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能力的培养须细化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butcher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命题思路围绕学科主干知识,鲜明地突出能力与素养立意。研究高考试题,切实改进教学,进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逐渐成为共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如何提升能力?从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5题答题情况来看,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细化。
   试题如下: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这是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较难的一道历史试题。据江西省考生的抽样情况来看,其难度值低至0.17,成为近几年来最难的试题之一。该题通过呈现史实发展的因果联系,意在使学生依据史料和严密的逻辑对外戚干政的背景进行解释,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至上的高考命题原则。细看近年来全国Ⅰ卷,比较难的试题都有以下共性:一是试题题干晦涩,有效信息与迷惑信息并存;二是超出教材边界。从这道试题所透露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
   审题能力不强。由于学生对材料、设问和选项表述的理解不到位,不能将试题与选项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关系。题中的设问为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但很多考生被“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所迷惑,得出了“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稍微强一点的考生就可以发现,“汉家之制”其实就是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而外戚本来就排除在宗法观念之外。
   逻辑推理能力不足。虽然学生具备基本的主干知识,但缺乏从表象到本质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能力。如外戚受到重视与外戚干政二者之间有何联系,需要结合材料所给信息,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推理并进行历史解释。较多考生选择了A项,其理由是,外戚干政的背景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能建立起较为符合常理的逻辑关系。事实上,汉武帝就曾依靠外戚以抑制相权,但后来演变为皇帝依靠外戚来辅政。如皇帝幼小,主要选择外戚担任执政大臣辅政,而执政大臣就包括丞相。这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存在思维定式。学生在没有弄懂试题与选项关系时,往往采取简单的思维定式,甚至有些“想当然”。因为看不懂题目,对试题选项模棱两可,只是按惯性出牌,这是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很多考生习惯性地认为,外戚和宦官都是正史记载中的负面人物,怎么可能受到重视呢?
   其实,汉代外戚干政的背景是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对其分析应该关注变化节点,抓住历史阶段特征,放在长时段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我们不妨对此作进一步解读。
   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是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的一大政治现象。武帝以前,专任丞相者全为列侯,他们大都是军功大臣及其后裔,在朝中势重位尊、权力很大。最初,汉代统治者是想通过重用母系外戚来抑制相权和制衡刘氏同姓诸侯,以达到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目的。武帝以后,窦婴、田■等外戚甚至先后被委任为丞相,地位显赫一时,大司马、大将军也一直由外戚担任,其地位在丞相之上。汉哀帝元年(公元1年),针对外戚王莽擅权,功曹申屠刚上书直言:“且汉家之制,虽任英贤,犹援姻戚。亲疏相错,杜塞间隙,诚所以安宗庙,重社稷也。”①可见,西汉时期,皇帝利用外戚加强皇权统治,一方面由外戚任大司马兼将军,控制军权,成为权力最高的三公;另一方面,又以大司马兼将军“平”“领”尚书事,掌握尚书台,成为中朝官领袖。②这说明在汉武帝以后对宰相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把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转移到皇帝的亲信外戚手中。由于皇帝的重用和扶植,外戚势力迅速膨胀。西汉昭帝以后,由于皇帝幼小,最终形成外戚干政的政治局面。可以说,外戚干政的背景主要是围绕皇权展开的一系列政治斗争的结果。③从短期看来,它可能是有效的,但长期使用的结果,就必然造成一体化结构自身的破坏,甚至皇帝本人也成为傀儡并身受其害。④如王莽“新政”就是典型案例。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区分外戚辅政与外戚干政的不同,而我们所注重的两汉外戚政治则更多的是外戚干政。至少在西汉前期,外戚对当时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起了正面作用。因此,外戚政治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程度呈正相关,外戚干政可以说就是君主专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道试题的命制思路借助外戚干政,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并没有完全超越学生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与题干中所给的信息直接对应起来,尤其是将外戚干政的背景与重视外戚之间建立起合乎逻辑的推理,这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命题人出其不意,抓住了我们教学的软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主要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展开,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中,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教材的叙述局限于西汉时期,对外戚干政没有涉及,但却呈现了一条清晰的汉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线索。即汉武帝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我们可以将其简要概括为:
   一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限制宰相的权力。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汉武帝时,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便皇帝控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之分。武帝在宫廷之中设立“中朝”,起用一些身边亲近的人(母系关系成为考虑对象)充任中朝官,参与和掌握决策权。外戚是皇帝最亲近的人,皇权借助外戚来强化统治是常用手段。外戚是构“中朝官”的一支力量,外戚当政者往往加“将军”名号。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外朝”,逐渐退居到仅执行政务的地位,从而削弱了相权。    二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宗室势力。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先后受到异姓王割据势力、同姓王诸侯势力和功臣集团势力的严重威胁。宗法血缘关系一度被视为维护皇权的主要手段,然而,最终酿成七国之乱。叛乱平定后,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此外,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在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盐铁专卖”,以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二轮复习时我们往往采用通史复习模式,对汉代历史发展的轨迹进一步梳理。整体把握汉代历史阶段特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高考命题往往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如2013年新课标Ⅰ第34题,考查德国疆域变化,命题范围涵盖初中所学知识,成为当年最难的历史题。其实,外戚干政并没有完全超越教材,考生对其应该不陌生,因为初中讲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一课,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叙述。
   这样的复习体系加上题海战术的强化,看似完美无缺、天衣无缝。即便如此,从考试测评来看,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儿?我们还有什么没有关注呢?当还原教学时,我们是否过于关注知识本身,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对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过于强调题海训练,而忽视了对思维能力目标进行针对性训练?
   在注重能力与素养的当下,对知识点的补充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应寻求以不变应万变之策略,这道试题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高考考查的思维能力与中学教学所培养的思维能力应该是一致的,但教考分离的现实困境,教师对培养何种能力,在认识上模糊不清。这是造成日常教学在高考面前乏力的重要原因。
   高中阶段历史思维能力目标大致可分为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①对于细化能力培养,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对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平时的训练中。历史阅读和理解能力是史学的基本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学生做题往往从材料中的时序、关键词等获取有效信息,而忽视了对于材料中各个信息充分理解。句读能力就是要将每一句话读懂,这是其他能力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对此,日常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注释、句读、考订、细辨、探究到评价,有层次、有目标的在平时训练中逐一展开强化。
   我们就以25题为例,题干并不是原始材料,但每一句话都暗含深意。一是明确了时间为“两汉时期”,设问也进一步提示背景涵盖的时间范围是汉代,所以正确的选项应该是能解释两汉的各个时期,故D项可排除。二是“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一句,其中“按例”可与“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相对应,但外戚不属于“家天下”的宗族之列,故排除B项。三是“执政大臣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一句,“执政大臣”也包括丞相,“他们”指的是外戚,仔细解读,可将A项排除。四是设问与选项的逻辑关系中,需要正确理解“背景”一词的含义。学生容易将“背景”与“原因”混淆,其实“背景”所涵盖范围更广,多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而“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二者不能等同。按此理解,外戚受到重视不一定导致外戚干政的发生,但它是干政发生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如果把“背景”按“原因”去理解,即“外戚干政的原因是外戚受到重视”,这就好比“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是他受到老师重视”。这在逻辑上是牵强的,也是学生为什么不选C的直接原因。
   二是注重对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秦晖教授认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去解释,历史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①历史解释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认知历史的逻辑。如以“开辟新航路”一课为例,目的是实现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认识。我们往往按照背景、经过和影响的逻辑讲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一般。先讲背景,未免有先入为主之嫌,因为背景是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对影响的分析往往也是程序化结论,如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整个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等。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从历史过程的思考切入,经过层层分析,得出结论,效果可能会不一样。即先呈现开辟新航路的史实,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引导学生解读史料,思考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由此培养证据意识和抽象思维,进而不断追问新航路到底“新”在哪儿?即新航路开辟实现了世界市场构成的基本要素:有了沟通世界的新航路;市场扩大,包括新大陆等;商品种类更加丰富;以西欧为中心;从事商品生成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等。最终将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之间建立起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三是理性回归教材的同时,借鉴高考命题思路,进一步细化对能力的培养。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可以借助高考命题思路和学术思维进行教学。②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主干知识点为基点,选取典型史料拓展教材边界,以问题探究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论证以及准确的表述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新航路开辟后的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但教材并没有讲述其衰落的过程,而是紧接着讲述荷兰和英国的崛起。对此,在日常教学中应予以适当关照。
   材料:当时(1580年前)一艘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显示:
   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还有荷兰的亚麻布。
  ——任学安《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③
   设问1:仔细阅读上述材料,提取至少三个有效信息,简要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葡萄牙垄断了东方的商路;葡萄牙国内手工业落后;意大利、英国和荷兰的手工业较为发达。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荷兰和英国逐渐崛起。)
   设问2:结合所学知识,这张运货单所可以用来解释什么问题,请说明理由。
   (示例:说明葡萄牙在16世纪后期走向衰落;理由是运往东方的商品都是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生产,并没有本国生产的商品,这是葡萄牙衰落的根源。)
   教材的隐性知识应如何呈现,除了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外,设置好的问题是关键,高考题设问和答案设置的思路和角度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毕竟,思维能力培养的效度和深度是针对具体问题而言的。
  【作者简介】张兆金,男,1983年生,江西南康人,中学一级教师,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教学和高考研究。
   万维其,男,1963年生,江西南昌人,中学特级教师,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教学和高考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神入,历史人物,故事,教学桥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3-0042-04  在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教学中,能不能带领学生“神入”历史人物,至关重要。所谓“神入”(Empathy),意为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学历史教师开始具备起宽广的国际视野,将中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和国外的进行比较,看看国外的同行用的是什么教材,他们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和外语基础较好的中学历史老师也已经尝试翻译整理了一批国外中学历史教学的案例,出版了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的专著和文章。①但是据笔者观察,目前国内少见专门对国外有关中学历史教学的期刊及其获取方式的介绍,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撰写此文介绍一下自己
[关键词]曹操,京剧脸谱,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38-04    一、背景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第十课第一目“三国鼎立”中,介绍了有关曹操的史实,与之相配套的练习册中一道题目引起我的注意,题目为:戏曲中的曹操总是以奸臣的面目出现。演义小说中,曹操说的一句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话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四大发明最早出现在培根的《新工具》里,只有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没有造纸。培根说这三项发明改变了世界历史,但他并没说这三项发明是谁做出来的。他认为这些发明的来历是不清楚的。稍后马克思基本上承袭了培根的说法,也是说三大发明,马克思说火药把骑士的城堡炸得粉碎,指南针造成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最后成为改变这个世界的杠杆。但是马克思也没有把这三个发明归于中国。  从三大发明变成四大
关键词 九江兵变,《申报》,军阀统治,社会动荡  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08-0042-06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局动荡,兵变频发,①仅1922年见诸《申报》的就有数十起,涉及直隶、江西、河北、湖北、安徽、湖南、贵州、热河、陕西等十数省域。在江西境内与九江兵变并举者则有:万安龙泉兵变、吉安兵变、丰城豫军哗变、奉新、崇仁兵变等数起。其中《申报》
[摘要]白居易《钱唐湖石记》以纪实性的文字记录了他在穆宗长庆四年杭州刺史任上(穆宗长庆二年至长庆四年)对于西湖的治理,这在工程史料极度缺乏的唐代显得弥足珍贵。本文通过《记》文与唐代令式的比较,对唐代用水原则、管理体系等有所揭示,进而延伸至宋以降,以期揭示水资源管控中的制度延续与变化。  [关键词]《钱唐湖石记》,水利,令式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
[关键词]史料,教学,知识构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9-0063-04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学科要求和特征,这在当下的历史教学中已经受到广泛的认同。史料是这种教学方式最基础的支撑,如何对史料进行有效的取舍,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及如何对史料进行教学应用,这是本文重点要阐述的问题,笔者在这里抛砖引
[摘要]晚清民国西学东渐,但熟悉新式教育的教师匮乏,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基督教学校亦是如此,师范教育尤为必要。以协调全国基督教教育为已务的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对于师范教育不遗余力,利用自身覆盖全国的地方教育会网络,将自晚清以来逐步清晰的师范教育理念变成现实,通过全国及地方不同层面的“三年”“五年”及“区域性”教师培训计划,期待为基督教教育培养师资。然在内有协调机制的乏力与外在民族主义的双重压力下,教育会
摘 要 在清代民间的日常生活中,因牛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保证耕牛数量维持在健康的水平线上,具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政治意义。于是民间的屠牛食牛生活习俗被来自官方的立场与声音漠视,致使今人往往存有“古人吃不吃牛”的争论。事实上,屠牛食牛生活习俗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清代同样如此。自清末以至民国,由于制度控制力的松弛与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屠牛食牛生活习俗得以显现,印证着生活与制度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关键
百年来,袁世凯一直被很多人视为民元“北京兵变”的主谋,然而却没有一条可信的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被研究者广泛征引的刘成禺《民元北京兵变内幕》其实是一条假材料。而透过其他许多可靠材料,可以看出,南方在永久首都和临时政府地点问题上做出了重大妥协,因此袁为“争都”而策划兵变没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亦可看出,袁对南下就职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起初因有后顾之忧不愿立刻南下,而后随着局势变化,逐步变为积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