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美的使者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循‘性’而为”,切实指导学生感知语言、培养语感,驱使想象,再现完整形象,依据形象,体悟情感;最终激发学生美感,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美育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审美情趣、理想培养的圣地。
  【关键词】美育语文 美育语文的特性 美育语文的开展
  
  语文是美的,这就定势了语文教育的美,我姑且把语文中的审美教育简约为美育语文。
  所谓美育语文,就是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语文教学中进行的美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研究实施美育语文的规律。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期间,教师也就做了美的使者。
  开展美育语文,首要的是识其特性。那美育语文有什么特性呢?美育语文有着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美育的不同,它是言语活动和人的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间接性等特点。
  一、形象性
  杜勃洛留夫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形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语文教学就是在具体的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之中,体会和领悟到作品的本质意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生趣盎然的童年乐园。学生读着语句,想象了画面,画面中的快乐自然心领神会。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六种景物形象本已耳熟能详,但当学生加以想象组合,又是多么韵味十足的场景,诗人的羁旅愁思也就“见于言外”了。这足以说明语文教材的形象性,但又是间接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认识形象,体会其间的意蕴。
  二、情感性
  语文审美的情感性主要包括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情感性。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没有感情的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的就是审美主体的情感变动首先是建立在审美客体的变动之上的;由于感知到自然景色的变化而引起人的情绪摇动。当然,在语文课堂中,审美客体也就是我们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这是由课堂教学所限制的,但这毫不影响学生主体的情感投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文学称之为“情文”,他认为创作必须是“为情而造文”(《情采》);认为“情”是作家创作的前提,“情动而辞发”(《知音》);认为艺术构思中的形象是“情变所孕”(《神思》)。基于此,我们才能体会到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的个中辛酸;感悟出朱自清《背影》中父子间“浓的化不开”的情结;理解鲁迅《故乡》中的愤慨与希望。
  三、愉悦性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一件艺术品只有当人们看它的时候真正地能够唤起人们的愉悦,才能算是一件美的作品。”而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之一,它恰恰唤起读者的愉悦情感。宋代欧阳修说他读诗时感到“陶畅酣达,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陶渊明,高尚士也,合他口味之文当微乎甚微,但他在《五柳先生传》中不也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美育语文就是要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思想情感美、理想境界美、艺术形象美、文章结构美、语言形式美、谋篇布局美、风格情调美等探幽访胜,采珠撷宝,从而让他们受到感动,得到启示,在心底里体会到一种美感的愉快,心灵为之陶醉,获得美的享受。
  四、间接性
  美育语文中,审美客体含有激发主体情感共鸣的客观因素,能引发主体的丰富的情感。但是,审美主体面对的毕竟是毫无声情的文字。主体要想捕获形象,体悟情感,首先就必须过文字关。只有感知,理解文字,进而内化于心,在想象下捕捉文字身后的意象,再在意象中经历情感的历程,最终才能彻悟文意,把握“文情”。这一由感知文字,捕获形象,进而体悟情感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心灵历程由外而内的过程。而这一由外而内的过程正体现了美育语文的间接性。作为教育者,我想每个人都会深有体会的。语文课要实现美育要解决的也正是这间接性的问题。教师的主导性也正体现在搭好间接性的桥上,引领审美主体从文字通过形象这座间接桥,到达文字后的情感天地,领略情感的美妙。
  那么,美育语文实施的过程和方法如何呢?美育语文的过程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总体上是由文字感知到再现形象,再到体味情感的过程,具体为老师指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实践活动。
  一、感知文字,培养“语感”
  首先要指導学生美读课文,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并指出“这种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他把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称为“语感”,老师的教学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如郦道元的《三峡》有这样的描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循文解意,学生当感知前者是写春冬时节的明艳之景,后者当是秋日萧索之象。这般景象即“表象”。所谓“言以明象”,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先要学会认读、解词,形成主体内在的图式与审美客体表象之同形同构关系。
  二、驱使想象,再现完整形象
  人的想象力神通广大,它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美育语文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想象,再现形象。作家创作是对生活的反映,读者欣赏是对生活的复归。再如前文中《三峡》中“春冬之景”的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帮扶下,眼前当出现图像:“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潭水映着山上山石林木的倒影。”“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高山上的松柏间飞泻而下,沿途清珠飞溅;冲击下方深潭时,波纹回荡,声响轰鸣”。在训练语感、感知表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把作者反映的生活复归为学生心目中的图像,也就是把课文每部分描写的形态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组合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灵有肉的形象。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做好的是,养成孩子再现完整形象的习惯。
  三、依据形象,体味情感
  “情以物迁”。“依象体情”,当学生想象了完整的形象后,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情感也就油然而生,实现了审美主、客体间情感上的和谐共鸣。但是,在这里,我还得提醒广大同仁,有些文章学生读来,语言已经感知,完整形象也已展现,但学生情感体悟上却会出现偏颇。这时,老师要适时地补充作者生平,文章背景等材料。如李白的《行路难》,了解了此时的李白时值仕途失意,人生徘徊之际,方能彻悟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难以下咽的苦楚,登“太行”之难,渡“黄河”之酸。而不
  会感觉诧异:李白真不是个常人,如此优越的生活还这般挑剔。
  总之,美育语文要循文明象,缘象生情,由情达理,方可实现语文知识教育与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达到美育之目的。
  四、激发美感,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在生活中,学生总会被一些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所触动,产生“美感”,随着“美感”的不断积淀,他们就会有要表达之冲动。然而,要很好表达却很难。我就自我的教学经验看,当在两方面做工作。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奠定创造美的基础。语文教师既要对教材作出再创造,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又要帮学生按照作者的文路一起欣赏教材美,提高学生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在阅读教学中培育的。另一方面,在表达训练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可从模仿入手,也可从指导学生深入生活,深化情感开始。
  美育语文是复杂的历程。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忙于分析字、词、句、篇章等内容,而忽视了语文课的美育教育,把固有的整体性美育,撕成一块块碎片,其结果: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充分肯定了美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法》:钱威、徐越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3] 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培养人才就成为了摆在我们广大教育者面前的难题。特别是语文课堂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契机,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真正人才。  【关键词】人才 迷 悟 爱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学校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要在语文
【摘 要】本文针对中学物理课堂中,教师教学语言机械呆板,语言平淡无奇,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低下的现状,提出在课堂中渗透幽默艺术,调节课堂气氛,从而协调师生关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快课堂节奏,真正做到高效快乐课堂。  【关键词】物理教学 幽默 艺术    现在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一般都比较重,数、理、化象三座大山,压在学生们稚嫩的肩上。特别是物理课,枯燥的公式定律、抽象的概念模型、难懂的过程状态,会
【摘 要】多媒体成为公开课“做秀”的工具,公开课是校内和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教学经验的主要形式之一,各所学校每学期每个学科至少要搞几次公开课活动。课堂教学内容没有进行选择,脱离了教学中必须针对数学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选用的原则。导致初中数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中没有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多媒体教学 做秀 误区 反思    初中数学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不管是论文还是
摘要: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可以使得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情感修养得到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基础主要在培养和发展教师队伍人文意识,使其在美术教学工程中自身人文精神加以美术教学表现技巧、美术鉴赏、美术评价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字:高校美术教育 人文精神 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推进,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的增加,高等美术教育也随之水涨船高,而目前我国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被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只有会听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培养听的专注力和记忆力     第一,我告诉学生“听”是有样子的。比如说同学发言时,你应身体微侧,注视发言人。不乱看,不乱动,我还告诉学生听是有表情的。比如说,眼睛睁得大
【摘 要】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实物的数量关系,并能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教学和生活各自的价值与缺陷。注重数学教育与生活的融合。首先幼儿数学教育要生活化,即以幼儿的生活与经验为基础选择。然后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的因素。最后注重数学活动的环境营造。  【关键词】主动学习 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    一、幼儿在生活中理解和学习数学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摘 要】基础教育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渠道,中学化学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化学学科中丰富的资源,在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条理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 校本开发    在化学学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的要求,分解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它提示我们在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或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學中,怎样根据儿童爱美的心理,科学的渗透美育呢?现就在小学数学渗透美育的途径和方法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小学数学教学渗透美育的前提。  古希腊数学家洛克拉斯曾经指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这种美是“深奥的美”,是潜藏在感性之后的理性美。要在小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认为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运用,更是一门艺术。因为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不但直接影响
摘要:作者针对高中数学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和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题,对高中数学教学主体参与策略的研究方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 主体参与式    1、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基本内涵是:在以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为促进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