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名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1、从情感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
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困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2、在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
又如,在課堂教学中,引人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用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如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那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
3、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教学生“读一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②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③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
第二,让学生“讲一讲”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第三,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第四,引导学生“想一想”,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第五,引导学生学会“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对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有多种,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一种叫课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是在较长时间后,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法技巧。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而应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
1、从情感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
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困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2、在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
又如,在課堂教学中,引人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用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如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那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
3、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教学生“读一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②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③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
第二,让学生“讲一讲”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第三,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第四,引导学生“想一想”,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第五,引导学生学会“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对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有多种,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一种叫课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是在较长时间后,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法技巧。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而应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