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代词“承指”用法的历史考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zshe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承指”用法是汉语中疑问代词的一种特殊的非疑问用法。“承指”用法初见于宋代,但直到清末仍未成熟。现代以前,“承指”用法出现在典型复句中的情况比出现在紧缩复句中稍占优势,而现代的“承指”用法出现在紧缩复句中的频率要明显高于出现于典型复句中;现代汉语的“承指”用法出现了一些新的句式,已经渐趋演变为一种成熟的句式。
  关键词:疑问代词 承指 历史考察
  一、“承指”的形式和意义
  (一)前人的研究
  “承指”这个概念是邵敬敏(1996)提出的,例句如下:
  (1)对!跟他一块儿去,他干什么,我干什么。(转引自邵敬敏,1996)
  本文沿用邵文的叫法,把这种句式称为“承指”用法。
  在此之前,很多人都对这种用法做了研究,但对它的认识各不相同。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任指用法的一种,如吕叔湘(1982)《现代汉语八百词》、丁声树等(1961)、朱德熙(1982)、刘月华(2001)等都把这种用法放入“任指”中讨论。也有学者看法不同,如王力(1985)、王力(1988)把这种句式叫作“很像代数字的功用”;邢福义(1997)把它称作“游移指”;邵敬敏(1996)提出“承指”这一概念,他认为前一个疑问代词表示任指,后一个疑问代词则表示承指。
  (二)“承指”的形式和意义
  从形式上看,“承指”用法可以概括为“WH+VP1,WH+VP2”①,这里的“什么”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出现在VP之前或之后;此构式表达这样的意义:前一分句中VP1是限定“WH”的,“WH”可以是某一个集合中的任何不定元素,VP1限定“WH”之后就使它有定化了,后一分句中的“WH”就是有定的元素了。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意义上,任指和承指都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主张把二者区分开来,故而采用了邵敬敏(1996)的观点。
  据调查,所有的疑问代词都拥有承指用法,它们在历史上存在和演变的过程是平行的。本文旨在考查此用法的历史发展过程,故只取最有代表性的疑问代词“什么”作为调查对象来分析这种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历史演变历程。我们根据“什么”的特殊性将承指构式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甲)什么(N)VP1,什么(N)VP2
  (乙)什么(N)VP1,VP2什么(N)
  (丙)VP1什么(N),什么(N)VP2
  (丁)VP1什么(N),VP2什么(N)
  二、“承指”用法的历史发展
  (一) 宋代至清代的“承指”用法
  在北大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的历代语料中,我们共检索到7例承指用法,除一例来自宋代的《朱子语类》外,其余全部出自清代。《朱子语类》中的一例有可能是后人编辑改动的结果,或者有其他可能也未可知,但至少可以断定,在宋代到明代这段时间内,承指用法发展得极不完备。此时期承指用法特点有二:
  第一,“什么(N)”在前后分句中②位置固定。
  清代及其以前的7例承指用法,“什么(N)”必定和VP成分相联系,而前后两个分句中的“什么(N)”都与VP处于VP的同一侧,即都与VP发生同一种关系;而且有6例是“什么(N)”处于VP之后,就是说“什么(N)”是作VP的宾语;只有1例是“什么(N)”处于VP前,“什么N” 作的是主语。例如:
  (2)说着便叫紫绡来:“拿了这个到林姑娘那里去,就说是昨儿我得的,爱什么留下什么。”(《红楼梦》第28回)
  (3)十三妹道:“方才留的那一包碎的,尽够我同母亲过冬的了,即或不够,左右有那一项‘没主儿的钱’,我甚么时候用,甚么时候取。”(《儿女英雄传》第10回)
  第二,典型复句数量多。
  这里的“典型复句”指的是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复句。在这个时期,符合这种标准的典型复句有4个,占承指总数的57.14%。例如:
  (4)然烧甚麽木,则是甚麽气,亦各不同,这是理元如此。(《朱子语类》卷4)
  (5)也罢了,他们几家的钱容易也不能花到我跟前,这是他们自寻的,送什么来,我就收什么,横竖我有主意。(《红楼梦》第36回)
  相反,这个时期的紧缩复句中的该用法共有3例,占总数42.86%。例如:
  (6)想这洪大人,不是喝了洗嘴水,就是割了手指头:甚么材料做甚么官,那是一丝一毫不会推板的。(《官场现形记》)
  此时的承指用法在典型的复句和紧缩复句之中都很活跃,出现在典型的复句中的比例要略高于出现在紧缩复句中的比例。
  (二)现代的“承指”用法
  在北大现代语料库中,发现承指用法共58例,这个数字与宋代到清代漫长的历史中仅见的7例相比是大大增加了,并且这58例从形式上也有了发展。
  第一,“什么(N)”在前后分句中的位置不固定。
  现代的承指用法,句中VP成分一般仍旧不可缺省,“什么(N)”通常要和VP发生关系,但前后两个分句中的“什么(N)”与该分句中的VP不一定发生同种句法关系,如前一分句“什么(N)”如果和VP是主谓关系,后一分句中“什么(N)”可以和该分句中VP发生述宾关系,反之亦可。
  在现代的56例承指用法中,前后分句中的“什么(N)”与所在小句中VP成分发生同种关系的仍占绝对多数,共51例,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什么(N)”与VP发生述宾关系,有48例。例如:
  (7)你说过你丈夫急了逮什么摔什么。(王朔《顽主》)
  (8)结怨也好,回家背地骂我也好,我有什么就要说什么。(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2.“什么(N)”与VP发生主谓关系,“什么(N)”充当主语成分,2例。例如:
  (9)我就佩服我们大姐,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都在认真工作,哪像我,总闲逛。(王朔《修改后发表》)   3.“什么(N)”与VP发生主谓关系,“什么(N)”充当谓语成分,1例:
  (10)她一边把脏衣服往地上扔一边嘟嘟嚷嚷地骂:“家都成什么样子了,猪窝似的,早上出去什么样晚上回来还什么样儿,就不知道伸手收拾一下,当少爷当惯了。(王朔《过把瘾就死》)
  还有少数例句前后两个分句中“什么(N)”与所在小句中的VP所发生的关系不同,在我们调查的语料中只有一种情况,即前一分句“什么(N)”与VP是主谓关系,后一分句“什么(N)”与VP是述宾关系,共3例。例如:
  (11)什么贵,咱就买什么。(《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记录)
  这类情况在口语中比较常见,在我们调查的语料中用例较少可能是因为语体所限的关系。
  邵敬敏(1996:236)还指出了一种前一分句“什么(N)”与VP发生述宾关系,后一分句“什么(N)”与VP是主谓关系的情况。例如:
  (12)再进一家快餐店,又出来,看什么,什么贵。(《北京人——一百个普通人的自述》)
  第二,紧缩复句数量增多。
  我们调查了现代承指用法在典型复句和紧缩复句中出现的分布情况。在现代语料中,“什么”的承指用法出现在典型复句中有19例,占总数的33.93%。例如:
  (13)你想她愿意听什么,你就说什么,我不管。(《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记录)
  出现在紧缩复句中的有37例,占总数的66.07%。例如:
  (14)说有一杂志办不下去了,招人承包,爱登什么登什么一概不管只要赚钱。(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与清代及之前的情况相比较而言,现代的承指用法出现在紧缩复句中的比例大大提高。
  第三,句式更加复杂。
  一般来讲,承指用法基本局限于上文交待过的(甲)(乙)(丙)(丁)四种句式,但现代的承指用法也出现了少数以上四种句式之外的其他句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承指用法出现在多层复句中。例如:
  (15)瞧那姓赵的配吃什么,瞧那姓赵的吃得起什么,就作什么!(老舍《赵子曰》)
  这是我们见到的唯一一个承指用法出现在多层复句的例子,“什么”要连受两个VP的修饰,才能在最后一个分句中有定化,这是在前代所没有而现代也是罕见的形式。
  2.第二个分句中的“什么”缺省。例如:
  (16)我的脑子比闹钟还准,说什么时候醒,到( )时准醒!(老舍《赵子曰》)
  这种句式也只发现1例。例(16)在( )处省略了“什么”或“那/这”等代词,但(16)语义仍然明确。
  3.VP缺省
  有2例中的VP没有出现,助动词或副词直接修饰“什么(N)”。例如:
  (17)戈:疼完了就忘,该( )什么脾气还( )什么脾气。(《编辑部的故事·胖子的烦恼》)
  这种句式似乎可以在( )里填上判断动词“是”,可见,现代的承指用法在语义明确的时候VP有时可以缺省。
  三、结语
  通过前面的分析,在此可以对承指用法做出以下概括:
  第一,承指用法初见于宋代,但直到清代末期用例仍极为少见,没有形成主流。到了现代,承指用法的数量开始增多。
  第二,承指用法从古到今都是以“什么(N)”出现在前后两个套合小句中的形式为主,而且一般VP和“什么(N)”在前后两个分句中的关系一致,以述宾关系最为常见。从现代开始出现了少数例外。
  第三,现代以前,承指用法出现在典型复句中的情况比出现在紧缩复句中稍占优势,而现代的承指用法出现在紧缩复句中的频率要明显高于出现于典型复句中的情况;
  第四,现代以前,承指用法全部集中在上文交待过的(甲)(乙)(丙)(丁)四种句式中,但现代的承指用法出现了一些新的句式。
  总之,承指用法在数量上和形式上渐趋成熟,在现代,承指用法已经成了汉语中一个非常固定而且很有特色的句式。
  (本文得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度校级一般科研项目[2008114016]”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
  注 释:
  ①WH指的是疑问代词。
  ②为了方便称说,暂且将前后两个“VP什么(N)”都称之为“分
  句”,其实这两部分不一定构成典型复句。
  参考文献:
  [1]鹿钦佞.疑问代词“什么”非疑问用法的历时考察[D].延吉:延
  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邵敬敏,赵秀凤.“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
  究,1989,(1).
  [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王力文集(第1卷)[C].济南:山东教
  育出版社,1988.
  [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版)[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1.
  [9]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鹿钦佞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083;姚远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200083)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今流行的网络语言中出现了许多超常规搭配,其中大部分可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加以解释,近两年兴起的“各种”的超常规搭配也是其中之一。在语法上,“各种”被用以修饰非名词性结构;在语义上,“各种”具有[+种类多]和[+程度深]两种语义特征;在语用上,“各种”具有夸张的修辞效果,符合网络语言求新求简的特点,也更具娱乐性。  关键词: 流行语 各种 搭配 认知 概念整合  一、引言  在新
期刊
摘 要: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北方民族,鄂伦春族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语言保持情况尚好,却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语言出现不同程度的濒危现象。本文将结合小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运用浑沌学的相关方法论,多视角地分析发掘导致鄂伦春语言转用的多重因素、主次矛盾,从而试图理清鄂伦春族语言转用的类型、层次、形式、内在机制,为保持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的多样性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鄂伦春
期刊
摘 要:《匆匆》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文章朴素缜密、清丽脱俗,被许多翻译家译成英文。本文选取朱纯深和张培基的译文进行对比,从英汉语言音律美的角度探析叠词英译。旨在了解英汉语言的不同音律特征,从而更好地对叠词进行翻译。  关键字:音律美 叠词 《匆匆》 译文对比  一、引言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活泼的文笔,描写“时间”这一不断变化的形象。文章细腻地
期刊
摘 要:“祝发文身”一词并非成语,作为常用语它已沿用了数千年之久。将“祝发”释作“断发”也成为天经地义之事,但笔者考查了“断发文身→祝发文身”在古书中的用法,发现“祝发=断发”是个不存在的伪命题,笔者发现“断—斵—祝”其间有着文字错讹的轨迹,才导致“断—祝”两个本不相关的词变作通假字,故此应拨乱反正,还其本来面目。“强自取柱”中“柱”通“祝”也是个伪命题,王念孙是其后始作俑者,其错讹是对“祝(断)
期刊
摘 要:跨文化广告传播要抓住目标消费者的核心价值观。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使跨国公司在进行跨文化广告宣传时越来越多地采用当地文化表征。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当地的广告传播以及在美国本土的广告传播差异很大,但都采用了目标消费群体各自所熟知的文化,且取得了成功。可口可乐广告在中国的成功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商业广告 跨文化 本土化  一、引言  “特定的广告语言是特定的民族
期刊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汉语理论水平、扎实的外语基础和丰富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知识,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外贸、外资、中外合资等企业从事文秘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主要学习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扎实的汉
期刊
摘 要:副词“就”语义丰富,用法多样,在词典释义中常有分歧,学者对“就”存在诸多争论。本文对语言应用中的“就”进行全面考察,运用虚词的“语义结构分析法”,对副词“就”进行语义分析,概括了副词“就”的15个义项。其中既有对词典中一些义项的重新认识,也有一些新发现的义项。  关键词:虚词语义 语义结构 语义要素  一、引言  虚词语义空灵,不像实词那样“语义自足”(郭锐,2008:5),但却表达丰富的
期刊
摘 要:张爱玲文学语言善于状俗物之鲜活、深得世俗生活之乐趣,小说《金锁记》堪为典型。除了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有关之外,语言物化现象与作家的拜物价值观也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言 物化 《金锁记》  一  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且,常常是高雅的心理活动。作家提炼或升华生活,人类世俗的物质生活因而成为审美对象。但有的作家似乎更愿意展示、渲染生活中的丑,至少在他们看来创作就是还原生活,所以,写作就是
期刊
摘 要:双关语是汉英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爱的徒劳》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大量双关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中双关语中译的重重困难。著名翻译家梁实秋和朱生豪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本文通过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对两人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种译本的不同点,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双关语翻译的认识  关键词:双关语 《爱的徒劳》 Delabastita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第十五届推普周期间(2012年9月14日~2012年9月21日)的《新闻1+1》为例,试析在推普周期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语言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高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意识,使其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 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新闻1+1  2012年2月24日,教育部召开“当前广播电视语言问题与对策座谈会”。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