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奥林匹克精神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belief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奥运会上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努力奋斗。
  ——顾拜旦
  因为工作的关系,奥运会期间我每天都要翻看近万张新闻图片,几乎涵盖全世界最优质的新闻图片资源。而如此重大的赛事里,过多的相似画面带来很多重复劳动的同时,也让我经常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奥运会照片才算是好照片?
  现在我可以尝试着这样说:好照片,要有神。
  神,自然是相对于“形”而言的。对照片来说,形就是画面的构图、光线等组成的视觉印象;神就是看到这些照片的瞬间,它是直接传递到你内心深处的精神触动。我们当然希望每一张照片都能形神兼备,但也要面对不是每张照片都能如此的现实。形是照片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视觉体验,难称佳作;神是照片的升华,没有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终被遗忘。有神的照片,形一般不差;有形的照片却未必有神,拍摄者的十足匠气往往被一眼看穿。
  具体到本届伦敦奥运会而言,我们也能轻易发现那些形神兼备或者有形无神的照片。好的奥运照片,应该向读者传达美、快乐、团结、参与、奋斗、和平、友谊、公平等正能量,传达奥林匹克精神。
  【参与】
  “重在参与”是中国人听得熟得不能再熟的一句话,只不过更多时候成了富于阿Q精神的国人办事不力为挣面子给自己找的台阶。对于奥运会来说,最能阐释参与精神的是那些肢体不全却仍然坚持和正常人同场竞技的运动员。
  “刀锋战士”奥斯卡 · 皮斯托瑞斯
  “刀锋战士”奥斯卡 · 皮斯托瑞斯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已熟悉:他生下来就缺少腓骨和踝骨,并且只有4个脚趾,11个月大时他就截掉膝盖以下的腿部并很快装上了假肢。
  现在,尽管很多人对于皮斯托瑞斯所用义肢是否增加了他在运动能力上的优势还存在争议,但他用自己的天赋和勤奋打动了世人。在错过北京奥运会之后,他终于获准在伦敦奥运会上和健全人一较高下。
  平心而论,这是一张中规中矩的照片,如果拍摄对象换成一个普通人的话,甚至不会让读者的眼睛多停留哪怕1秒种。对摄影师来说只需要对好焦点和高速连拍就可以了。但这张照片之所以让人记住,除了对角线构图带来的几何美感之外,还有皮斯托瑞斯发力右倾的身体给整个画面带来的张力。左下角两个义肢格外显眼,全身的重量和冲刺的反作用力都集中在了他右腿的那个看上去有些单薄的义肢上,使画面具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冲击力。
  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肩部肌肉曝光可以再压一些,摄影师的机位可以再低一些,从而给左腿义肢一个色差更大的背景——只是,对这样一张形神兼备的照片来说,这些已经不再重要。因为画面左下,已经牢牢攫住了你的眼球,以及心灵。
  “乒坛维纳斯”帕蒂卡
  画面上的这个姑娘有个很好听的绰号:乒坛维纳斯,原因不言自明。
  帕蒂卡先天缺少右臂却意外与乒乓球结缘,11岁参加残奥会,18岁就开始参加正常人的乒乓球比赛,为波兰赢得了无数荣誉。
  一般来说,拍摄肢体不健全者有一个很容易就掉进去的陷阱:过于关注当事者的肢体残缺部分,很多人还相当喜欢用特写予以放大,进而导致了读者观看照片时本能的心理不适。这种做法固然可以吸引注意力,但也有消费苦难与不幸的嫌疑,甚至会造成阅读中断,反伤作品。
  这张照片很好的避免了这一点。发球的帕蒂卡将残臂抬起,既传达了肢体不全的事实,又避过了肌肉萎缩的正面。更难得的是,照片将帕蒂卡发球中那专注的眼神收了进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双眼睛将这张照片从庸俗中拯救了出来。看到这张照片的人,是会将注意力放在残臂上,还是会为这个坚强而美丽的维纳斯所震动?
  【拼搏】
  施泰纳
  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你感觉到痛了么?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这个名叫施泰纳的德国选手,因为2008年他在北京的颁奖台上领取金牌的时候,手里拿着亡妻的照片。那一幕,让无数人记住了这个带着腼腆的微笑却如铁一般坚强的男人。
  这张照片的珍贵之处在于这样的画面出现的机率很小。在举重失败的时候,该如何保护自己不被砸伤,专业的举重运动员应该都了然于心。所以这种画面本身的稀有性决定能留住它的摄影师也很了不起。如果仅从技法而言,这张照片自然乏善可陈;但是若讲捕捉瞬间的能力与意识,岂是一个运气或者偶然所能概括?
  即使不失误,赛前也没有多人少看好施泰纳能卫冕,毕竟他又老了四岁。可是,当施泰纳站在竞技场上的时候,他就会全力拼搏,哪怕千斤重担砸身上——这就是体育。
  金贤宇
  如果不是那肿起的右眼,这张照片会普通得像一张证件照。
  但是现在它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胜利从不空降,可能需要你鼻青脸肿。
  所谓画龙点睛,所谓一图胜千言,不外如是。
  【对手】
  陶菲克 vs. 林丹
  不出意料,陶菲克又输给了林丹,没有胶着,没有悬念。
  比赛结束后,两人走到网前握手,31岁的陶菲克面带豁达的微笑,29岁的林丹却面色凝重。陶菲克明白,这是属于林丹的时代,自己快到了和奥运会道别的时候了。从当年林丹“赢了陶菲克”就是新闻到“没赢陶菲克”才是新闻,两个羽坛霸主完成了一次英雄相惜的握手相别。
  我时常惊叹于图像的力量,摄影师为我们留住的这一个瞬间,将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描摹得淋漓尽致。我也看过赛后林丹哽咽含泪的采访,但还是觉得这张照片更能让人生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沧桑感来。
  这张照片仅从技法而论,并无明显出色之处。但是这张照片,一定会比那些比赛中所谓的精彩动作的照片要流传更久。
  将来某一天,雄风不再的是“超级丹”,对面站着另一个更年轻的脸庞。我们再看到这张照片,会不会感叹“一生对手其实也是一生朋友”?
  【公正】
  申雅岚
  我不是韩国人,但是这张照片仍然看得我隐隐心痛,脑海里只有一句话:她就那么哭着,那么伤心,又那么孤单。
  因为“并不存在”的一秒种,韩国女子重剑选手申雅岚被对手连续进攻得手,失掉晋级决赛的资格。并不专业的志愿者一次忘记重启计时器的错误,葬送掉了一个选手四年的努力。   这张照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要归功于横片上部几乎完全纯净的背景,它将空旷、孤单、无助的情感元素输入到照片之中,并在和申雅岚低头啜泣的弱小形象的对比中传达给了照片的每一个读者。当然,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摄影记者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创作——除非他对不公正的后果已经麻木。
  郭爽 · 宫金杰
  相比于申雅岚,中国姑娘郭爽的表现要大度得多。因为一次“肉眼难以识别”的所谓犯规,到手的金牌转眼换成银牌。郭爽和宫金杰没有大哭大闹,很快擦干眼泪在之后的个人赛中再次完胜对手,用实力向争议判罚做出最好的回应。
  不过,她们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郭爽的眼睛还是告诉了世人,她有多么的不甘和落寞。那颁奖台中间的位置,本来应该是她和队友的。捡了一块金牌的德国组合越是开心,郭爽和宫金杰的心里就越不是滋味。
  这些照片的拍摄者一定是个聪明的家伙,他清楚颁奖典礼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他清楚这样一场普通的颁奖仪式的好照片会在哪里出现。从画面构图上我仿佛能想像得到,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取景器里的四位选手,期待着他们之间有微妙的火花迸出。
  所以,他如愿以偿。不过,我相信他仍心有不甘,因为中国姑娘实在太内敛了,除了眼神之外,面部表情几乎沉静如水。
  不过,照片如此传神,已经够了。
  【挑战】
  100米、200米两个项目完美卫冕,博尔特向世界证明,他仍然是这个星球上跑得最快的人。
  人类思考“我们究竟能跑多快”这个问题的历史并不比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短,甚至更长些。每当百米、两百米的奥运纪录多年沉睡的时候,人们会暗暗地问自己:这是我们的极限吗?不能再挑战更快的速度了吗?
  这也许能解释飞人博尔特为什么成为全球偶像了,因为他最有资格回答“人究竟能跑多快”这个对人类自身极限的叩问。
  就这张照片而言,无与伦比的角度是第一成功因素。摄影师艰难地趴在地上事先设想好了诸如计时器、观众席等几个要素,只需要等待英雄般从天而降的博尔特。所幸,博尔特没有让他失望,他和其他选手之间的距离足够远,成就了这张照片。
  有趣的是,博尔特在这场比赛中并未尽全力,冲刺最后明显减速了。照片中竖起食指的博尔特霸气侧漏,仿佛在指着观众说:想知道人类究竟能跑多快?先不告诉你!
  你看,这人还卖上关子了。
  【快乐】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但体育本身应该是快乐的。
  当我在搜寻那些表达快乐的图片的时候,各种笑容特写的照片首先就被排除了,因为过于直白的表达容易很快耗尽读者的注意力,也更容易流于俗套。
  美国女子八人艇
  比赛团结,整蛊也团结,美国女子八人艇的队员们轻松把一名队友抛入水中,以庆祝他们努力拼博来的冠军。
  画面很干净,除了人、台、水之外再没有其他杂物了。因为画面干净,所以传递的快乐也是纯粹的——虽然画面中的人物没有一个人给镜头一个正脸。摄影记者按下快的时机刚刚好,再晚的话虽然可获得被扔者更好的动作,但是其他队员的动作势必不如现在这么精彩。这样的整蛊显示着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对这项运动的投入与喜爱。
  有时候,表达快乐不一定要冲着镜头笑,在镜头前按自己的方式享受快乐就够了。
  罗伯特 · 哈尔廷
  还有时候,自己不笑,把别人逗笑,也是快乐的力量。
  画面上这个姿势相当标准的家伙其实不是跨栏选手,而是掷铁饼的德国人罗伯特 · 哈尔廷。他夺冠了,然后他做了以下事情:一把撕掉自己的衣衫、一气狂奔、向记者借个相机一顿狂拍、披上国旗开始跨栏……夺冠庆祝有很多,像这哥们这么复杂这么有耐心的还真不多。
  这张照片的前景也是个亮点。本来女子110米跨栏已经结束,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收拾栏杆,而背后的哈尔廷正在认真地跨栏——这完成时与进行时的对比本身就很有趣。
  德国人向来以严谨沉稳著称,而这个疯起来的哈尔廷只好这样解释:因为热爱,所以快乐。
  【美】
  体育是美的,这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不过,体育之美并不仅仅是力量之美、速度之美,也有可能是艺术之美。
  影子的运用历来是摄影记者要研习的课题,这张照片确实算得是一张令人拍案叫绝的范例了。
  骑手的影子几乎是一张完美的剪影,下部那杂乱与整齐兼具的人和相机的影子成为最完美的陪衬。我甚至在想,如果画面中没有骑手,只留那些影子的话,像不像是一匹骏马奔驰在茂盛的草地上?细节非常“丰富”的地面本来是潜在的一个背景干扰因素,但也因为俯视的原因而得以大大消除。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你能获得如此难得的机位。
  【和平】
  刘翔因伤退赛,引爆了国人自奥运开始以来最大的一次口水仗。唱赞歌者把调子抬得更高,阴谋论者把用语变得更脏。质疑者觉得他在做秀,捍卫者认为他在告别。
  这世界就是这样,有多少人恨你,就会有多少人爱你;你经得住多大的赞美,就要去面对多大的诋毁。现在骂他骂得最凶的,当年吹他也吹得最欢,一如那些现在把圣诗唱给刘翔的人。他被神话,被绑架,然后被消费。照片中刘翔背后那纵深无限的栏杆啊,仿佛有14亿个那么多。
  摄影师们为我们留下刘翔亲吻栏杆一瞬间的照片,也为我们留下了他痛苦跌倒倒栽葱的照片。如果编辑脑子里装的是新闻,他会选跌倒的照片;如果编辑心里想的是善念,他会选亲吻的照片。
  争论的面红耳赤的人们仿佛忘记了,刘翔就是刘翔,他不是大众寄托期望与发泄不满的工具。他之所以站在口水仗的中央,是因为他承载了体制的重压和太多人的功利心。他是体制的产物,体制的骄傲,也是体制的牺牲品。
  感谢摄影师把这张照片拍得如此安详,如此安静。希望它能唤起人心的平和,让刘翔做回刘翔。人心之平和,是最高境界的和平。
  团结队友、尊重对手、尽力拼搏、公平竞争、重在参与、享受运动、欣赏体育之美,修炼平和之心……这些都是古老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应有之义。在现代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传媒人,当然也包括摄影记者,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话题性、刺激性的事件和画面。更何况,新闻照片本来就是诉诸视觉的作品。或许正因为稀少,形神兼备又能传递正能量的照片在今天才显得如此可贵。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在纽约发展的中国摄影师,沈玮通过他表现力非凡的作品获得了广泛关注。他曾将自己的两部代表作结集出书,分别是《几乎赤裸》和《中国情节》。前者探讨了美国人的身份特征和对于性的感觉;而后者跳出了政治和经济的传统视角,从内心和私密的角度观看和理解中国。沈玮擅长长期项目的拍摄,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细腻的表达,让他的作品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在下面的访谈中,他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对于长期项目的拍摄经验,以及作
期刊
最近,街头摄影师克莱默 · 奥尼尔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他千辛万苦的“出书记”。奥尼尔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除了摄影师的身份外,他还是一名图片编辑和动画导演。美国业内杂志评价他的摄影作品“弥漫着怀旧的气息,但又不失现代感”。2011年一整年的时间,他的心血都耗在设计、印刷和发行他自己的摄影书上:《Pictures of People and Things 1》(可直译为《人与物的图片》)和《Till
期刊
OFPIX摄影工作室是一个私人成立的社会纪实摄影推广机构,由“1416教室“博主任悦和北京奇遇花园咖啡馆的主人詹斌共同设立。2011年,OFPIX开始了一项新的尝试——引领青年摄影师探索照片和纸张结合的魅力,并在国内率先举办摄影书工作坊,目前已在北京举办了两期,与上海鲲鲤画廊合作举办一期。  微型印社  在任悦看来,照片的天性是适合在纸上观看的,尤其是叙事性、报道性的故事,挂到墙上显得太直白,而在
期刊
作为一项刚刚投入通讯社实战实用的技术,摄影机器人在本届伦敦奥运会上被广泛使用。这些“机器人”借助摇杆等辅助方式,在赛场增添了许多拍摄角度,同时也将摄影记者从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让人激动的技术进步  参与奥运会这样级别的赛事拍摄,无疑是令人激动的。但对于供职于通讯社的摄影记者而言,在激动之余,不可避免地会对拍摄任务有所焦虑与抱怨。  摄影记者的工作看上去充满刺激和挑战,需要充分地调动想象
期刊
本期《职业摄影师》用12页的篇幅刊出了2012哈苏大师的摄影作品和获奖感言。哈苏大师比赛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摄影比赛之一,从2001年开始举办,旨在寻找全球范围内最优秀、最富有创意的摄影作品。今年的比赛分为11个类别:建筑、时尚/美丽、艺术、新锐、婚礼/社会、肖像、编辑、野生动物、日常、风景/自然和产品。来自全球的大众评委和由编辑、摄影师组成的专家评委从2500位参赛者中评出11位获奖者,他们分别获得
期刊
【技巧】  尼康中国:#尼康学堂# 拍摄肥皂泡破碎瞬间:1.采取高速快门,连拍模式。2.最好用快门线。3.手动调好焦距,在气泡破裂之前就按下快门,并多拍几次。拍摄时注意光线,要把气泡的质感表现出来。一般采用暗背景、逆光或者侧逆光。  7月27日09:56 来自新浪微博企业版  顶尖摄影集:#摄影技巧# 拍出梦幻照片的8个小技巧:1.耐心多次拍摄;2.利用不同焦距的镜头;3.使用浅景深、大光圈的镜头
期刊
近年来,摄影书受到国内外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喜爱,对这一现象,摄影评论人琼克 · 柯尔柏(Joerg Colberg)算是深有体会。自2010年末起,柯尔柏就开始在他创办的摄影博客“认真”(Conscientious)上刊载自己对摄影书出版领域的众多摄影师、出版商的采访。而对于独立出版的摄影书,柯尔柏更是倍加关注,还和荷兰摄影评论人赫斯特 · 凯瑟(Hester Keijser)一道创办了一个帮助推广
期刊
编者按:近日,“快拍快拍网”上一组四川凉山深处小学生过铁索桥的照片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在热心网友的推动下,“快拍快拍网”成立了“摄影作品义卖频道”,动员该网站的注册网友们参与摄影作品义卖活动,所得款项将用于修建新的桥梁和改善学校环境。截止到8月3日,“快拍快拍网”的义卖频道已经收到了热心网友们的上千张照片。这些照片的作者中既有摄影名家,也有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他们上传的照片展现了身边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丰
期刊
编者按:这篇文章来自于著名摄影博客Photocritic,作者兰迪 · 克鲁赞(Randy Kruzan)是该博客的主人——荷兰摄影师Haje Jan Kamps的朋友。2009年,兰迪印制了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一本只有12页的小书。本文讲述了这本小书的成形过程,也分享了他在这一过程中的各种体验。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从一个拿着相机的傻瓜变成一个有自己的书的傻瓜”的故事。  开始  我的生活一
期刊
今年二月,刚刚成立于温哥华的“88Books”出版社推出了10本摄影书。这家出版社以新锐中国艺术家为关注对象,偏离主流和市场,注重个人表达是这些书籍的共同特点。80后女孩江玥的作品集《一般》(Inessential)就是其中的一本。与许多精美的摄影画册比起来,《一般》的设计相当简洁,该书收入了24张照片,除了封底有中英文书名和作者姓名外,没有任何其他文字。封面照片是白墙上有一处红色的油漆,形状宛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