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实况”与希望的“影像”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故乡“苍黄”
  生:(读)“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师:这段写景,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苍黄。悲凉。阴晦。压抑。荒凉。
  师:荒村横卧,天地苍黄,天气阴晦,一片苍凉。这就是迅哥“我”的故乡,阴沉沉……
  生:灰蒙蒙。
  生:冷飕飕。
  师:让人压抑,令人心寒,让人的心灵无法舒展,无法飞翔,没有活气,没有温暖。
  那么,这段风景,是迅哥亲眼看到实况的,还是心里想象的影像?
  生:亲眼见到的。是真的实况。
  师:是真实实况。可是,在迅哥的心田里,有一个“影像”,故乡不是这个样子,他的心田里的故乡比眼前所见到的这个实景、实况,好多了。
  生:“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生:“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师:在迅哥心田里,故乡别有一番不陰沉、不冰冷、不阴晦的样子。那里,充满了温暖,充满了活力。
  在迅哥心田里,刚才眼前所见到故乡实景、实况,都应加上一个“不”字。
  生:不苍黄。不悲凉。不阴晦。不压抑。不荒凉。
  师:这就是迅哥故乡的样子呀,“不苍黄。不悲凉。不阴晦。不压抑。不荒凉”这就是“我所记得的故乡”呀!
  生:可是,迅哥却说,“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
  生:为什么迅哥说“没有言辞”“没有影像”呢?
  师:实际上,迅哥这里的“影像”和“记得”,是一种“希望的影像”、是“主观愿望”、是“心上惦念”、是“内心想象”、是“心灵造像”、是“向往与憧憬”的意思,并不是“回忆过去因而记起过去事情”的意思。
  迅哥是怀抱着二十年的希望的影像、梦想、惦念、憧憬,来探望故乡的。
  请同学们把句子中的“记得”换成“希望”。同时,把那个问号,改成感叹号。
  生:希望。“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希望的故乡!我所希望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师:请换一个跟“希望”一样的同义词。
  生:憧憬。“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憧憬的故乡!我所憧憬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生:惦念。“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惦念的故乡!我所惦念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生:梦想。“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梦想的故乡!我所梦想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师:再加上前面那几个带“不”字的形容词。
  生:“阿!……我的故乡,不苍黄。不悲凉。不阴晦。不压抑。不荒凉……”
  师:迅哥的内心里,对过去二十年真实的故乡的“美丽”与“佳处”,是没有“影像”的。他心灵上,却有一个他二十年来日日希望的、梦想的、惦念的、憧憬的“美丽故乡”的“影像”。
  他把“影像”这个词语,只用到了“一个人”的身上。在课文的后半部分,倒数第五自然段。
  生:“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
  师:迅哥,有了这一个人的“影像”,故乡才成为迅哥心灵的故乡。迅哥是怀抱着心灵的“影像”、怀抱着对故乡的梦想、憧憬和希望,探望故乡的。
  二、圆月“金黄”
  生:(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这段文字,简称“深蓝的天空”图,是迅哥亲眼所见的实况?还是迅哥大脑里希望的、憧憬的“影像”呢?
  生:是“影像”。不是“实况”。
  师:为什么?请说具体。二十多年前,迅哥是否在现场、实地,亲眼看到过“深蓝的夜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刺猹的少年”这幅真实的图景呢?
  生:没在现场、实地看过。
  生:是迅哥想象的。迅哥并没有亲自到海边沙地,没有亲眼看到碧绿的西瓜、十一二岁的少年刺猹。
  生:迅哥并没有看到金黄的圆月。
  师:啊!原来这段话,这幅“深蓝的天空”图画,是迅哥大脑里自己构想的希望的影像,并不是迅哥亲眼、实地所见的“实况”!
  生:是“脑里”的“图画”。
  师:哪位同学,还能找出根据,证明这是大脑里憧憬的、惦记的、希望的影像。
  生:是“神异”的“图画”。
  生:神奇,特异,奇异。
  师:神一般奇异、特异。
  生:就不是现实的了。
  师:迅哥亲眼看到“猹”了吗?
  生:没看到。
  师:哦,这原来是迅哥想象的“图画”,是心里憧憬的、构想的、希望的影像呀。
  那么,“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是否常见?现实里是否真实?
  生:月亮应该洁白、明亮,不是金黄。
  生:深蓝的天空,是想象的,像画儿一样。
  生:三种颜色集合到一块,就像画画了。
  师:就像艺术创作、创造了,就是心灵构想了。迅哥越想越美好,迅哥越想越完美……
  生:迅哥越想越美丽。
  生:迅哥越想越多彩。
  生:迅哥越想越神异。   师:也就是说,这段文字,是迅哥二三十年来,憧憬着的希望的影像。
  生:是迅哥想象的图画,想象的影像,他没真的、实地见过。
  师:有什么特点?用“希望的影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话。
  生:希望的影像,是美麗的。
  生:希望的影像,是神异的、多彩的。
  生:希望的影像,是完美的。
  生:希望的影像,是多姿多彩的。
  生:希望的影像,是令人心旷神怡的。
  生:(读)“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师:这段文字,“厨房相见”图,是迅哥心灵的影像,还是他现场亲眼所见的实况?
  生:是亲眼所见。是实况。
  师:见到了什么?
  生:圆脸。毡帽。银项圈。
  师:迅哥与闰土,见过几面?相处多长时间?见面的地点在哪里?是在海边沙地,还是在冬天的雪地呢?
  生:见过一面。
  生:春节相处一个月。
  生:见面地点不是海边。是在迅哥的家里,主要是在厨房。
  师:迅哥有没有在海边沙地月光下见到闰土刺猹、管瓜?
  生:没有亲眼、实地见到。
  师:迅哥有没有在冬天雪地看到闰土捕鸟?
  生:没有。
  生:(读)“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师:这段文字,“雪地捕鸟”图,是希望的影像,而是迅哥现场亲眼见到的实况吧?
  生:是迅哥的希望的影像。
  生:迅哥边听边想象。是他心里美好的想象,希望的影像。
  师:能否用刚才的话重复说?越想……
  生:越想越美。雪地美景。
  生:越想越有趣。大竹匾捕鸟。
  生:越想越好玩。拉绳子。
  生:越想越丰富,越想越生动。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师:理想、希望、想象的影像,都是美妙无穷的。
  生:(读)“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读)“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师:这两段文字,两个场景,“月下刺猹”图,“沙地看鱼”图,是迅哥心灵的影像,还是迅哥亲眼所见的实况?
  生:迅哥都不在现场。都是闰土在讲述。
  生:都是迅哥,边听边想象。是迅哥心里的想象。是迅哥心里希望的影像。
  师:啊!原来,“雪地捕鸟”图、“月下刺猹”图、“沙地看鱼”图,都是迅哥大脑的希望的影像呵。原来迅哥都没有到现场呵。都没有亲眼所见呵。
  迅哥想象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呵?
  生:想象的时候,越想越充满刺激。
  师:充满冒险精神。
  生:越想越勇敢。捏着胡叉,刺猹。
  师:越想越感觉到闰土勇敢。向往、崇拜闰土的勇敢。
  生:越想越觉得好玩。青蛙似的跳鱼。
  生:越想越觉得向往。
  生:越想越对闰土充满敬仰。
  师:越想象,越神往。向往、神往、憧憬这样的好玩、美妙、充满动感和冒险精神、一往无前精神的生活。
  以上,总共五个画面,一个是“深蓝天空”图,一个是“厨房相见”图,一个是“雪地捕鸟”图,一个是“月下刺猹”图,一个是“沙地看鱼”图。有几个是亲眼所见的实况,几个是心灵的影像?
  生:四个是影像。一个是实况。
  师:五分之四是心灵的希望的影像。请用几个词语,描述这些画面、这些影像的特点。
  生:美妙。神异。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绚烂。好玩。快乐。勇敢。纯洁。和平。
  师:和谐,天地人合一,幸福,安谧,绚烂……简直就是天堂。
  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画面,希望的影像,像什么呢?
  生:像神话。
  生:像玄幻。
  生:像童话。
  师:都是心灵的构想、憧憬、惦记。
  对神话,对玄幻,对童话,孩子们你们有什么情感?
  生:心驰神往。
  生:愿意生活在童话里。
  生:愿世界像神话一样神奇。
  生:愿在此梦中,长眠不觉醒。
  师:心怀希望和梦想的少年迅哥,其实是根据只见过一面、相处一个月的少年闰土,根据闰土的绘声绘色的描绘,在迅哥自我心灵的世界中,构想了一个“希望的影像”,一个童话般美丽、神话般神奇的“精神的故乡”!
  迅哥那时多大年龄?
  生:十一二岁。
  师:跟同学们一样,正是做梦的年龄,正是对未来怀抱着希望、怀抱着憧憬的年龄。对世界和未来,满脑希望的影像,充满浪漫的想象、神奇的憧憬、远大的理想。那就是精神的故乡。
  生:希望的影像,是美妙的,浪漫的。
  生:精神的故乡,是完美的,和谐的。
  生:(读)“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童话、神话的世界,才是故乡。
  生:(读)“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师:这就是 “希望的影像”“精神的故乡”的神异的力量!令同学们心驰神往,更令迅哥铭心刻骨,梦寐以求,一往情深,精神旺盛。迅哥心里,储存了二十多年,憧憬了、惦念了二十多年。从少年惦念到青年,从青年憧憬到中年……   三、英雄“灰黄”
  师:迅哥终于从精神的梦乡、故乡,回到现实的大地,回到了真实的故乡。见到梦寐以求、一往情深的真实的闰土。
  生:(读)“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师:迅哥一直沉浸在二十多年来憧憬的希望的影像之中。
  生:(读)“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师:这段“初见肖像”图,是心灵的希望的影像,还是现实的实况?
  生:实况。
  师:中年的、现实的闰土,跟迅哥想象的、憧憬的闰土,有什么区别?他的脸、手、眼。
  生:脸,紫色圆脸,变成灰黄,有很深的皱纹。
  生:“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生:手,红活圆实,变成又粗又笨,还开裂,像松树皮。
  生:中年的真实的闰土,跟迅哥希望的影像里的闰土,完全两样,迅哥很受打击。
  生:希望和现实,差别太大。影像和真实,相差太远。
  师:各说一句话: “希望的影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的实况,是___________”。尽量用课文的话。
  生:希望的影像,是红活圆实的手;现实的实况,手像松树皮。
  生:(两位学生补充)希望的影像,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紫色的圆脸;现实的实况,是红肿的眼睛、灰黄的脸庞、深深的皱纹。
  师:说的都像诗。
  生:(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师:这段“称呼老爷”图,是希望的影像,还是现实的實况?迅哥为什么打一个寒噤?
  生:现实的实况,真相。闰土,没有把迅哥当兄弟,而看作老爷。
  师:迅哥心里,一直拿闰土,兄弟相待,心心相印,心灵沟通。可是……
  生:闰土让自己矮了一截。把自己当成奴才了。
  师:迅哥憧憬的、景仰的一往无前的英雄,在现实里自卑了,把自己矮化成了奴才。
  生:如果是兄弟,应该拥抱。
  生:英雄变成“狗熊”了。
  师:心灵幻化的、希望的影像,崇拜的英雄偶像,在真实的闰土面前……
  生:碎了一地。
  师:神圣的光环失落了。用“希望的影像,是________________”, “现实的实况,是______________。”说话。
  生:现实的实况,是老爷与奴才相见;
  生:而希望的影像,是兄弟相称。
  师:现实的实况,是老爷与奴才相“隔”,是隔着一层厚障壁;
  生:而心灵的影像,是一望无际,没有阻隔。
  生:(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师:这是“回答景况”图。实况,还是影像?
  生:实况。苦得像石像。
  师:我们可想象,闰土从十一二岁,到青年,到中年,经历了多少磨难?
  生:越长大,经历的苦日子就越多吧!
  生:生活负担重,压力大,磨难就多。
  师:“艰难苦恨繁霜鬓”,影像里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刺猹的英雄,实况里变成了石像。是什么让闰土变成石像的呢?
  生:六个孩子。什么东西都要钱。收成又坏。
  师:这就是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实况。二三十年前,十一二岁的迅哥,满怀希望、憧憬,但入世未深,是否知道现实的社会,“又不太平,什么东西都要钱、收成又坏、孩子要吃饭……”这样惨淡的状况呢?
  生:迅哥是小孩子,他的希望的影像,只想到完美、美妙。
  生:他只有童话般的想象。
  生:理想总是完美的。
  师:希望、愿望、梦想,应该是完美、神异、浪漫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苦难深重的。迅哥把闰土当作一往无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英雄、崇拜的偶像,理所应当。而现实的苦难、凶险,会把英雄、豪杰压垮,把活人变成石像,迅哥长大后才了然。
  生:现实很无奈,偶像变成了石像。
  生:(读)“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师:“香炉烛台”图。实况,还是影像?在迅哥的希望的影像里,憧憬里、精神故乡里,闰土手执什么?身上佩戴什么?
  生:影像里,英雄生土手执钢叉。
  生:佩戴银项圈,明晃晃。
  师:而二三十年后,现实真实的闰土呢?
  生:拣桌子、椅子,喜欢香炉、烛台。   生:还喜欢草木灰。
  生:(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师:道出了现实的真相、景况。是什么呢?
  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让闰土苦得像木偶人了。
  师:这就是大地的实况,人在惨烈、残酷的现状面前,很难一往无前,很难坚强如钢,普通人都可能被打得落花流水,影像里刺猹的英雄,也败下阵来。
  四、心灵的影像,大地的实况
  师:我们用“希望的影像,是___________”,“现实的实况,是___________”,各说一句话。
  生:希望的影像,是完美的;现实的实况,是残缺的。
  生:希望的影像,是软绵绵的;现实的实况,是硬邦邦的。
  生:希望的影像,是幸福、美满的;现实的实况,是苦难、悲惨的。
  师:好棒!希望的影像,是柔软的;现实的实况,是坚硬的。
  生:希望的影像,是美好的;现实的实况,并不那么美好。
  师:希望的影像,是美好的;现实的真实,却不尽如人意。
  师:文章写什么呢?影像美妙、绚烂,而实况却充满苦难。苦难让英雄腰弯,苦难让希望幻灭!
  生:影像里的英雄,在真实里,怂了,变成了“狗熊”。
  生:影像幻灭了。偶像会变成木偶。
  生:希望的影像是美好的,圆满的,现实跟影像相差太远。
  师:希望的影像里,精神的故乡里,总是开满鲜花,而现实的世界里,真实的大地上,却是遍地草木灰,希望的影像里,是项戴银项圈,手执钢叉,而现实的实况……
  生:现实的实况,是抱着香炉和炉台。
  师:现实的实况,跪拜香炉和烛台。
  用迅哥所憧憬的“希望的影像”里的一个具体的景,再用“现实实况”一个具体的景,形成对比。
  我来示范:希望的影像,是圆月金黄……
  生:现实的实况,是一片苍黄。
  生:希望的影像,是紫红的圆脸;现实的实况,是灰黄的脸庞。
  生:希望的影像,是红活圆实的手掌;现实的实况,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生:希望的影像,是圆月金黄;现实的实况,是脸庞灰黄。
  生:希望的影像,是钢叉和银项圈;现实的实况,是香炉和烛台。
  师:请只用颜色词,对比影像和实况的区别。
  生:(两位学生补充)希望的影像,是金黄的月、深蓝的天、碧绿的瓜,五颜六色;而现实的实况,是苍黄的天、灰黄的脸、红肿的眼,一片萧索。
  师:孩子们已经基本读懂《故乡》。但是,把话反着说回去,才更深刻地理解《故乡》,才更懂得鲁迅。老师来示范——
  虽然现实的实况,是一片苍黄,但我们仍要梦想希望的影像,追求圆月金黄。
  生:虽然现实的实况,是灰黄的脸庞;但我们仍要梦想希望的影像,追求紫红的圆脸。
  师:后两句调整顺序,就押韵。
  生:虽然现实的实况,是灰黃的脸庞,但我们仍然梦想紫红的圆脸,追求希望的影像。
  生:尽管现实的实况,手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但我们仍要梦想红活圆实的手掌,追求希望的影像。
  生:虽然现实的实况,是脸庞灰黄,但我们仍然梦想圆月金黄,憧憬那精神的故乡、希望的影像。
  生:尽管现实的实况,是香炉和烛台,但我们在希望的影像里,仍然憧憬钢叉和银项圈。
  生:(三位学生补充)尽管现实的实况,是苍黄的天、灰黄的脸、红肿的眼,一片萧索,但我们仍然追求希望的影像,憧憬金黄的月、深蓝的天、碧绿的瓜,五颜六色的梦乡。
  师:《故乡》从一条线上,写的是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蜕变:朝气变腐气、勇毅变怯懦; 另一条线上,写的是,大地的实况与精神影像之间冲突、冲撞、遥远。
  神异的图画、一往无前的英雄,金黄的圆月,深蓝的天空,一望无际、没有遮拦的世界,是有的,但是,更多是在人的心灵的希望的影像里,在理想和憧憬里,在我们的心灵期望中,构造中。
  大地上,现实中,更多是苦难、苍黄、灰黄、萧索和悲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更多是草木灰;更多是狗气杀,更多圆规一般的杨二嫂;更多是真实人生,更多是中年闰土那样的无奈的庸人。
  但,迅哥却郑重叮咛我们,不能因为,大地上有更多苦难、苍黄、灰黄、萧索和悲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更多草木灰,更多狗气杀,更多圆规一般的杨二嫂,更多真实人生,更多中年闰土那样的无奈的“狗熊”;我们就因此,就对神异的图画,一往无前的英雄,金黄的圆月,深蓝的天空,一望无际、没有遮拦的世界,失去希望,失去想象,失去憧憬,失去作梦的能力。
  《故乡》写的当然是,闰土少年到中年之变,但还写的是,现实实况与心灵的希望的影像之遥远,而心灵的希望的影像,面对大地苦难和悲惨,更加难能可贵!
  生:(读)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师:不能因现实实况,跟心灵的希望的影像距离遥远,我们人类,就失去对精神故乡的憧憬和希望,不能因为梦想幻灭,就丢弃梦幻!
  五、记得“影像”,记得“希望”
  师:让我们琅琅读,琅琅记,读七个“记得”“记忆”,读下面的文字:
  生:(读)1,“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生:(读)2,“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生:(读)3,“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
  生:(读)4,“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
  生:(读)5,“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生:(读)6,“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生:(读)7,“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生:(读)我们不能因
  现实的残破,
  大地的苦难,
  偶像的跌落,
  梦幻的破灭,
  就失去憧憬和梦幻,
  就丢弃愿望和希望。
  我们要追逐影像远航,
  做梦,梦想,
  追逐希望。
  记得、记得、记得,
  永远记得影像,
  记得精神的故乡,
  永远憧憬梦乡,
  追逐希望,
  那是我们的精神居所,
  那是我们的灵魂故乡。
  生:(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生:(读)“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通联:清华大学附中]
其他文献
“一点四面”和“核心素养”成为了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关键概念,彰显出大国情怀和精神素养。探究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无疑会帮助我们有效把握今后的作文命题趋势,特别是教育部命制的三套课标卷以及引领全国高考的北京卷,为我们探析今后作文命题提供了重要窗口。  新课改以来的作文命题,经历了众多变化的历程。2015年以前,均为新材料作文,这样的作文命题考生容易套作,不利于写作能力的真正体现,201
◆原有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注释①,了解本文的出处及其时代背景。  2.朗诵课文,感受不同段落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语境,解读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字词积累:  掌握“寥落、桀骜、屠戮、浸渍、菲薄、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读音与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注释与课文内容中找出本文涉及的四种人,体会作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2.细读课文,概括分析
《杨修之死》无疑是一场悲剧。  只是——谁的悲剧?杨修的?曹操的?还是所有人的?  是因为杨修恃才傲物,数犯曹操之忌吗?是因为杨修干预立嗣,屡闯政治禁区吗?是因为杨家乃汉室忠臣,杨修的舅父袁绍乃曹操政敌吗?  一、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像狄更斯所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
一、概述:自读课文与阅读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摆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首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实际生活所需要的四大基本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根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特点分析,不难发现阅读和写作俨然构成了教材的主体,特别是其“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更加稳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由此可知,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教学
摘 要 笔者三次执教《驿路梨花》,均设计了“分析‘梨花’作用”教学环节,但三次教学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每次都有局部、微观的调整,从求多求全走向求少求精,从逐个分析走向整体认知。这样的调整,一则优化整合了文本,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二则建构了学科认知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通向知识终点的脚手架,三则提升了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较系统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关键词 教学调整;优化整合;学科情境
【评析样本】  曹玉峰《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现状概述》(文教资料,2012年第12期);孔建《警惕语文探究性教学中的“四化”现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年第11期);郑林渊《农村小学“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科学咨询,2012年第8期);徐建利《初中语文如何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5期);李琳《发展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运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
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时候,在笔者按照以往的方式完成了教学之后,不少同学提出一个观点:为什么秦晋联盟,在烛之武的几句话之后,就宣告瓦解呢?难道两国之间交战与否,还能如此儿戏?“一言可退百万兵”难道在生活中真有可能成为现实?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传统的文本解读还存在一些盲区,而基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寻找到本文解读的另一个视角,亦即战争的发起与消弥及其背后的逻辑。   一、开战有开战的理由
一、以古鉴今:古代语文教材编制对当今的启示  [评议文章] 胡根林、李可《浅谈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编制经验》,原载《语文建设》2014年第5期。  [原文摘要] 当我们放眼世界,学习西方语文教材先进做法的同时,也需要沉下心来,认真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古代教材重视育人功能、儿童的可接受性、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儿童能力的发展性。古代语文教材在编排设计上隐含了丰富的编制思路同样值得今人学习。  古代语文
小时候总期盼自己快快长大,这样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束那段总被老爸老妈打屁股的历史“耻辱”。当时间在懵懵懂懂的天真中溜过瞬间的触觉时,才发现那是一段多么幸福的时光。那一切都是如此的温馨,就像碎碎的白絮在蓝色的天空洋溢着发质的轻柔,宽大而莹白,光洁的软缎在空中飘逸的醉意电流。  ——题记     回眸那些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起先是深深的脚印,再后来逐渐朦胧起来,最后成了斑斑点点的小脚印,消失在岁月
摘 要 吕叔湘先生说:“很多问题表面是新的,骨子里是老的。”新课改背景下对叶圣陶精读教育思想的再探析,一方面是为了印证叶圣陶精读思想在当下阅读教学中依旧具有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的理解新课改的措施,寻求更多教学思路。下文将从叶圣陶精读思想是什么、如何开展、用什么开展三方面探析其内涵,接着寻找其与新课程改革的共通之处,最后将其联系实践,获得启示。   关键词 叶圣陶;精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