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具有中学特色的教研组文化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xim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是一种无形资源,是软实力的表现。或许有人说:“谈无形的,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做点实事。”而我认为,不应该低估和轻视这种由团队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公共创造的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因为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过程的初级阶段靠个人权威管理,中级阶段靠制度管理,而高级阶段靠的是文化管理。一所学校想发展、想壮大就必将过渡到靠文化管理的阶段。
  我们认为,教研组文化是从属于一个学校文化,却又具有独立个性的亚文化,是一个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设置教研组这级管理机构的目的就是为突出教学研究,所以教研组是教学实践的一线组织,是教学研究的合作群体。教研组管理的对象是老师,这个群体的个性又决定了教研组不能单靠行政命令、上下级关系来维持正常运行,所以必须要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来凝聚每一个成员,包括组内共同认可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看是指教研组教师的师德、教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和文化生活,是整个学科教研组的一种精神。简言之,它就是影响组中每个教师行为的“通行规则和思考方式”。这股无形的凝聚力就构成了“教研组文化”。
  我认为,现代的教研组文化应该呈现的是民主的、开放的、积极的、合作的和竞争的文化形态:
  1.民主。教研组文化不是“教研组长文化”,只有组员之间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形成合力。在教研活动时应该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教师持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而组长应创设平台,努力让每个组员发展潜能,体验成功。这样在民主的氛围下,最终形成的教研组文化里有每一个组员的贡献,只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才是有生命力的、长久的。
  2.开放。学科教研组内成员的日常工作,时时刻刻都是在进行教研活动,开放是教研组文化的本质属性。在开放文化的氛围中,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形成一个多元并且随时更新的集体力量。比如,教研组在备课环节,大家能共同精选例题,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就提高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体现了一个信息多元组合的过程,使每个组员在该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并反过来推动教研组文化的发展。“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只有以开放的胸怀汇集天下精华,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
  3.积极。“态度决定一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每个教师要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成为终身学习者。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教研氛围的营造,需要有高目标,需要有压力,需要组长积极带头,以自己勤勉进取的工作精神感染每一个成员,也需要所有组员的支持。大家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而一同努力。
  4.合作。大工业时代早已到来,现代社会分工已经成为常态,合作已经成为必需。作为思想工作者的教师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正因为“思想的交换可以使我们拥有双份的思想”,所以双赢的意识要根植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对内能够整体优化,对外可以形成合力,当我们团结一致,我们的团队就会是最棒的!
  5.竞争。竞争是指组内的合理竞争,也是指组与组之间的合理竞争。在充分竞争中,我们会丢弃华而不实的做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浅要的探析和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学会自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主要从事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真正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使学生身心得到愉快的成长,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正是基于这一前提,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与总结、学习与提高。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就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方式进行探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核心,注重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进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  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学生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标准问题举足轻重,政府有必要利用公共政策在标准竞争中有所作为.通过对标准竞争的意义和标准竞争理论的梳理,可以把握标准竞争的发展脉络和走向,为政
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也很重要。如何把握好课堂提问中的“度”是每一个教师要面临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减少学习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