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处理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c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这两类。本文以英译本《红高粱家族》为例,分析译者在处理文化信息中的翻译策略及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 异化 归化 红高粱家族
  一、引言
  翻译作为跨语际间的交流活动,是一种语言转换、文化移植和传播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除表层信息外,更要注重深层次的文化含义。本文通过介绍翻译策略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并结合《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一些例子,分析说明异化和归化策略在文化信息处理方面的作用。
  二、异化和归化基本概念
  异化和归化概念由劳伦斯·韦努蒂1995年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文学翻译中译者可采用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唐洁,2006)。可见,异化具有源语文化取向,而归化则具有译语文化取向(李文革,2004)。翻译到底是以源语文化为中心,还是以译语文化为中心,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也为译者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既要顾及原作及原作作者,又要顾及译文的读者。本文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题材,分析异化和归化对文化信息的处理。
  三、《红高粱家族》英译本分析
  (一)葛浩文与《红高粱家族》英译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于1986年创作完成的一部小说。其小说无一例外的都是由被称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的葛浩文译介到美国的。虽然葛浩文成功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文学,传播了中国文化,但我们也注意到受其文化身份的制约,某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的词句或表达方式,并没有在译文中得到充分的阐释。本文选取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是由葛浩文翻译并于1993年在美国出版的,该译作在美国受到广泛好评。然而,通过与原作比较,我们发现译作中有大量的改写现象。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文化传递上都具有差异,一种语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不一定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因此,对语言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往往最能体现译者的翻译观及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相关的文化信息翻译,探析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及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二)异化、归化对译本中的文化信息处理
  1.对宗教文化信息的处理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高粱家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宗教意识。但在英译本中,这种宗教文化意识的体现却是不同的。在美国,基督教是占主导地位的宗教,葛浩文在翻译时,必须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这一宗教信仰。因此,在英译本中,有关宗教的信息就被简化或省略了。例如:
  (1)奶奶在唢呐声中停住哭,像聆听天籁一般,听着这似乎从天国传来的音乐。(莫言《红高粱家族》,2007)
  Grandma’s stopped crying at the sound of the woodwind,as though commanded from on high.(Howard Red Sorghum,1993)
  原作描写的是奶奶在听到她将要嫁的男人是个麻风病患者时所表现出的感情。而葛浩文在翻译这句话时,省略了“像聆听天籁一般”,且将“从天国”译成“from on high”。在基督教中,来自天国的音乐本应是令人愉悦的,然而原作中,音乐家们演奏的音乐却是悲伤的,换言之,原作中哭泣声和来自天国的音乐的鲜明对比,是与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相矛盾的。在美国,大约90%的人宣称自己有宗教信仰,并且《圣经》一直都是畅销书籍(袁明,2003),可见,基督教在美国文化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出版社必须对文章逐行进行编辑,然后才能出版,删除任何没有宣扬美国价值观或违背传统基督教信仰的观点(Paxton,2008)。为此,译者在翻译时,遵从了目的语——美国读者的宗教信仰,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对原作做出了适当的改写。
  2.对政治文化信息的处理
  莫言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那时主要存在两大政治党派: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处理此类政治信息时,葛浩文选择省略相关的词语表达或是用其他的词语代替。例如:
  (2)父亲对我说,任副官八成是个共产党,除了共产党里,很难找到这样的纯种好汉。(莫言《红高粱家族》,2007)
  Father told me that Adjutant Ren was a rarity, a true hero.(Howard Red Sorghum,1993)
  葛浩文似乎刻意避免谈及政治,没有将“共产党”译成“a member of Communist Party”,而是译成“rarity”,有“稀少、罕见”之义,这样的译文淡化了原作的政治色彩。他曾说过,在翻译莫言的小说时,将根据出版社和读者的需求进行调整。他忽略“中国共产党”这一已知信息,尽量避免原作中的共产党形象与美国大众所认为的形象产生冲突。
  3.对社会文化信息的处理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通常回避性爱话题,但像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们,因有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并不会刻意回避。因此,葛浩文在处理原作中的有关性方面的信息时,并不具有足够的灵敏度。例如:
  (3)人们风传倩儿图财害命,把一个大姑娘生的孩子给毁了。(莫言《红高粱家族》,2007)   Rumors spread that greed had killed Beauty,who had caused the death of an abandoned baby.(Howard Red Sorghum,1993)
  葛浩文省译了“一个大姑娘生的孩子”。旧社会,一个未出嫁的姑娘生了小孩,将被视为叛逆。这里,译者保留了有关大姑娘的谣言,而省略了此类关键信息,导致目的语读者不能理解这条信息在此处起到的作用。
  汉语中的许多委婉语是用来代替“性、死亡”或其他令人不愉快的词语的。由于汉、英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同意义的委婉语会有不同的语义表达。例如:
  (4)虽然我奶奶与他已经在高粱地里凤凰和谐。(莫言《红高粱家族》,2007)
  Even though by then he and grandma had already done the phoenix dance in the sorghum field.(Howard Red Sorghum,1993)
  原作中用“凤凰和谐”这一委婉语来表达性爱信息,反映出“奶奶”在封建制度和禁锢面前,表现出的胆识。译者因不熟悉这种委婉语表达方式,便单纯地从字面上译成“phoenix dance”。
  (三)影响英译本中异化和归化策略选择的因素
  1.主观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在阅读原文以前就已经形成固有的观念和认知水平。译者的政治观念、审美情趣和伦理价值形成了自己的期待视野,这一期待视野不同于译文和源语读者,会不断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译者认为本国的文化处于优势地位,在文本的选择和翻译上将倾向于使用“归化”策略。
  2.客观因素
  客观上,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文化障碍。由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力有别于源语的读者,翻译汉语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时,便会出现一些改写现象。其次,译者在翻译时需考虑本国的出版社和市场的要求。尽管美国被认为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但与共产主义有关的书籍和译本仍受到很大限制。同样,涉及到宗教信仰方面,译者也会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省略和改写。
  (四)英译本中文化信息处理所产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取得飞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红高粱家族》1990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的出现,尽管其中有不少改写现象,但在中西方交流和理解上却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对文化信息的处理使得原作更易为目的语读者接受。葛浩文在翻译《红高粱家族》过程中,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接受心理,大多采用“归化”翻译方法,从而对原作做出了一些省略和改写。
  2.消极影响
  译者客观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观上便先入为主,过于强调翻译接受主体的理解性,而忽视文化的流变性与兼容性,对宗教文化信息的翻译多采用归化法有时难免造成源语意象在译文中的缺失,使中国文化的一些宝贵特质和独特文化内涵荡然无存。
  在对这些文化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译者为了使目的语读者容易接受,并没有考虑到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化。仅从目的语文化出发,用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源语文化,这是对原作文化的不尊重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尊重读者的行为,因为这种译法掩盖了原作的文化事实,实际上是对目的语读者的蒙骗。”(王东风,1997)
  四、结语
  通过对《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一些例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和归化不仅有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之分,而且也有整体策略的选择和具体方法的运用之别(刘金保,2008)。“翻译”作为两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途径,蕴涵于语言中的某些固有的文化差别仍需要适当借助归化策略来解决。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行为中处理文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既矛盾又统一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只使用异化或归化单一策略的译文是不存在的,译者只有熟练地结合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才能译出一篇好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刘金保.从《红楼梦》的英译对比谈“归化”与“异化”[J].南
  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李文革.西方翻译流派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莫言.红高粱家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唐洁.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归化、异化策略对文化信息的处
  理[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结构[J].外国语,1997,
  (6).
  [6]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Howard,Goldblatt.Trans.Red Sorghum[M].NewYork:
  Penguin,1993.
  [8]Paxton,Mark.Censorship-Historical Guides to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America[M].NewYork:Greenword,2008.
  [9]Lawrence,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 Pulishing,1995.
  (梁兰芳 于善志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其他文献
摘 要:“祝发文身”一词并非成语,作为常用语它已沿用了数千年之久。将“祝发”释作“断发”也成为天经地义之事,但笔者考查了“断发文身→祝发文身”在古书中的用法,发现“祝发=断发”是个不存在的伪命题,笔者发现“断—斵—祝”其间有着文字错讹的轨迹,才导致“断—祝”两个本不相关的词变作通假字,故此应拨乱反正,还其本来面目。“强自取柱”中“柱”通“祝”也是个伪命题,王念孙是其后始作俑者,其错讹是对“祝(断)
期刊
摘 要:跨文化广告传播要抓住目标消费者的核心价值观。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使跨国公司在进行跨文化广告宣传时越来越多地采用当地文化表征。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当地的广告传播以及在美国本土的广告传播差异很大,但都采用了目标消费群体各自所熟知的文化,且取得了成功。可口可乐广告在中国的成功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商业广告 跨文化 本土化  一、引言  “特定的广告语言是特定的民族
期刊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汉语理论水平、扎实的外语基础和丰富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知识,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外贸、外资、中外合资等企业从事文秘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主要学习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扎实的汉
期刊
摘 要:副词“就”语义丰富,用法多样,在词典释义中常有分歧,学者对“就”存在诸多争论。本文对语言应用中的“就”进行全面考察,运用虚词的“语义结构分析法”,对副词“就”进行语义分析,概括了副词“就”的15个义项。其中既有对词典中一些义项的重新认识,也有一些新发现的义项。  关键词:虚词语义 语义结构 语义要素  一、引言  虚词语义空灵,不像实词那样“语义自足”(郭锐,2008:5),但却表达丰富的
期刊
摘 要:张爱玲文学语言善于状俗物之鲜活、深得世俗生活之乐趣,小说《金锁记》堪为典型。除了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有关之外,语言物化现象与作家的拜物价值观也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言 物化 《金锁记》  一  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且,常常是高雅的心理活动。作家提炼或升华生活,人类世俗的物质生活因而成为审美对象。但有的作家似乎更愿意展示、渲染生活中的丑,至少在他们看来创作就是还原生活,所以,写作就是
期刊
摘 要:双关语是汉英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爱的徒劳》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大量双关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中双关语中译的重重困难。著名翻译家梁实秋和朱生豪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本文通过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对两人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种译本的不同点,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双关语翻译的认识  关键词:双关语 《爱的徒劳》 Delabastita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第十五届推普周期间(2012年9月14日~2012年9月21日)的《新闻1+1》为例,试析在推普周期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语言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高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意识,使其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 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新闻1+1  2012年2月24日,教育部召开“当前广播电视语言问题与对策座谈会”。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
期刊
摘 要:“承指”用法是汉语中疑问代词的一种特殊的非疑问用法。“承指”用法初见于宋代,但直到清末仍未成熟。现代以前,“承指”用法出现在典型复句中的情况比出现在紧缩复句中稍占优势,而现代的“承指”用法出现在紧缩复句中的频率要明显高于出现于典型复句中;现代汉语的“承指”用法出现了一些新的句式,已经渐趋演变为一种成熟的句式。  关键词:疑问代词 承指 历史考察  一、“承指”的形式和意义  (一)前人的研
期刊
摘 要: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英语借词。汉语吸收英语借词主要采用了音译、意译、音意兼译和字母词等方法。英语借词在经历了语音和语义方面的汉化后,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和表达能力,也在改变着汉语的构词方法和语法规则。  关键词:现代汉语 英语借词 汉化 影响  一、引言  借词也叫外来词或外来语,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产物。不同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语言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期刊
摘 要:对外汉语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实际,对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对外汉语 实践教学 模式 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是培养具有完备专业知识和较强教学能力的实用人才。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