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处理方法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_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如何有效处理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36例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处理方法及临床疗效。36例患者中1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5例行手术直接夹闭,9例无法直接夹闭的患者行颅内外动脉搭桥动脉瘤孤立术或联合栓塞处理。

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显示恢复良好32例(89%),重残3例(8%),死亡1例(3%)。平均随访2年,3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92%),2例致残(6%),随访期间3例动脉瘤复发,其中2例再次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行开颅夹闭处理,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桥血管均通畅。

结论

对于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状态、动脉瘤的特征、手术风险和动脉瘤再破裂的可能而确定处理方法。临床可通过开颅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进行安全有效地个性化处理,并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策略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455医院神经外科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5月至2014年12月共同收治的23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的方法与治疗结果。14例近段动脉瘤中,3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不规则形夹层动脉瘤采用弹簧圈加Glubran胶闭塞载瘤动脉法。位于远段的9例动脉瘤均
目的探讨凸面脑膜瘤术前MRI参数与病理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初步建立预测脑膜瘤预后的影像学评分分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6例凸面脑膜瘤患者。术前影像学参数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强度、T1增强像、T2像蛛网膜层、T2像瘤周水肿和肿瘤形状。通过单因素分析检验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
目的观察影响外科干预的颅内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前瞻性纳入9个中心218例接受开颅手术、血管内治疗或脑室外引流等手术干预的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分级(WFNS)4/5级患者。登记患者的年龄,入院时的WFN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Fisher分级、Classeen分级,是否脑疝,呼吸是否平稳,动脉瘤的特点,手术方式,出
目的探讨基于二维公式计算和三维重建方法在描述肿瘤大小中的差异。方法采集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市普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合作病房经手术治疗的90例低级别神经胶质瘤患者的磁共振图像。采用二维公式计算方法和三维重建方法测量肿瘤体积。统计检验比较不同方法得出肿瘤体积的差异。结果在所有病例中,二维公式计算方法和三维重建方法得出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在
期刊
目的详细了解远外侧入路的手术相关显微解剖。方法通过对10具尸头双侧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进行逐层解剖,了解其毗邻关系及重要结构对术野显露的影响。结果枕下肌群主要为三层肌群,枕动脉走行于头夹肌的深层,位于头最长肌的浅层或深层,头夹肌可作为寻找枕动脉的解剖标志。枕动脉在出二腹肌沟时直径为(2.0±0.2 )mm,在上项线水平直径为(1.2±0.3)mm。椎动脉位于枕下三角底,由静脉丛包裹,在入颅前常发出肌
目的利用影像学分析技术探讨胶质母细胞瘤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表达的脑区分布。方法采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143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分别进行肿瘤病变范围标记,并配准到MNI坐标系标准脑图谱上。基于体素的定量影像学分析,计算每个体素PTEN表达水平的平均值,并通过伪彩色阶显示在标准脑图谱上。结果143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116例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12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到位,即刻DSA检查结果显示:120个动脉瘤完全栓塞55个,瘤颈残留5
目的探讨侵犯颅底、蝶窦、鼻窦和鼻咽部的累及鞍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纳入14例1988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累及鞍下颅咽管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14例中,男/女为9/5,9例>15岁;占同期收治的全部颅咽管瘤患者的0.54 %(14/2 582)。单纯累及鞍下型9例,累及鞍上、鞍下型5例;单纯实体性4例,单纯囊性8例,囊实性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鼻塞、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功能与步行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可独立步行10 m以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8例并将其纳入患者组,同时选取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纳入对照组。采用AL-60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2组受试对象进行站立平衡功能及步态测试,步态检测指标包括步宽、步速、双下肢步长不对称比(SLA)、摆动期时间不对称比(SWTA)及站立期时间不对称比(STA),平衡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足底压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