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一座爱心桥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5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日,“快拍快拍网”上一组四川凉山深处小学生过铁索桥的照片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在热心网友的推动下,“快拍快拍网”成立了“摄影作品义卖频道”,动员该网站的注册网友们参与摄影作品义卖活动,所得款项将用于修建新的桥梁和改善学校环境。截止到8月3日,“快拍快拍网”的义卖频道已经收到了热心网友们的上千张照片。这些照片的作者中既有摄影名家,也有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他们上传的照片展现了身边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情感,也寄托了他们对公益事业的热忱。本刊在此选登部分参与义卖的照片,以示对活动的支持。我们也将在9月初杭州举办的首届市民摄影节上以100本当期杂志参与义卖活动。
  7月19日,一位名为“筑牢夫斯基”的网友将自己拍摄的一组图片上传到“快拍快拍网”,其中有一张是一个男孩站在一座铁索桥上的照片,桥的下方是湍急的河流,孩子的脚下只踩着两根铁索,惊险程度堪比《飞夺泸定桥》中的画面。这样危险的一座桥,却是孩子们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
  “筑牢夫斯基”真名朱玄,今年23岁,是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生。今年6月27日,他和其他7名同学在四川凉山州甘洛县尼尔觉乡牛吾村小学进行了半个月的支教活动,这些令人揪心的画面是他在支教期间拍摄的。
  牛吾村小学坐落在半山腰,那座铁索桥就在校门不远处。孩子们都住在各个山头,每天要步行1个多小时,然后爬过铁索桥,到学校上课。如果不走这座桥,就得绕两个小时的山路从另外一座桥过河。学校的操场是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地方,唯一的健身器械就是一个已经破了的篮球架。不知多久前铺就的水泥地凹凸不平,孩子们一摔跤,腿上就会擦伤。可就是这样艰苦危险的求学路,这样简陋的一所学校,山里的孩子们每天还是快乐而饥渴地学习着,这里承托的是这三百多名山区孩子的希望。半个月的支教过程中,发生在这所山区小学中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地触动着朱玄,他愈发强烈地感觉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好让他们艰辛的求学路能稍稍多些安全,让他们的童年能更快乐一点,于是他在回到城里后,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支教期间拍摄的照片传到了“快拍快拍网”上。
  这组照片上传后,很快获得了该网站“每日快拍之星”的荣誉,网友们纷纷留言对这些照片进行评论。其中,“快拍快拍网”的负责人傅拥军留言道:“一个篮球场一座桥,不知需要多少钱?我想发动著名摄影师和非著名摄影师捐出自己的一幅签名照片,在市民摄影节上专门设一展位义卖。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这个提议得到了网友们的积极响应。7月24日,“快拍快拍网”开通了摄影作品义卖频道,以便为牛吾村小学筹款修建一座桥、一个篮球场。并制定义卖规则:每位快拍网注册的快拍小友可上传一张自己满意的作品参加义卖,竞拍者在该照片的页面上跟帖竞价,义卖起价20元(用于照片制作),截止日期为8月30日,以最高跟帖价格为准。义卖将于杭州第五届市民摄影节进行作品现场交易。
  义卖活动引起了国内主流媒体对牛吾村小学孩子们的关注。杭州《都市快报》在7月26日发表文章《四川凉山揪心桥?杭州学生很牵挂》,报道了孩子们爬铁索桥上学的情况。几天内,《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纷纷对这一新闻进行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快,当地政府作出回应,决定尽快拆除铁索桥。与此同时,几位来自浙江宁海的企业家找到《都市快报》,表示愿意为牛吾村小学的孩子们捐款,用于建一座新桥和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只要是义卖照片筹措款项不足的部分,都由他们补足。8月2日,在《都市快报》记者和四位宁海企业家等人的见证下,这座“揪心桥”已经被当地政府拆除,原址上将修建一座坚固的混凝土桥。在众多热心人士的参与和帮助下,牛吾村小学孩子们终于能有一条安全的上学路,而学校的各类设施也将得到改善。
其他文献
三脚架从过去的大块头、高负重经过不断地改进,从设计到材质统统是向着更稳定、更轻便而努力。这款美孚(MeFOTO)C1340Q1三脚架非常小巧,使用后更是觉得稳定且易于携带。在这里,我们将对这款脚架做一个简单介绍,希望能为正在选购三脚架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这款三脚架脚管采用了8层碳纤维材质,提高了脚架的吸震性。同时配备了便携背包,一是为了便于携带,二是为给脚架提供很好的保护,目测便携包的体积实在
期刊
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切 · 格瓦拉  “切”带给这个世界的意义,恐怕要和他的冒险经历一样复杂。  切 · 格瓦拉的全名是:埃内斯托 · 拉斐尔 · 格瓦拉 · 德 · 拉 · 塞尔纳(西班牙语: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1928 ~196
期刊
不可否认,如今是一个数码时代,摄影也早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用电脑和各种PAD看照片,在互联网上传播图片故事和摄影专题。当你想制作自己的摄影集,只要几个步骤就可以完成E-Book,然后向各类移动终端发布。但是,出版和印刷的魅力却没有随着那些纸质书刊终将消亡的预言而消减,出版摄影集仍然是很多摄影师分享与表达态度和观点的最重要手段,或者说,将自己的摄影作品集结出版仍被很多人看作是照片
期刊
作为一名在纽约发展的中国摄影师,沈玮通过他表现力非凡的作品获得了广泛关注。他曾将自己的两部代表作结集出书,分别是《几乎赤裸》和《中国情节》。前者探讨了美国人的身份特征和对于性的感觉;而后者跳出了政治和经济的传统视角,从内心和私密的角度观看和理解中国。沈玮擅长长期项目的拍摄,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细腻的表达,让他的作品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在下面的访谈中,他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对于长期项目的拍摄经验,以及作
期刊
最近,街头摄影师克莱默 · 奥尼尔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他千辛万苦的“出书记”。奥尼尔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除了摄影师的身份外,他还是一名图片编辑和动画导演。美国业内杂志评价他的摄影作品“弥漫着怀旧的气息,但又不失现代感”。2011年一整年的时间,他的心血都耗在设计、印刷和发行他自己的摄影书上:《Pictures of People and Things 1》(可直译为《人与物的图片》)和《Till
期刊
OFPIX摄影工作室是一个私人成立的社会纪实摄影推广机构,由“1416教室“博主任悦和北京奇遇花园咖啡馆的主人詹斌共同设立。2011年,OFPIX开始了一项新的尝试——引领青年摄影师探索照片和纸张结合的魅力,并在国内率先举办摄影书工作坊,目前已在北京举办了两期,与上海鲲鲤画廊合作举办一期。  微型印社  在任悦看来,照片的天性是适合在纸上观看的,尤其是叙事性、报道性的故事,挂到墙上显得太直白,而在
期刊
作为一项刚刚投入通讯社实战实用的技术,摄影机器人在本届伦敦奥运会上被广泛使用。这些“机器人”借助摇杆等辅助方式,在赛场增添了许多拍摄角度,同时也将摄影记者从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让人激动的技术进步  参与奥运会这样级别的赛事拍摄,无疑是令人激动的。但对于供职于通讯社的摄影记者而言,在激动之余,不可避免地会对拍摄任务有所焦虑与抱怨。  摄影记者的工作看上去充满刺激和挑战,需要充分地调动想象
期刊
本期《职业摄影师》用12页的篇幅刊出了2012哈苏大师的摄影作品和获奖感言。哈苏大师比赛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摄影比赛之一,从2001年开始举办,旨在寻找全球范围内最优秀、最富有创意的摄影作品。今年的比赛分为11个类别:建筑、时尚/美丽、艺术、新锐、婚礼/社会、肖像、编辑、野生动物、日常、风景/自然和产品。来自全球的大众评委和由编辑、摄影师组成的专家评委从2500位参赛者中评出11位获奖者,他们分别获得
期刊
【技巧】  尼康中国:#尼康学堂# 拍摄肥皂泡破碎瞬间:1.采取高速快门,连拍模式。2.最好用快门线。3.手动调好焦距,在气泡破裂之前就按下快门,并多拍几次。拍摄时注意光线,要把气泡的质感表现出来。一般采用暗背景、逆光或者侧逆光。  7月27日09:56 来自新浪微博企业版  顶尖摄影集:#摄影技巧# 拍出梦幻照片的8个小技巧:1.耐心多次拍摄;2.利用不同焦距的镜头;3.使用浅景深、大光圈的镜头
期刊
近年来,摄影书受到国内外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喜爱,对这一现象,摄影评论人琼克 · 柯尔柏(Joerg Colberg)算是深有体会。自2010年末起,柯尔柏就开始在他创办的摄影博客“认真”(Conscientious)上刊载自己对摄影书出版领域的众多摄影师、出版商的采访。而对于独立出版的摄影书,柯尔柏更是倍加关注,还和荷兰摄影评论人赫斯特 · 凯瑟(Hester Keijser)一道创办了一个帮助推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