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然而止止于平民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0月23日,如东县拼茶中学校长姚止平在一场车祸中因公殉职。他正当盛年的生命戛然而止,止于辉煌,止于至善,也止于平民——他的平民教育家的人生被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拙著《论教育家》曾提出,评价一位教育家的标准大体有三条:他的人品,他的教育贡献,他的社会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条,凭着这一条人们不仅能认定他是否是真正的教育家,并且能客观公正地决定他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以此而论,姚止平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的人品可谓有口皆碑。他的办学业绩被誉为“拼中现象”、“拼中奇迹”。至于他的社会影响,在他去世之前就颇为广泛,他不幸去世后,遍布全国上下的校友、网友、当地民众乃至全国各地教育界人士进发出的哀悼之情达到了一个高潮。笔者相信,随着对他的追思的继续,对他办学思想研究的深入,他的社会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
  早几年我就听说过姚止平的名字。2006年6月份我们基础教育研究所一行人赴如东县考察素质教育时,曾专门去拼茶中学听姚校长介绍他的精致管理经验,那时我已萌发要系统研究姚止平教育思想的念头。始料未及的是姚校长突然离去,我们今天的研究不免有些仓促。以近期的认识看,我认为姚止平不仅是一位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极富个性特色的教育家。他明确提出并致力于新时期的平民教育的思想,他作为新时期平民教育家的品质,都已鲜明地铭刻在人们心中。
  
  平民身份的执着守护
  
  身份,是一个人对自己与某种文化的关系确认,是一个人的社会定位和文化归属。对身份的认同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记忆过程。“平民”,泛指没有等级差别的普通人民。平民身份本身是中性的,但人们对它的态度却体现不同的价值趋向。姚止平的平民身份是先赋的,继承而来的,因为他的双亲出身于平民,即使后来进京成了高干,也还是平民的代表——这一观念在解放之初尤其强烈。他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并于8个月后被送往如东农村,由姑母抚养成人,在这里安家立业,娶妻生子。到这里为止,姚止平对自己平民身份的认同,都是自然而然的。在后来的年月中,随着他的成长,他的身份逐渐起了变化。他所工作并逐步担负起领导责任的拼茶中学,从一所农村重点中学发展到省重点中学,再到省三星级、四星级普通高中。与此同时,他个人的身份也踏上了步步高升的阶梯,他由一名普通的师范毕业生,逐步成长为省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从教导主任到副校长、校长、教育局副局长(兼拼茶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在一般人眼中,他已经跨越了“民转官”的关键一步,成了有一定级别的政府官员了,这在“官本位”的社会何其令人称羡!对于他而言,从此名正言顺地进入官员角色,以官员的身份干一番事业,自属顺理成章,无可厚非。然而出乎常人想象的是,此时与此后的他,却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平民身份,并且完成了从自然状态到自觉状态的飞跃,这在当今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
  在等级分明的社会,一个人体现自己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方式。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对某些物品的特别占有,来划清与其他个体的等级界限,从而体验一种优越感、成就感。而姚止平呢,恰恰与此相反,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多数一般教师谋利益——即所谓“权为民所用”。随着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微机房、会议室、总支办公室都装上了空调,而他的办公室还和其他教师一样用着吊扇,他坚持要等所有教师办公室都装上了空调后再为自己安装。他任校长期间学校先后3批新建120套住房,其中120平米的住房多达90套,本来,随便按什么标准排队都少不了他,可他坚持住在1987年建成的面积不大的旧房中。在学校制定的津贴发放细则中,他的津贴和其他副职一样,都不超过骨干教师。在坐车问题上,他的做法更异乎寻常。尽管学校确实需要一部小车,也完全买得起,特别是2006年南通市教育局奖励学校20万元,局长要他买辆车,可他觉得养车不如租车,坚持没买。谁也未曾想到,正是临时租用的一辆出租车为赶时间而发生了这场致命的车祸。欲献之余,我想姚止平生前坚持不买车,恐怕不单纯是经济上的考虑,而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说实话,今天的小汽车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头衔的标志,是先声夺人的金属名片,而这些,不正是历来坚守着平民身份的姚止平一贯敬而远之的吗?
  姚止平对平民身份的坚守,更表现在他对当地民众利益的苦苦追寻上。他深切理解平民的所需所求,坚定地站在平民立场上,把平民的利益看成是自己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追寻这共同利益的满足。他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把一批批本来升学希望不大的学子,陆续送进了各高等院校的大门,使广大平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真,也使自己“努力办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平民精神的继承、养护与激发
  
  姚止平在回答记者关于“高考奇迹”的问题时,特意强调了南通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南通人民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南通地区的乡土文化哺育了姚止平,赋予他充沛的平民精神;他让这种精神在学校得到充分的继承与发扬,成为教师集体共同拥有的团队精神。
  一是直面现实并奋力改变现实的勇气。拼茶中学原是一所乡镇中学,高中招生要在县中录取之后进行,这样明显的不公平,很容易导致一般学校的消极态度:或者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弃,自认不如,甘居其次。而姚止平与他的团队却如立定于大地的农民,虔诚地感激脚下这块为自己提供了挑战命运的机会的土地,不嫌其贫瘠,一心精耕细作,终于获得了教育质量的连年丰收。这期间,他们也曾碰到一些外界的误会,例如被人认为是“死揪”。他们付之一笑,坚持“不争论”的原则,只想用事实讲话。这不正是一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平民风格吗?
  二是在基础不如别人的现实面前,坚信勤能补拙,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姚止平相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作好就是不平凡。”就以开会为例吧,哪个单位不开会呢,常见的会风是拖拉、松散、效率低下。而姚止平开会却像老师上课需要备课一样顶真,他要通过精心“备会”,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议效益,,平时,姚止平不管怎么繁忙,听课评课都是他雷打不动的大事。学校虽有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但姚止平每年坚持以点带面的方式评课700多节。每次听课后他都与执教者交流,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各年级的质量分析会,他每会必到,每会必听,每会必讲。人们都已了解的他生前最后一天的工作节奏,正是他无数个辛劳的日日夜夜的缩影。
  三是对全体学生朴素而淳厚的亲子之爱。平民家庭一般不太富裕,父母也无力为子女做出周全的人生安排,惟望子女自己有一个好身体、好品德、谋得一个好前程。姚止平深深地理解乡亲们的渴望,提出了平 民教育思想。为了帮助农民子弟走出农村,走出贫困,他锁定的目标是“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他要求青年教师首先要过关注平民子弟的“情感态度关”。教师检查晚自习时,为了不打扰学生,竟然脱去皮鞋,赤脚行走。在姚止平的影响下,拼茶中学的老师不是以多多益善的练习来提高“保险系数”,而是坚持以精取胜,精心选编练习题,尽可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最令人感动之处,就像一些多子女父母往往会偏爱排行最末的孩子一样,姚止平要求老师们特别关注那部分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实现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姚止平倡导并实践的平民精神,作为校风的组成部分弥漫于整个校园,广大学子沉浸其中,深受其益。他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刻苦勤奋,名闻遐迩,已成为平民精神的新一代传人。
  
  平民智慧的充分汲取
  
  “拼中奇迹”出现后,前往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参观中,人们发现姚止平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习领域不断拓宽,层次逐渐提升。他坚持科研兴校战略,被评为科研型校长,先后多次应邀在省内外作学术报告。姚止平还通过各种途径向同行们公布了一个公式:“精神 科学 实干=成功”,这个公式可视作拼中经验的高度概括。可是,尽管姚止平毫无保留地亮出了全部家底,而参观者似乎还不满足:大多数校长不也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没有出现奇迹?姚止平一定还有其他“秘密武器”。
  拼茶中学真的有什么秘密吗?我想,如果说有的话,那也是公开的:就是姚止平汲取了大量的常被不屑一顾的民间智慧。且看他们日常工作的特点,一是坚持以校风育人,二是坚持精致管理,三是坚持朴实教学。他们对教学管理提出的“严、精、细、实、活”五字要求(抓细备课,抓活课堂,抓严辅导,抓精练习,抓实分析),“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六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选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考试,认真组织实践活动),无一不是带乡土特色的常规性要求;他们采取的“集体备课、听课竹课、质量分析”等传统措施,也都是基层学校校长和普通教师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爱生如子,爱职如命,爱校如家”。他们对学生晚自习的要求是“准时,定位,安静,专心”。他们对寄宿生的要求是“不迟归,不双睡,不串宿,不缺寝”。这些要求,朴实得像老百姓的家常话再看拼茶中学的校训:“守规矩方可日日进步,肯吃苦才能代代成才。”这与南京大学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如出一辙,对此人们似曾相识甚至耳熟能详,因为在《冶家格言》之类的通俗读物中都能找到这样的句子。难道这些都是“秘密”,都是姚止平平民教育思想的重要源火?
  我以为,答案当是肯定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现象,是人类日常的生活方式。据说“教育学”(pedagogy)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教仆”(pedagogue)一词,教仆通常是指照料年幼男孩上学的奴隶,职责是注意孩子需要些什么并管束他。“所以,教育学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没有‘深奥的科学’这种涵义”。事实上,古今中外都有一些民间人士虽未从事过专门教育,却能依据教育子孙的经验写出教育名著,如中国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 许多著名教育家十分看重来自民间的教育经典乃至零散的教育谚语、俗语、格言、故事。苏霍姆林斯基曾称它们为“民间教育学”,并巧妙地把它们吸收到自己的教育思想之中,构成了属于自己的“活的教育学”
  今天,我们从姚止平面世不多的论著中,也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本土气息和乡土气息,它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当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趋势;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知识观念开始了悄悄的变革,涉及知识生成的特定文化与亚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新型的知识观念认为,人类所有知识都(曾)是地方性知识、在文化传播史上,西方的某些地方性知识借助于政治经济文化实力而逐渐影响全球,曾被误认为是普遍真理以致被奉为圭臬,其实它们不过是来自西方的地方性知识,与其他的地疗性知识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今天,知识形态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这是人类学为现代社会科学带来的进步。我们将从信奉“一般性理论”的虚妄走出来,不必以一种地方性知识作为判别另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标准和依据。就像中国的中医,尽管按照西方知识准则它很难称得上是科学,但它是在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中生成的,能够从本土文化内部的根据获得支撑与辩护,而最根本的则在于,它不仅能治病,而且能健身,这是硬道理。同样,来源于本土和本地的民间教育智慧,有极为深厚的文化背景,对本文化圈中的个体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影响力,顷势而为,自能获得家长与社会的广泛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收事半功倍之效。
  我们还注意到,姚止平从民间汲取的不单纯是教育经验,更彩的是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以知识论的观点观之,这些原则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它们相对于仅仅属于教育学或管理学的“小知”而言,是一种横贯具体学科的“大知”,是一种充满了人生体悟的生命智慧,是从事任何事业的根本态度,相对于仅仅从书本、从网络得来的“闻知”而言,它是一种“亲知”相对于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的“伪知”而言,它是一种“真知”,一种经过自己的实践体验而内化为身心素质,转化为行为倾向、行为习惯的“行知”姚止平向往陶行知,以“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座右铭;他的言论和著作中没有什么高淡阔论,有的是朴实无华的真理和实话实说的表达风格;他依靠这些朴素的真理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智慧,创造了奇迹。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实践智慧不只是对普遍者的知识,而且还应该通晓个别事物,因为实践智慧涉及行为,而只有对个别审物的行为才是可行的。所以,一个没有普遍知识的人,有时比有普遍知识的人干得更出色”。“栟中奇迹”归根于当地文化土壤,折射出一种实践智慧的光辉——这或许就是人们可以到栟中参观学习,但无法离开其背景文化随接移植几条经验的奥秘。
  姚止平不幸去世后,栟茶中学、栟茶镇乃至整个如东县,一度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特别是栟茶的老百姓对这位平民校长表现出由衷的爱戴,笔者由此想起了著名诗句:“心中有人民的人,人民心中装着他”平民大众对姚止平的深切怀念,最权威地确证了,姚止平平民教育家的高贵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承知识,更要传承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变式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思维广度、思维变通性,使学生兴趣盎然而又行之有效地进行创造性工作,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变式教学;思维;创新  变式教学对思维动机的激发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的起点始于认知的動机. 没有
《游园不值》是苏教版第十册课本上的一首古诗,诗人叶绍翁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教学时的过程,使我进一步明白了教学原来就应是这样展开的。  师:谁能说说“游园不值”的意思?  生:这个庭园不值得游玩。  师:(略停,继而接着问)到底值不值呢?我们还是先来读读诗句的内容吧。谁能说说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生:主人怕园外人进来踩坏青苔。叶绍翁敲了很长时间的柴门就是不开。  
在我小的时候,曾与小人书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书迷”。那时的我。一有空闲,就从暖暖的怀里、袖筒里、书包里、床头柜里、枕头底下摸出一本本心爱的小人书,如饥似渴地捧读着。让我如醉似痴忘记了孤独,忘记了时光,忘记了下地割草喂羊以及周围喧闹的世界。即便是课间十分钟,我的眼睛一刻也不想离开小人书。“小人书”是我小时候一个特殊的玩伴,它陪我度过欢乐的童年,伴我一天天长大。  童年的全
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信守“和”字校训,践行和乐、和韵、和美的“三和”教育,着文化本色,蕴课堂亮色,渲艺体特色,使每一个孩子在幸福中得到个性的张扬,释放生命的魅力。    一、“和乐”致臻,着文化本色    借助“和”字校训,学校致力营造求真务实、感恩扬善的校园文化,尊重差异,返璞归真,走向和谐。  关注文化融通。柏庄实验小学坐落在无锡市锡山东亭新城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引来了原野上的“雏鹰”、大
[摘 要]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当下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最为热门的关键词,细究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无论是学会学习,还是健康成长,其根源都离不开学生习惯的养成和转变.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习惯养成教育需要在教学行为的开展中不断地渗透、训练、引领,以此促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多种素养的渐进提升.  [关键词] 讨论;审题;反思;习惯;核心素养  学生拥有好的学习习惯,能使教师的教学
[摘 要] 在初中阶段,我们最常接触并且难度最大的模块便是函数,而在函数问题中,最让人无处下手的就是函数的动态问题. 研究原函数的几何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所得到的新函数的动态问题,可以在这些函数上找到一个或几个特殊点,让这为数不多的几个点代替整个函数的运动过程.  [关键词] 变换;特殊点;函数;运动  大家都很熟悉这样的一句话:“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也就是说,极其复杂的三
超越也是硬道理  谈开彬    我的管理哲学是:“超越也是硬道理”。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一名校长,超越是指能够不断地突破自身的局限和时空的限制,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正确判断学校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做出科学决策,并在实践中达成新的目标。实现超越最重要的是要有不甘平庸的精神状态,勇于超越自己,敢于超越别人。体现在学校管理上,就是要勇于探索教育规律,用现代教育思想更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求真务实,科学
在高贵面前,任何卑鄙都明白自身的卑贱。文学不是用来解决问题,但文学一定要成为世界的良心。  ——摘自刘醒龙访谈《“文学一定要成为世界的良心”》  《圣天门口》完全不同于刘醒龙自身自“新写实主义”以来的写作。这部长篇的写作过程,使刘醒龙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作家。它以一种新的历史视角与历史情怀阐释或演绎了我们所不能深刻体认的历史。  作为一个杰出的文本,《圣天门口》提供了很多言说的可
最早知道“启功”这个大名,是从《红楼梦》这部书上。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还在念中学,曾经囫囵吞枣地读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程乙本《红楼梦》,见书内标明启功注释。这么一部大书(“文革”曾传毛泽东说《红楼梦》要读多少多少遍),名物典章、风俗人情这么多,以一人之力作注(鲁迅先生的著作就不是靠一个人给注解的),“启功”这人真了不得!  及至念大学,才知“启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点校过《清史稿》,与
一、活动背景: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信,国之宝也:民无信不立,言而无信行之不远。”  诚实守信也是对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每个人只有从小开始以诚待人。将来才能以信立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成人社会对经济利益过度追求,甚至引发诚信缺失,进而影响到儿童少年,致使说谎、没有责任心、不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