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教学心得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nnnnn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指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环节上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切合实际地引入“任务教学”等教学法,来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及早与社会考试接触,为就业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课程改革 任务教学
  
  在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职业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变化,原有高职计算机教材的结构模式已不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需求。课程改革已是当前高职教育所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种状况下,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具备相当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顺利应对评估中的“基础技能测试”,着实不太现实。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也的确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
  
  一、明确课程体系
  
  單从评估角度而言,“基本技能测试”仅包含了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Word、Excel等内容,要使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则应当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保证该系统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创新能力,以及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NIT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生,我们采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使用统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学校自教自考。
  2)使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材》,学校安排教学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等级考试。
  3)使用NIT(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教材或使用中专自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学校按NIT的模式组织教学。
  这三种方式哪种最好?哪种更适合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先看方式一,使用传统的中专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第一不能与社会接轨,第二不能为其它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许多学校逐步转到第二种方式或第三种方式。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面向社会推出的一种客观、公正、科学的水平考试,用来测试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但因为这种考试的面向对象太广,所以要求的理论知识面过宽;加之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考试内容滞后,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上明显不足;对于高职学校而言,高职教学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而不在于过多理论知识的掌握;加之高职生的生源质量下降,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论不感兴趣,而对实际操作又都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这一点,可从我校学生前几年参加的等级考试成绩得到验证:上机的及格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六七十,而笔试成绩及格率更低。由此可见,方式2并不适合中等专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呢?
  NIT(全国信息应用技术)是一个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者在应用领域中的需要,采用模块化结构,培养和测试考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独立操作能力。
  下面我们将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了个对比:
  
  在“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生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事先收集的优秀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学生注意力集中,认为自己学了也可以制作课件,便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表现出对该课的学习的兴趣。
  3.针对不同的专业,要反映出任务的“共性”和“个性”。
  例如:图文混排——贺卡,见图二。这个例子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图文混排的操作,而且要应用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其中卡片右上角的图片是学生在计算机上用“绘图”工具栏制作的。
  
  4.任务设计要体现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能主动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教师让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设计出能够挖掘学生创造力上机任务。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改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材问题。NIT教材采用“任务驱动法”,一些系统性的计算机知识严重不足;教委统编教材与NIT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两种教材的综合应用教学均不足,因此我们要加一些综合任务。
  2)教学的侧重点问题。NIT采用的“任务驱动法”,虽然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但也造成教学过程的混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得学习重点不够突出。
  针对上面的教材问题,我们认为可以组织其他教师编写一本更加符合实际的上机任务指导书来解决,解决了教材问题,教学的侧重点也就好明确了。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我们教研组全体教师将不断努力,力争把计算机教学改革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赖一飞,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2]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3]崔玉波.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示例教学之我见.北京:计算机教育,2005年第5期.
  [4]张林国.计算机操作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试对语文教学中预习思考题的设置作探析,旨在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预习,为学生的整体阅读感知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充分的准备,更为教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效果的准确把握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 预习 思考 设置    前言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般是学生对于字词的音、形、义,作者及写作背景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的预习,这些基本的问题学生自己可借助
摘 要: 针对《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的特点,笔者尝试采用期末理论考试、期末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成绩。期末理论采用“一页开卷”的考试方式;期末实践考试进行上机操作,主要考核将所学理论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平时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平时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价。通过对本课程考试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以期有效推进高职教育的考风建设,着力实践素质教育对高职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使学生实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第二,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第三,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本文就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误区作以简要分析。    一、对待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态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人物传记、政治经济、天文史地、社会文化、科普小品、风土人情、幽默故事及日常生活等方面。体裁多样,涉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多种文体。阅读理解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主要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试题涉及掌握事实细节、逻辑推理、归纳主旨大意、任务阅读等多方面。本文简单探讨了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及答应技巧。    一、学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es.JEV)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员,其引起的乙型脑炎是一种蚊媒性的人畜共患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传染性。人感染JEV主要造成中枢
推断题是中考的必考题型。此类题型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条件隐蔽、难度较大,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题型。为让学生较为熟练地通过这一关,我在每年的总复习中,常常给学生们归纳总结,要求学生们充分利用平时所学的知识,紧紧抓住题目中的特殊点,通过对特殊颜色、特殊反应及现象的分析,捕捉信息,找出突破口,大胆假设,综合论证,得出结论。  推断题常见的两大类即元素推断题和物质推断题,题型又有选择、填空
摘要:本文从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出发,提出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提出了“4=5”的培养理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4=5”的培養理念 创新能力    引言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全球科技的飞速进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为降低成本,提
本研究采用放射免疫、酶学反应、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血液各激素含量、消化酶活性、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数量的变化,目的是探讨在罗非鱼饲料中添加半胱胺对罗非鱼生长性能、消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