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指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环节上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切合实际地引入“任务教学”等教学法,来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及早与社会考试接触,为就业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课程改革 任务教学
在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职业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变化,原有高职计算机教材的结构模式已不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需求。课程改革已是当前高职教育所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种状况下,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具备相当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顺利应对评估中的“基础技能测试”,着实不太现实。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也的确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
一、明确课程体系
單从评估角度而言,“基本技能测试”仅包含了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Word、Excel等内容,要使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则应当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保证该系统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创新能力,以及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NIT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生,我们采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使用统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学校自教自考。
2)使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材》,学校安排教学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等级考试。
3)使用NIT(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教材或使用中专自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学校按NIT的模式组织教学。
这三种方式哪种最好?哪种更适合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先看方式一,使用传统的中专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第一不能与社会接轨,第二不能为其它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许多学校逐步转到第二种方式或第三种方式。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面向社会推出的一种客观、公正、科学的水平考试,用来测试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但因为这种考试的面向对象太广,所以要求的理论知识面过宽;加之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考试内容滞后,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上明显不足;对于高职学校而言,高职教学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而不在于过多理论知识的掌握;加之高职生的生源质量下降,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论不感兴趣,而对实际操作又都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这一点,可从我校学生前几年参加的等级考试成绩得到验证:上机的及格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六七十,而笔试成绩及格率更低。由此可见,方式2并不适合中等专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呢?
NIT(全国信息应用技术)是一个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者在应用领域中的需要,采用模块化结构,培养和测试考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独立操作能力。
下面我们将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了个对比:
在“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生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事先收集的优秀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学生注意力集中,认为自己学了也可以制作课件,便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表现出对该课的学习的兴趣。
3.针对不同的专业,要反映出任务的“共性”和“个性”。
例如:图文混排——贺卡,见图二。这个例子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图文混排的操作,而且要应用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其中卡片右上角的图片是学生在计算机上用“绘图”工具栏制作的。
4.任务设计要体现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能主动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教师让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设计出能够挖掘学生创造力上机任务。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改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材问题。NIT教材采用“任务驱动法”,一些系统性的计算机知识严重不足;教委统编教材与NIT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两种教材的综合应用教学均不足,因此我们要加一些综合任务。
2)教学的侧重点问题。NIT采用的“任务驱动法”,虽然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但也造成教学过程的混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得学习重点不够突出。
针对上面的教材问题,我们认为可以组织其他教师编写一本更加符合实际的上机任务指导书来解决,解决了教材问题,教学的侧重点也就好明确了。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我们教研组全体教师将不断努力,力争把计算机教学改革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赖一飞,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2]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3]崔玉波.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示例教学之我见.北京:计算机教育,2005年第5期.
[4]张林国.计算机操作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课程改革 任务教学
在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职业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变化,原有高职计算机教材的结构模式已不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需求。课程改革已是当前高职教育所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种状况下,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具备相当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顺利应对评估中的“基础技能测试”,着实不太现实。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也的确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
一、明确课程体系
單从评估角度而言,“基本技能测试”仅包含了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Word、Excel等内容,要使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则应当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保证该系统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创新能力,以及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NIT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生,我们采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使用统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学校自教自考。
2)使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材》,学校安排教学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等级考试。
3)使用NIT(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教材或使用中专自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学校按NIT的模式组织教学。
这三种方式哪种最好?哪种更适合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先看方式一,使用传统的中专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第一不能与社会接轨,第二不能为其它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许多学校逐步转到第二种方式或第三种方式。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面向社会推出的一种客观、公正、科学的水平考试,用来测试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但因为这种考试的面向对象太广,所以要求的理论知识面过宽;加之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考试内容滞后,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上明显不足;对于高职学校而言,高职教学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而不在于过多理论知识的掌握;加之高职生的生源质量下降,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论不感兴趣,而对实际操作又都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这一点,可从我校学生前几年参加的等级考试成绩得到验证:上机的及格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六七十,而笔试成绩及格率更低。由此可见,方式2并不适合中等专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呢?
NIT(全国信息应用技术)是一个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者在应用领域中的需要,采用模块化结构,培养和测试考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独立操作能力。
下面我们将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了个对比:

在“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生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事先收集的优秀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学生注意力集中,认为自己学了也可以制作课件,便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表现出对该课的学习的兴趣。
3.针对不同的专业,要反映出任务的“共性”和“个性”。
例如:图文混排——贺卡,见图二。这个例子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图文混排的操作,而且要应用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其中卡片右上角的图片是学生在计算机上用“绘图”工具栏制作的。

4.任务设计要体现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能主动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教师让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设计出能够挖掘学生创造力上机任务。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改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材问题。NIT教材采用“任务驱动法”,一些系统性的计算机知识严重不足;教委统编教材与NIT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两种教材的综合应用教学均不足,因此我们要加一些综合任务。
2)教学的侧重点问题。NIT采用的“任务驱动法”,虽然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但也造成教学过程的混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得学习重点不够突出。
针对上面的教材问题,我们认为可以组织其他教师编写一本更加符合实际的上机任务指导书来解决,解决了教材问题,教学的侧重点也就好明确了。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我们教研组全体教师将不断努力,力争把计算机教学改革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赖一飞,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2]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3]崔玉波.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示例教学之我见.北京:计算机教育,2005年第5期.
[4]张林国.计算机操作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