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钻机井架及底座系统灵敏度分析

来源 :机械工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钻机在使用过程中,振动普遍较大,为了从设计源头减小振动,需对钻机井架及底座进行结构动力修改.文中利用灵敏度仿真分析,快速找到影响特定阶次固有频率的结构,通过改变钢结构截面尺寸来调整钻机的固有频率,从而规避激振源的频率区间,减小振动的影响.
其他文献
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由2节机车、47节车辆和3节3D车辆组成的列车,分析多种工况下车辆模型的仿真数据,探索列车制动过程中的纵向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车钩力受线路条件和车辆所在位置的影响.列车在启动的过程中最大拉钩力出现在列车前部的车辆上,而位于列车后部的车辆产生的拉钩力比较小.制动过程中最大压钩力和拉钩力呈正态分布,最大压钩力和拉钩力均发生在列车中部.上坡和过弯道过程能够缩短列车制动所需要的时间,下坡则增加列车制动所需要的时间.
主要研究了n个可进行拆分的工件在m台非等同并行机上的加工调度问题,该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为每种工件进行合适的拆分计划;二是对拆分后的各子批统筹在各设备上的生产顺序;三是确定各设备的完工时间与所需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生产调度方案会导致总完工时间与生产成本的差异较大,因此从生产周期最短与调整成本最低出发构建多目标数学模型,采用混合离散粒子群算法进行算例分析与对比验证,求解出排产方案,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搜索能力与稳定性.
为降低医务人员的劳动程度,提出了一种撑膜机械手.为满足不同种类探头的撑膜要求,以实际轨迹与给定轨迹的位置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撑膜机械手的轨迹综合优化模型,通过遗传算法求解得到一组满足不同种类探头撑膜需求的结构参数.对撑膜机械手进行试验,验证撑膜机械手的实用性.
提出了一种以压电陶瓷驱动、以柔性铰链传动的自解耦二维微位移平台.该平台通过桥式机构放大输入位移,并基于双四杆平行四边形导向机构实现二自由度运动解耦.建立了柔性铰链的伪刚体模型,推导出柔性铰链弯曲刚度、平台输出刚度表达式,通过能量法计算了平台一阶固有频率.经试验验证,平台工作行程为126.10μm×126.30μm,重复定位精度可达0.29μm,运动耦合率小于2.2%,一阶固有频率为1096.12 Hz.结果表明,文中的设计分析方法可靠,微位移平台性能表现较好,具有较高的实用意义.
考虑RV减速器的高精度、高减速比与其复杂的二级行星传动结构,故需对其进行传动性能分析.利用UG建立并装配RV减速器模型,通过Workbench对传动机构的关键太阳轮与行星轮、摆线轮与针齿轮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并求解其接触应力.分析得出太阳轮与行星轮啮合时最大接触应力产生在啮合处,摆线轮与针齿啮合时其最大接触应力产生在行星架孔处,该分析为RV减速器设计及优化奠定基础.
利用三维软件Pro/E完成船用发动机曲轴的数模搭建,结合HyperMesh进行有限元前处理,并赋予材料属性完成曲轴自由模态分析,模态分析结果表征曲轴固有频率可以避免出现共振情况发生.结合动力学数据完成发动机各转速的扭振分析、曲轴垂直方向最大受力分析,结果显示其强度满足使用要求,分析结果可为后续开展动力学分析及润滑特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市面上单一风淋室效率低、出现故障时可会能影响正常生产的难题,文中将风淋室原来的单进单出模式改为双进双出模式,并采用PLC作为控制核心,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工程车辆前桥在垂直加载台架疲劳试验中出现开裂失效.为分析开裂产生的原因,寻找预防措施,采用断口观察、化学成分测试、力学性能测试、金相检验等方法对开裂样品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前桥断口为典型的疲劳断裂,疲劳源处零件表面粗糙度较高,降低了前桥的疲劳寿命,是导致前桥在试验过程中仅循环13万次就产生疲劳开裂的原因.
文中设计的凹模主要解决传统通用V形折弯模具在加工时存在的开口固定且易产生压痕的问题.在凹模的基础结构中加入滚轴槽结构、改为开口可调,以及与通过电动机调节的导轨相结合.改进后的折弯模具通用性强、生产效率高、能实现无痕折弯,并可通过调节开口的大小来加工不同折弯角度与不同型号工件的功能.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走向深海,越来越多桁架式自升式平台投入使用,作为其中主力的JU2000E更是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文中从使用者的角度以某JU2000E钻井平台为例,分析了主机冷却系统在使用维护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设计.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并验证了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