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古诗障碍,明白障碍原因
1.浅层字面内容理解有障碍
(1)古代汉语词汇积累不足,尤其是在诗句中对涉及在今天不太用到的义项理解不到位,导致阅读障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苏轼《定风波》一词:“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当时学生对“山头斜照却相迎”句感到很困惑。一追问,才明白,主要在于不理解“相”字。学生按照今天常用的义项去理解“相”为“相互”,说不通。其实,“相”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义项,“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根据语境,词句中可理解为“我”。这一义项在很多古文中都出现过:苏教版必修三《五人墓碑记》中便有词义项:“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这里的“相”便偏指毛一鹭。故而,要读懂诗词,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必须到位。
(2)诗歌语言很精练,因而跳跃性比较强,导致阅读障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写得很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学生却不懂。主要在于诗歌本身是跳跃性语言,它可以把词语直接拼接,完全省略掉中间的连接词,即完全是意象的叠加。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全诗,通过想象,补充诗人所留下的空白。由题目“商山早行”及首联“晨起动征铎”可以得知,诗人清晨起床早行赶路,故而可知“鸡声”为诗人所闻,“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诗人所见。在所闻与所见之中,根据情景补充,这两句便可这样理解:天色尚早,耳边传来鸡的啼叫声,自己投身的茅草店还沐浴在月色中;已有更早的行人走过板桥,铺满霜的板桥上已然留下凌乱的足迹。其实,同样的手法在外国诗词里也存在,以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为最,他曾经在《地铁车站》中写道:“人群中那些黝黑的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头上许多花瓣。”两句话之间完全没有谓语的存在,是两种意象的叠加。
(3)诗歌由于音韵、平仄等的需要,存在倒装导致阅读障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李颀《送魏万之京中颔联为:“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如果学生还是按照原先的语序来理解的话,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结合题目“送魏万之京”和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便可得知,此句为作者想象魏万这一去的情形,因为“不堪愁里听”“况是客中过”的主语应该都是“魏万”,“听的对象,为“鸿雁”;“过”的对象为“云山”。正常语序应该为“不堪愁里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本是满怀愁绪的漂泊的游子在途中听到大雁的嘹唳的鸣叫,定然是不堪忍受,更何况是路经云雾弥漫的山岭,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4)诗歌存在描写上的虚实转换时,会导致阅读障碍。
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欧阳修的词《踏莎行为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主要从行人——男子的视角写在途中的所见所感;而下片则从闺中女子的视角写对男子的思念,乍一看叙述视角不一致,很难理解。实则是一致的,上片是实写男子所见所感,下片是虚写,是男子在行路中想象闺中女子对他的思念如果能意识到有虚实的转换,整首词便好理解了。
2.深层次的情感主旨内容理解有障碍
苏轼《定风波》小序中写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可是在词的下片,却写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时在课堂上很多同学提出来不懂这句话。词的小序中明明已提到“已而遂晴,为何“无风雨,无晴”?此时要适当引导需学生知人论世,联系苏轼生平背景,弄清看似悖谬之下的合理。结合苏轼生平中的“乌台诗案”,因而词中的“风雨”已非真实的自然界的风雨,而是象征着他生命的“风雨”即“逆境”,“晴”即“顺境”。因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这种宠辱不惊心态的最好写照。适当补充苏轼后来的境遇:“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东山再起,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飞跃十二个官阶,提升六个品级,飞黄腾达时,苏轼也没有得意忘形,没有飘飘然。”至此,学生才大悟。
在诗词中,创作者往往寄寓了自己无限的深意,有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毕竟“雪泥鸿爪”。
二、扫除阅读障碍,品味诗歌之美
美的东西需要慢慢品,即从表层的理解到深层的慢慢欣赏。
1.将诗词转化为现代汉语
许渊冲最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译诗“三美说”,认为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好的翻译往往可以更好地体现甚至有助于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在和学生一起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不仅让学生翻译了词,还让学生对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几句,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当时学生写得都非常不错,听完两个同学的描绘,再回头读词,很多孩子都哽咽了。
2.诗歌虽然是跳跃性的语言,但诗人的思维却是连贯性的,因而要弄清楚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关系,将跳跃连接起来
以温庭筠《商山早行》为例。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首联通过细节与心理描写,交代了游子早醒准备出行时的情景、心情;颔联、颈联则描写了早行途中看到的凄凉、清寂之景,于是此时游子的心里更加的凄凉,愈加起了思乡之情,因而想起了昨晚做的梦:杜陵曲折回环的池塘里,满是自得其乐的野鸭和大雁。整首诗歌前后连起来一看,便明晓,抒发的最主要的情感便是羁旅途中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最后一联,以景结情。
3.要学会应用想象,在脑海中将诗句描写的内容幻化成一幅幅的画面
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想象是读懂诗歌很重要的媒介,一定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在脑海中想象、体会,甚至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让有绘画能力的学生展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刘昚虚的《阕题》时,让学生试着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出“书堂”来。诗句中这样写道:“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通过描绘,学生对书堂地远幽静的特点心领神会。
4.敢于质疑,多问“为什么”
诗词中,创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主观意愿,往往会用一些看似不太合情理的句子来表达。还是以上文提到的苏轼词为例,“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这里的“风雨”和“晴”,并不是实指字面意义上的晴天和风雨天,而是象征着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失意与得意,辱与宠,其中反映出的是苏轼“宠辱不惊”的旷达、淡定。因此只有多质疑,才会慢慢深入品味到诗词的魅力,甚至有些时候,这种“为什么”往往是开启理解诗词大门的钥匙。
5.触类旁通,深化理解
同类内容的诗句,可以触类旁通。《滕王阁序》中“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表达的是“人事无常,自然永恒”的感慨,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表达的亦是同样的感触。触类旁通,学生便会对诗词有更深领会。
诗词是美的,要品味到这种美,除了方法、策略外,个人本身的领悟、品味能力也很重要。只要坚持深入鉴赏,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浅层字面内容理解有障碍
(1)古代汉语词汇积累不足,尤其是在诗句中对涉及在今天不太用到的义项理解不到位,导致阅读障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苏轼《定风波》一词:“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当时学生对“山头斜照却相迎”句感到很困惑。一追问,才明白,主要在于不理解“相”字。学生按照今天常用的义项去理解“相”为“相互”,说不通。其实,“相”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义项,“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根据语境,词句中可理解为“我”。这一义项在很多古文中都出现过:苏教版必修三《五人墓碑记》中便有词义项:“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这里的“相”便偏指毛一鹭。故而,要读懂诗词,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必须到位。
(2)诗歌语言很精练,因而跳跃性比较强,导致阅读障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写得很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学生却不懂。主要在于诗歌本身是跳跃性语言,它可以把词语直接拼接,完全省略掉中间的连接词,即完全是意象的叠加。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全诗,通过想象,补充诗人所留下的空白。由题目“商山早行”及首联“晨起动征铎”可以得知,诗人清晨起床早行赶路,故而可知“鸡声”为诗人所闻,“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诗人所见。在所闻与所见之中,根据情景补充,这两句便可这样理解:天色尚早,耳边传来鸡的啼叫声,自己投身的茅草店还沐浴在月色中;已有更早的行人走过板桥,铺满霜的板桥上已然留下凌乱的足迹。其实,同样的手法在外国诗词里也存在,以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为最,他曾经在《地铁车站》中写道:“人群中那些黝黑的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头上许多花瓣。”两句话之间完全没有谓语的存在,是两种意象的叠加。
(3)诗歌由于音韵、平仄等的需要,存在倒装导致阅读障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李颀《送魏万之京中颔联为:“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如果学生还是按照原先的语序来理解的话,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结合题目“送魏万之京”和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便可得知,此句为作者想象魏万这一去的情形,因为“不堪愁里听”“况是客中过”的主语应该都是“魏万”,“听的对象,为“鸿雁”;“过”的对象为“云山”。正常语序应该为“不堪愁里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本是满怀愁绪的漂泊的游子在途中听到大雁的嘹唳的鸣叫,定然是不堪忍受,更何况是路经云雾弥漫的山岭,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4)诗歌存在描写上的虚实转换时,会导致阅读障碍。
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欧阳修的词《踏莎行为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主要从行人——男子的视角写在途中的所见所感;而下片则从闺中女子的视角写对男子的思念,乍一看叙述视角不一致,很难理解。实则是一致的,上片是实写男子所见所感,下片是虚写,是男子在行路中想象闺中女子对他的思念如果能意识到有虚实的转换,整首词便好理解了。
2.深层次的情感主旨内容理解有障碍
苏轼《定风波》小序中写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可是在词的下片,却写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时在课堂上很多同学提出来不懂这句话。词的小序中明明已提到“已而遂晴,为何“无风雨,无晴”?此时要适当引导需学生知人论世,联系苏轼生平背景,弄清看似悖谬之下的合理。结合苏轼生平中的“乌台诗案”,因而词中的“风雨”已非真实的自然界的风雨,而是象征着他生命的“风雨”即“逆境”,“晴”即“顺境”。因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这种宠辱不惊心态的最好写照。适当补充苏轼后来的境遇:“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东山再起,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飞跃十二个官阶,提升六个品级,飞黄腾达时,苏轼也没有得意忘形,没有飘飘然。”至此,学生才大悟。
在诗词中,创作者往往寄寓了自己无限的深意,有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毕竟“雪泥鸿爪”。
二、扫除阅读障碍,品味诗歌之美
美的东西需要慢慢品,即从表层的理解到深层的慢慢欣赏。
1.将诗词转化为现代汉语
许渊冲最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译诗“三美说”,认为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好的翻译往往可以更好地体现甚至有助于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在和学生一起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不仅让学生翻译了词,还让学生对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几句,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当时学生写得都非常不错,听完两个同学的描绘,再回头读词,很多孩子都哽咽了。
2.诗歌虽然是跳跃性的语言,但诗人的思维却是连贯性的,因而要弄清楚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关系,将跳跃连接起来
以温庭筠《商山早行》为例。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首联通过细节与心理描写,交代了游子早醒准备出行时的情景、心情;颔联、颈联则描写了早行途中看到的凄凉、清寂之景,于是此时游子的心里更加的凄凉,愈加起了思乡之情,因而想起了昨晚做的梦:杜陵曲折回环的池塘里,满是自得其乐的野鸭和大雁。整首诗歌前后连起来一看,便明晓,抒发的最主要的情感便是羁旅途中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最后一联,以景结情。
3.要学会应用想象,在脑海中将诗句描写的内容幻化成一幅幅的画面
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想象是读懂诗歌很重要的媒介,一定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在脑海中想象、体会,甚至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让有绘画能力的学生展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刘昚虚的《阕题》时,让学生试着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出“书堂”来。诗句中这样写道:“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通过描绘,学生对书堂地远幽静的特点心领神会。
4.敢于质疑,多问“为什么”
诗词中,创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主观意愿,往往会用一些看似不太合情理的句子来表达。还是以上文提到的苏轼词为例,“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这里的“风雨”和“晴”,并不是实指字面意义上的晴天和风雨天,而是象征着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失意与得意,辱与宠,其中反映出的是苏轼“宠辱不惊”的旷达、淡定。因此只有多质疑,才会慢慢深入品味到诗词的魅力,甚至有些时候,这种“为什么”往往是开启理解诗词大门的钥匙。
5.触类旁通,深化理解
同类内容的诗句,可以触类旁通。《滕王阁序》中“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表达的是“人事无常,自然永恒”的感慨,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表达的亦是同样的感触。触类旁通,学生便会对诗词有更深领会。
诗词是美的,要品味到这种美,除了方法、策略外,个人本身的领悟、品味能力也很重要。只要坚持深入鉴赏,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