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呼唤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er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是人们生活中精神需求的一种,亦是构建高校人文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但是,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一直得不到巩固。这是由于人们对音乐的功能不甚了解,以及我国教育的功利化造成的。笔者试图通过探索音乐的功能,说明音乐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一环,进而还原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应有的位置。
  关键词: 音乐功能 综合类高校 人文精神
  音乐在中国进入学堂,供大家集中学习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洋务运动、西学东渐,学校教育制度被引入中国。在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中国最早一批音乐教育家的努力下,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生根、发芽。然而,其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与中国近代复杂的社会矛盾不无关联。
  如今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学校间差异较大,甚至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综合类高校(以下简称高校)没有真正开设音乐课。大多数人,甚至有些教育者认为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来何用?有些普通大众认为唱歌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在笔者看来,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育不良”,一方面是国人对音乐的功能不甚了解,另一方面是中国教育的功利化,教育的工具价值取向,教育成为人们满足外在物质需求的重要手段。①受教育功利化驱使,在课程安排上重“科学”轻“人文”,一些能够提高人们生存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程)在课程安排中占据绝对优势,而一些能提高人们素质、完善人格的人文类课程(德育、美育课程)却被忽略,特别是作为公共选修课的音乐类课程一直得不到重视。作为一门听觉艺术,音乐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鉴赏力,在培养创造力、启发智力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另外,大学的德育课程亦可以吸收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德育课程的改良。
  一、生活之必需
  马克思认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②可见人类的感官需要跟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紧密相关的。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音乐就是一种普通的聆听艺术,是用来放松、娱乐的,这是音乐存在的最基本前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研习音乐,目的大都在于娱乐。”③文艺复兴时期德国作曲家亚当·冯·富尔达说过:音乐首先是一种娱乐④。由此可见,人们需要音乐大多是出于它的娱乐功能。音乐也好,美术也罢,它们并不是知识,而是人类最直接的审美对象。⑤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⑥⑦作为一个正常人如果“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⑧,与禽兽无异。可见“耳好五音”是人的正常反应和需求,不分高低贵贱,对任何人都一样。
  对学生而言,聆听音乐主要是繁忙学习之余的一种放松手段。他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获得快乐,精神得到放松。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指出“享有永远健康的人不可能不享有快乐”⑨。18世纪英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赫·斯宾塞也非常看重音乐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音乐比什么其他美术都更能帮助人类的幸福。”⑩王次炤也说过,人类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与其他社会需求不同,它是建立在“天然生物需要满足基础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精神满足”{11}。音乐发挥的功能应该是“非倾向性”的。音乐作为人类基本的精神需求,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来说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我们不提倡,学生就不喜欢,也不会因为我们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将之在校园教育中剔除,学生就把它抛弃。就算校方对音乐教育不提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学生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一些零碎的、不系统的音乐讯息。
  人们聆听音乐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而且能够培养自己的音乐美感,并进一步上升为情感美、行为美、道德美,最终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亦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趣味”{12}。
  二、立人之必备
  诚然,音乐的作用不仅限于娱乐功能,在对人类的人格养成及美育实施方面的作用一样不可小视,通过聆听优美的音乐,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鉴赏美的活动,使自己的行为按照美的方式进行,从而为学校德育的实施提供途径。
  (一)以音乐“立人之美”
  音乐作为美育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早就被我国诸多学者、教育家论证过。例如,1903年,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国维将美育列入普通学校教育宗旨。1906年首次提出“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13},这里的美术实指艺术。1915年,蔡元培提出“以文学美术之涵养,代旧教之祈祷”{14},强调通过美感教育陶冶人的品质。而我国早在1988年,就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下达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教办[1988]025文件)。{15}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16},而从语法上说,“美”专门用来“形容艺术品及其他对象”{17}。《美学大辞典》认为:“美育的手段、途径主要是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18}而艺术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音乐教育。音乐作为一门流动的时间艺术,作为人类为自己创造的审美对象,以其“非具象性”、“时间性”、“运动性”“立体空间性”、“感觉性”的特性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在笔者看来,音乐的独特美丽就在于它的“非语义性”和“自由性”。它不像语言、雕塑、绘画那样,要么重在表现文字后的意义,要么有客观的审美对象展现在人们面前。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人们在聆听音乐时没有任何思想包袱,是完全放松、自由的,跟着有规律的音符,感受情绪的变化,体验音乐美。
  (二)以音乐“立人之德”
  据有关部门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中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从107万增长到631万,十年增长了6倍多,2012年更是达到680万人,而2013年毕业生人数将紧逼700万大关。招生规模的过快增长,使高校教育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学生就业难、管理难等,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高校中各种不文明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明显。   大学生的道德滑坡迫使高校提高其德育水平,目前高校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外加教育管理者的口头思想教育,这些教育方式虽然直接,但都是“填鸭式”、灌输式的,受教育者只有被动接受,无法将理论转化成行动。其效果可想而知,教师教着累,学生听着烦。如果将德育与音乐结合,便可以实现“立人之美”到“立人之德”,从而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音乐是对人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情感作为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源泉”{19}。长期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在意识深处把美的法规化为一种动力定型,使人在没有法规强制的情况下也能把自身的思维和行动纳入法规,如同一群富有音乐感的人听到进行曲的旋律就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步伐而使之趋向整齐划一”{20}一般。康德认为人类欣赏音乐、美术作品此类审美活动是“赋予人作为一个人格的生存的存在以绝对的价值”{21},通过审美活动获得的美感是“一种修养”{22}。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人才培养方面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3},先贤告知我们,音乐本身就是人格养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高校的德育课程完全可以吸收音乐教育的一些经验,使受教育者自由地参与德育活动,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三、启智之必用
  智力是生物的一种精神能力,包括认知、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已经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特性,抽象概况、推理能力是其核心,创造力是其高级表现。{24}在音乐促进智力开发方面,已经有研究表明:长期接受音乐教育的人与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人在智力水平上差异较大{25},前者明显优于后者。这说明音乐在促进人类智力发育方面确有积极作用。
  (一)培养创造力
  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学习音乐并不是将来成为音乐家,而是通过学习音乐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指出:“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病榻上对总理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钱老说过,他在科学方面的许多灵感来自于其夫人蒋英的歌声。可见,在培养人类创造性思维方面,音乐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完善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日趋明显。例如:音乐与医学的交叉产生音乐治疗学,音乐与心理学交叉产生音乐心理学。这只是显性的学科交叉。对于隐性的学科交叉现象就更不由分说。例如,建筑设计师除了掌握必备的工科知识,是否也要掌握一些美学、心理学、生理学常识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牢固层面上,同时关注建筑设计是否更加人性化,外观设计是否令人赏心悦目。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除了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展其知识面,完善其知识结构。就像盖楼房,楼层越多,对地基的要求越高。房子造得漂亮,光有框架是不行的,还需要很好地进行设计、装修。许多专业上解决不了的难题,也可能就在与其他学科的碰撞中迎刃而解。培养科学家也好,艺术家也罢,仅仅具有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这样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且在跨专业选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看问题的角度,为解决本专业的难题提供灵感。这对当今的大学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四、乐教问道
  既然音乐是人类正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应该秉承怎样的音乐教育观呢?对大多数高校而言,其教育体系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课程结构不合理。将几乎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去,而对非专业课程,例如音乐、美术之类的人文类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即便是勉强开设,也是走马观花似的不成体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改变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
  (一)内容百花齐放
  对于高校的音乐教育,我们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仅仅限于严肃音乐。从小到大我们经历的音乐教育都是以欧美严肃音乐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主。但是,对大多数非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通俗音乐才是他们的最爱。高校音乐教师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通俗音乐是万千艺术形式中的一种,我们应该加以提倡、引导。同时,对内容丰富、形式复杂的欧美经典严肃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要积极地给予介绍。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否定大家喜欢的通俗音乐,而强加给他们所谓的经典音乐。
  (二)形式灵活多样
  高校音乐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首先,开设大学生音乐鉴赏公选课,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力。其次,开设一些音乐类的体验课程,如舞蹈选修课、表演课、合唱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各类音乐体验活动中去。再次,通过大学生艺术团、社团、晚会,让学生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此外,校方还应在校内举办一些音乐普及讲座、音乐会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最后,在重大活动的节目创编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既活跃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三)发挥协同效应
  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方面应注意“去功利化”,不能只重科学,不重人文。教育应该关注人,教师眼中不能只有“教育”,“要有生命,有人”{26}。高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而不是若“智伯”{27}一般有才无德之流。科学化的人文教育与人文化的科学教育是新世纪大学教育的方向,而音乐就是人文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缺少人文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不完善的,人文教育也是高校文化底蕴形成的重要途径。没有人文气息的高校教育是苍白的,没有活力的。这样的大学只能为社会培养“机器”,而不是具有健康心理,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28}另外,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家庭、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更为深远。家庭教育同样要“去功利化”。很多家庭无视孩子的兴趣,盲目地为其报名参加各种音乐类培训,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名、成星,这种功利性的做法只会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孩子本来纯真的天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日程,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日渐迫切,百姓的文艺生活逐渐丰富起来,而作为传递文明的学校岂能落伍。社会环境促使学校尽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设音乐类课程。如今已不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能够在社会立足的往往是那些掌握了一定技能又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在当今社会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何为全面发展的人?除了基本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合规律性”的社会行为,即“美”的性格、鉴赏力,而音乐教育是提高人们审美鉴赏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音乐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食粮,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对大部分人来讲,大学也许是他们整个人生中能够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大学生也是最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人群。如果在这最后一站,高校都没有在他们的知识结构完善、审美鉴赏力的养成、人格品性的塑造方面发挥作用,那是对高等教育的讽刺,也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否定。
  注释:
  ①郑海波,杜学元.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03),Vol27:114.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16.
  ④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38.
  ⑤王伟.帕森斯的审美能力发展理论对我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06(02):61.
  ⑥吉联抗.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20.
  ⑦乐(yuè)这件事情是使人快乐的,是人们为了满足感情的需要一定不能免除的。故人不可无乐(yuè)。
  ⑧[秦]吕不韦门客.四部备要·子部·吕氏春秋·情欲(册一)[M].陆费达总校.聚珍仿宋版洋装本.上海:中华书局,1936:卷二5-6.
  ⑨转引自吴元训.中世纪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0.
  ⑩[英]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16.
  {11}王次炤.音乐的结构和功能(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03):23-31.
  {12}蔚志建.“继续”美育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11.08.
  {13}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Vol3:25.
  {1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Vol3:58.
  {15}冯兰芳,孟维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个新学科的崛起[J].人民音乐,2007(12):76.
  {16}朱立元主编.美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30.
  {17}[日]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词典[Z].池学镇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8.
  {18}朱立元主编.美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30.
  {19}{20}王元骧.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J].上海:学术月刊,2006,38(03):119.
  {21}[德]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5.
  {22}[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实用人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33.
  {23}[战国]孟子等.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19.
  {24}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4.
  {25}张楠.从《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引发的比较与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49.
  {26}转引自蒋铮.向“应试教育”、“功利教育”开炮而出名的中学老师杨林柯:教育要革命不是要人命[N].羊城晚报,2012.06.11.
  {27}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熊丙奇.请铭记杨玉良校长“教育功利化”的教诲[N].东方早报,2010.12.17.
  {28}转引自王忠安.人文教育门槛有多高?[N].文汇报,2004.04.12.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习是师范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的良好实现不仅受基地指导教师的影响,与领队教师的很好管理和层级沟通也是分不开的。营造和谐的实习氛围,充分发挥领队教师在中学实习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领队教师要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实习中的管理、实习后的总结三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实习 和谐实习氛围 师范教育 领队教师  师范生实习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一环,通过实习,可以检验和
摘 要: 人物语言是剧作家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因此,分析戏剧中的对白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话语标记语是戏剧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往往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卖花女》的对白中出现了大量的话语标记语,且不同人物在使用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本文结合话语标记语的人际功能,选取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通过分析他们对话语标记语的使用透视他们的性格。  关键词: 戏剧对白 话语标记
摘 要: 本文就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内容、方式、机制等方面对江南大学的师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目前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员 联系服务群众 调查分析  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党组织与青年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纽带和桥梁,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决定了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得以发挥的情况,从而直接影
摘 要: 《祝福》和《菊英的出嫁》同是乡土小说中关注寡妇形象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从群体规范出发,以祥林嫂和菊英娘形象为主要分析对象,详细阐述了封建礼教的群体规范本质、祥林嫂和菊英娘在封建礼教的群体约定之下“自我”的丢失,以及作者在作品中倾注的对个体“人”的思考,对社会暗黑的反抗,对未来之路的探寻。  关键词: 群体规范 贞节 自我 反抗 探寻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在小说创造中给予“人
摘 要: 本文通过阐述德育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原则,探讨分析德育融入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养,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德育 创业教育 实施途径  近年来,关于奶粉事件、假酒假烟、食品安全问题及工程质量问题的相关报道接连不断,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让人关注。因此,高校急需开展基于德育教育的创业教育,提高青年人的整体素质,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德育融入创业教育的
摘 要: 游戏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游戏能给儿童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具有自主性、假想性、社会性等特点。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身体、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尽可能利用各种元素,创造丰富的游戏环境,引导儿童开展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游戏 活动现状  什么是游戏?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非常科学、令大家都满意的答案
摘 要: 以物流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为例,针对目前我国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改革中关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问题,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依据,结合英语教学特点,基于折中式教学观探讨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期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为学生参与国际交往与竞争,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专业英语教学 教学创新 多元智能理论 折中式
摘 要: 一个是1866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一个是新千年最新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一个是社会心理小说的楷模,一个是被称作“人性之美”的佳作。至今,对《罪与罚》的分析,多数人是重视其心理描写的解析;对《手铐上的蓝花花》的解读,则主要是歌颂其反映的人性之美或自由意识的呼喊。而小说最终宣扬的是“幸福的解脱”还是“痛苦的禁锢”?这一问题关系多方面研究,对核心地把握两部小说也起重要作用。 
摘 要: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对社会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异化 伦理问题 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生是
摘 要: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对人有直接的、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和行为诱导作用。高校校内环境内含怎样的信息,具有怎样的育人价值?其如何作用于人的心理?人又是怎样对环境信息进行解读?校内环境需要怎样的开发与建设,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全面、可持续发展?本文就这些问题作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破窗”理论 校内环境 信息感知 内隐学习 德育  一、“破窗”理论·环境·人  在1982年