不用说了。就这首诗来说,也是一首很著名的“送别诗”。然而,明朝的诗学理论家谢榛却认为这首诗的结尾句写得不好,只写出友人和自己分手,“送别”的意思太明显了,没有余味。于是就把这首诗改为: 
同一个学校的学生为什么学习成绩会有那么大的差距?是他们天资上有差别还是后天人为造成的?如果天资上有差别,那么在中考的时候已经进行了筛选,同一所学校的高中生应该都是同一起跑线上的选手。常听人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最初听到这话时义愤填膺,认为说这话的人肯定不是一线的老师;但事后想想也不无道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自身,主要参与者不就是教师吗?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卷分析、考情分析,
在古典诗歌中,意象是情感的寄托,诗人将难以言表的感情化身为具体的某个事物,使感情在具体中得到了升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古典文学中必备的文学常识,富有深刻的文化韵味,例如“柳”与“留”同音,“柳”在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留”的意思。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仅仅需要领略前人的精华之作,也需要能够将所积累的知识在考场上在平时运用起来。关于意象的教学,不能单纯地将诗歌中的意象挑出来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一下,最重
一、在追问中正确解读小说,体悟人物的“人”与“情”  准确解读是阅读教学永远的铁律,是学生提升阅读欣赏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完善人格修养的前提和基石。一旦解读出现偏差,那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文本再好,如果文本与学生之间没有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甚至是“南辕北辙”,不仅无法领略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负面的作用。当我们面对人物对话时
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镜头来教授夹叙夹议的碑记体散文,是关乎学生真正把握文本文脉、情理的有效教学抓手。本课教学从文本最为直观易感、震撼动人的细节描写解读入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归纳的逻辑分析着笔,以一个镜头来架构全篇教学设计,发掘《五人墓碑记》的叙议内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价值目标。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五人当刑”的?  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师:仔细品
语文来自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从当代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准则是: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那么,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去实施呢?  一、教师的生活化  教师要把自己作为生活中的人的真实体验贯彻到教学中,使教学不脱离生活。如,在教《逍遥游》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时,我说:“我非常羡慕庄子的境界,但说句老实话,目前我还是无法达到老
当老师们明白对话的这种理念之后,很多老师也一改传统的教育方式,注意课堂对话,注重课堂交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对话现象。比如教师过于依赖教参,学生异样的看法和见解经常被排斥;比如对话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比如对话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和提升,只为对话而对话等等。  最近听了黄老师《我有一个梦想》之后,对如何让语文课堂对话更有效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