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融入的策略研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源。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并善于从生活中感知和理解民俗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 民俗文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169-01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在语文“民俗风情”单元教学中遇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当地的传统节日风俗知之甚少,然而一提到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日,却情绪高涨。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了解民俗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乃至增强民族认同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优秀民俗文化的内涵,感受民俗文化之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民俗文化受到漠视,是民族文化的失根
  民俗,是伴随人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中国民俗有着自己的本土起源,“民俗”一词在我国古籍《礼记》《史记》《汉书》中已多次出现,可谓由来已久,是中华文化之根。
  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现代化和多元化。而延续了数千年的以农业文明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民俗文化,正在渐渐被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所吞噬,几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漠视和摧残。另外,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整日埋首于题海和应试中,虽然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考试重点,但是很少能用文化的眼光来看待教材上的各种知识,更不会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文化寻根意识。正因如此,我们的民俗文化逐渐缺失。
  二、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其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一)气候节令的民俗文化
  如《大自然的语言》中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物候现象和立春、立冬等节气,《看云识天气》中“东虹轰隆西虹雨”“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农谚,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感知总结出来的时令气候的变化规律,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由此形成了相关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二)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的民俗在教材中是出现最多的。比如沈从文的《端午日》,作者向我们展现了湘西茶峒族过端午节时赛龙舟、追鸭子,孩子在额上用雄黄酒画“王”字的民俗画卷,生动地体现了湘西的淳朴民风,以及合作争先、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中,中秋圆月象征着人间美满团圆,象征着永恒、爱与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节庆习俗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技艺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间技艺五花八门,灵巧精湛。比如《口技》中那位口技表演者栩栩如生地模拟出夜间走火时的各种声音;《核舟记》让我们领略了核雕工艺的精巧;《社戏》中有让迅哥儿期盼已久的“年规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传统的民俗技艺,也构成了我们丰富而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
  (四)饮食和服饰的民俗文化
  饮食和服饰是极具地方和时代特色的民俗文化。比如《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表现了北魏时期女子的装扮;《故乡》中的小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江浙一带农村孩子的服饰特点。
  这些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伦理道德和礼仪文化教育,还能有助于学生感悟到淳朴的人情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民俗文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措施
  (一)立足课堂,开发文本资源
  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厚,教师应重视开发利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能使课堂变得鲜活灵动。
  (二)走出课堂,开发社会资源
  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探索民俗文化,由小课堂走进大社会,积极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
  1.组织“到民间采风”活动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观察当地的民俗活动,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禁忌习俗等,了解这些民俗的文化根源。
  2.成立专题研究小组
  教师可组织学生选取感兴趣的话题,组成研究小组,深入研究民俗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学生积极性很高,搜寻的资料丰富多样。整个活动方案如下:首先,利用教室板报营造民俗文化的氛围。布置学生把主题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使整个教室充满浓浓的民俗韵味。其次,组织学生分组报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专题,并自行推举各组的组长和中心组成员,再安排布置每个成员的研究任务。最后,整理汇总,报告结题。此次活动为期整整一个月,但是每个小组成员都颇有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继承和发扬我国民俗文化精髓的热情。
  (三)亲身实践,弘扬民俗文化
  建议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中去。比如春节和家人一起写春联、贴福字,端午节学习包粽子、制香囊,元宵节亲手做汤圆、花灯,清明节跟随长辈去祭祖,缅怀先人。通过这些活动,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祖国传统民俗的丰富内涵,并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总之,弘扬民俗文化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学习民俗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學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更重要的是,能唤起现代学生普遍缺失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赵永发.初中语文教学中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30).
其他文献
北京市房山国土三所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近日,房山区连续出现降雨天气,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增大,给地灾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对此,国土三所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小草打了个哈欠,从土里探出头来,微风轻轻抚摸着小草那柔弱的身子。大树的枝丫上冒出了嫩绿的芽儿,像是羞涩的小姑娘睁开了眼。花朵伸伸懒腰,尽情地舒展开美丽的花瓣儿,阳光下它们芬芳扑鼻,兴高采烈地开始选美比赛了!   在大家睡眼惺忪的时候,春雷公公大叫道:“大家快快醒醒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动物们被叫醒了,看见眼前这幅景象,不禁称赞起来,高兴得
期刊
摘 要 思维导图是体验发散性思维的高效的工具,以图形为载体,同 时配以文字、素材、色彩,将主题展示出来,以分支的形式不断挖掘想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从而打开人类大脑的无限创造力,大力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关键词 发散性;思维导图;链接;应用  中图分类号:B0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168-01  数学是初中阶段较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
目的通过骨桥蛋白(OPN)对角膜成纤维细胞(CFs)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培养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来揭示OPN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及作用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微环境
学位
第一部分颅内外大动脉无狭窄患者发生后循环梗死的血管反应性评估研究目的:通过对颅内外大动脉无明显狭窄但发生后循环梗死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
学位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的企业家教育课程。在国内,以1999年1月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起点,创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创新创业企业家的战略规划。如今,开展创业教育、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