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特色: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本课旨在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深入科学探究。以“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这一问题为主线,探究活动开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又产生新的问题 “呼吸是怎么回事?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在问题的推动下,探究活动一步步深入,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并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数据揭题
(1)展示大课间时全班同学测试的一分钟跳绳前后每个人一分钟呼吸次数的记录表。
(2)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3)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知道了运动后呼吸是会加快的,但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呢?这个问题为接下来研究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打下伏笔,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
(1)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在探究前,我们先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那吸进去的空气到了哪里?
(2)在自己身上找一找肺部,感受一下呼吸时肺部的变化。(课件展示,在人体半身图中展示肺的部位。)
(3)提问:吸入的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课件展示)认识直接参与呼吸的呼吸器官。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
(4)我们一起来看看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气体从鼻腔吸入,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经过支气管、气管,由鼻腔排出体外。
设计意图: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人体需要呼吸,但对呼吸器官名称及位置的认识模糊、不全面。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了呼吸器官名称及位置,特别是课件中吸入呼出气体的动画,加深了学生对完成一次呼吸和气体在身体内的流动路线的理解。
三、呼吸作用使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吸进的空气在肺里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你怎么知道?
(3)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4)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已经有了,现在只要能收集到呼出的气体,就能用竹条来进行实验了。你能把新鲜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收集到这两个集气瓶中吗?请小组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
(5)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我们来收集一集气瓶呼出的空气。吸管里还有一段新鲜空气,怎么办?
(6)收集一瓶呼吸过的气体,并用标签作上记号。
(7)下面我们来收集一瓶新鲜空气,作上记号。
(8)开始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9)在呼吸时我们确实是吸收了氧气,排出了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当学生猜测吸收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后,教师就紧跟其上“你们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吸收了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吸收了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使学生的思维呈螺旋式上升,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并自然地进入了下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将吸进去的空气中的氧气全部吸收了,100%变成二氧化碳排出来了呢?”
(10)那在一次呼吸中,我们是不是将吸进去的空气中的氧气全部吸收了,100%变成二氧化碳排出来了呢?排出的气体中一点氧气都没有了吗?
(11)下面我们来做个体验活动,呼吸一袋新鲜空气,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2)汇报一下,呼吸了几次,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越来越难受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学生感受到越来越难受,教师追问“越来越难受说明了什么?”此处,教师抓住学生的感受——难受,越来越难受,恰到好处的引导,顺利得出了“一次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少量的氧气”这一结论。
(13)其实在前面的实验中也有一个现象证明了一次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少量的氧气。这个现象被细心的同学发现了。(有火星,说明还有氧气。)
(14)同学们,科学家早就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进行了更加精密的研究,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记录。(出示科学家的研究记录。)
空气中的主要气体成分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100克空气中大约包含了78克氮气,21克氧气,0.4克二氧化碳和0.6克的水蒸气。
设计意图:呼吸的过程很抽象,尤其是各种气体,在课堂上很难通过观察区分。此时,教师及时展示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对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使学生确定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氧气含量是不同的,其他气体成分也发生了量的变化,最终认识到人体呼吸的秘密。
(15)那反复呼吸的这一袋气体(出示反复呼吸的气体),袋内氧气的含量怎样?
(16)生活中,我们有的同学就在呼吸这样的不新鲜的空气。有些人喜欢晚上用被子闷着头睡,其实就是在反复呼吸被子里的空气,会引起恶梦,早上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这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不利。
(17)我们教室里也可能出现大家呼吸不新鲜空气的现象。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18)同学们,研究到这儿,你能解决我们课开始的那个问题了吗?运动后为什么呼吸会加快呢?
(19)运动后不仅呼吸的次数会加快,一次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我们知道運动员经常参加运动,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运动员和普通人之间的呼吸能力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份资料。(展示资料,出示可乐瓶。)医学上对人的呼吸能力有一个专用名词,叫肺活量。成人的一次呼吸所产生的肺活量是3 500毫升左右,相当于2个可乐瓶的空气,而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到5 500毫升,相当于3个半可乐瓶的空气。一次呼吸获得的氧气比普通人多多了。你知道现在你的肺活量吗?和运动员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怎么办?
(20)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运动一段时间后,大家再来测试一下,看看肺活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到时候你也关注一下你的身体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希望同学们能坚持锻炼,人人拥有健康的身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肺活量的数据比较,使学生知道了运动和健康的关系,认识到了锻炼身体,会增加呼吸能力,增进身体健康,这也是本单元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本课旨在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深入科学探究。以“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这一问题为主线,探究活动开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又产生新的问题 “呼吸是怎么回事?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在问题的推动下,探究活动一步步深入,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并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数据揭题
(1)展示大课间时全班同学测试的一分钟跳绳前后每个人一分钟呼吸次数的记录表。
(2)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3)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知道了运动后呼吸是会加快的,但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呢?这个问题为接下来研究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打下伏笔,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
(1)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在探究前,我们先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那吸进去的空气到了哪里?
(2)在自己身上找一找肺部,感受一下呼吸时肺部的变化。(课件展示,在人体半身图中展示肺的部位。)
(3)提问:吸入的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课件展示)认识直接参与呼吸的呼吸器官。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
(4)我们一起来看看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气体从鼻腔吸入,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经过支气管、气管,由鼻腔排出体外。
设计意图: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人体需要呼吸,但对呼吸器官名称及位置的认识模糊、不全面。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了呼吸器官名称及位置,特别是课件中吸入呼出气体的动画,加深了学生对完成一次呼吸和气体在身体内的流动路线的理解。
三、呼吸作用使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吸进的空气在肺里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你怎么知道?
(3)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4)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已经有了,现在只要能收集到呼出的气体,就能用竹条来进行实验了。你能把新鲜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收集到这两个集气瓶中吗?请小组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
(5)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我们来收集一集气瓶呼出的空气。吸管里还有一段新鲜空气,怎么办?
(6)收集一瓶呼吸过的气体,并用标签作上记号。
(7)下面我们来收集一瓶新鲜空气,作上记号。
(8)开始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9)在呼吸时我们确实是吸收了氧气,排出了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当学生猜测吸收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后,教师就紧跟其上“你们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吸收了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吸收了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使学生的思维呈螺旋式上升,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并自然地进入了下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将吸进去的空气中的氧气全部吸收了,100%变成二氧化碳排出来了呢?”
(10)那在一次呼吸中,我们是不是将吸进去的空气中的氧气全部吸收了,100%变成二氧化碳排出来了呢?排出的气体中一点氧气都没有了吗?
(11)下面我们来做个体验活动,呼吸一袋新鲜空气,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2)汇报一下,呼吸了几次,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越来越难受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学生感受到越来越难受,教师追问“越来越难受说明了什么?”此处,教师抓住学生的感受——难受,越来越难受,恰到好处的引导,顺利得出了“一次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少量的氧气”这一结论。
(13)其实在前面的实验中也有一个现象证明了一次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少量的氧气。这个现象被细心的同学发现了。(有火星,说明还有氧气。)
(14)同学们,科学家早就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进行了更加精密的研究,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记录。(出示科学家的研究记录。)
空气中的主要气体成分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100克空气中大约包含了78克氮气,21克氧气,0.4克二氧化碳和0.6克的水蒸气。
设计意图:呼吸的过程很抽象,尤其是各种气体,在课堂上很难通过观察区分。此时,教师及时展示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对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使学生确定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氧气含量是不同的,其他气体成分也发生了量的变化,最终认识到人体呼吸的秘密。
(15)那反复呼吸的这一袋气体(出示反复呼吸的气体),袋内氧气的含量怎样?
(16)生活中,我们有的同学就在呼吸这样的不新鲜的空气。有些人喜欢晚上用被子闷着头睡,其实就是在反复呼吸被子里的空气,会引起恶梦,早上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这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不利。
(17)我们教室里也可能出现大家呼吸不新鲜空气的现象。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18)同学们,研究到这儿,你能解决我们课开始的那个问题了吗?运动后为什么呼吸会加快呢?
(19)运动后不仅呼吸的次数会加快,一次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我们知道運动员经常参加运动,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运动员和普通人之间的呼吸能力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份资料。(展示资料,出示可乐瓶。)医学上对人的呼吸能力有一个专用名词,叫肺活量。成人的一次呼吸所产生的肺活量是3 500毫升左右,相当于2个可乐瓶的空气,而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到5 500毫升,相当于3个半可乐瓶的空气。一次呼吸获得的氧气比普通人多多了。你知道现在你的肺活量吗?和运动员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怎么办?
(20)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运动一段时间后,大家再来测试一下,看看肺活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到时候你也关注一下你的身体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希望同学们能坚持锻炼,人人拥有健康的身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肺活量的数据比较,使学生知道了运动和健康的关系,认识到了锻炼身体,会增加呼吸能力,增进身体健康,这也是本单元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