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个式子、某个公式、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展示对象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做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进行局部放大,等等. 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幅美丽的图片或一段flash动画来展示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 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 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禁激动得叫起来. 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毫不犹豫地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 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 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地“为树治病”,每人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 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 根据听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 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跟你的好朋友说说. 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训练密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省时、高效,可以大幅度地的增加课堂密度、扩大信息量. 一些耗时、费力的板书,一些叙述不清的情境,都可拜托我们的多媒体来迅速轻松完成,使本来学生的等待时间都变成了我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不断揭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高效的课堂探索氛围中. 多媒体信息容量大,信息搜索、提取、显示、转换方便高效的特点,大大地增加了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 同时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 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学生“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 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很好地复习巩固知识. 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 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和角”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向所有学生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的探索过程和学习结果. 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学习个体的价值,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部分. 在独立思考、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也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
多年教学,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数学的抽象性使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 到底怎么解决这种困惑,怎样使小学生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使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吗?利用多媒体把数学知识同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发挥现实生活中可触、可见、真实、形象的优势,化解抽象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而利用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来教学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来顺利完成.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幅美丽的图片或一段flash动画来展示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 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 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禁激动得叫起来. 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毫不犹豫地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 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 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地“为树治病”,每人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 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 根据听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 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跟你的好朋友说说. 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训练密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省时、高效,可以大幅度地的增加课堂密度、扩大信息量. 一些耗时、费力的板书,一些叙述不清的情境,都可拜托我们的多媒体来迅速轻松完成,使本来学生的等待时间都变成了我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不断揭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高效的课堂探索氛围中. 多媒体信息容量大,信息搜索、提取、显示、转换方便高效的特点,大大地增加了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 同时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 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学生“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 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很好地复习巩固知识. 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 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和角”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向所有学生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的探索过程和学习结果. 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学习个体的价值,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部分. 在独立思考、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也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
多年教学,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数学的抽象性使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 到底怎么解决这种困惑,怎样使小学生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使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吗?利用多媒体把数学知识同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发挥现实生活中可触、可见、真实、形象的优势,化解抽象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而利用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来教学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来顺利完成.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